无证“教师”也能线上授课,涉及学而思、新东方、VIPKID……

中国消费者报
2020-05-02 12:28 来自北京市

受疫情影响

线下教育被迫暂停

线上教育随之发展了起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占网民整体的46.8%。

面对大量巨大的市场

部分在线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快速发展

在招聘教师时降低门槛

导致很多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

也以教师身份开讲授课

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半数教师公开信息中

无资格证编号

对于机构从事授课培训人员资质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意见》中有明确要求:“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但经调查发现,很多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对于教师资格证件的说明却只字不提或含糊不清,这种情况在低龄段在线课程上尤为明显。

例如在“学而思网校”平台,“【春下】一年级语文直播班”这一课程的讲师介绍中,教师资质证明上并没有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提供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编号,只是使用了“已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待领取证书”这种含糊不清的语句打擦边球,或是将教师资质、教学经历、教学成果等能让用户清晰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信息全部省略,只有一个没有太大参考价值的教学特点。

据统计,在“学而思网校”移动端平台中,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类同步课的授课老师一共有58位,其中仅有27位老师按照要求标明了教师资格证编号。

“学而思网校”教师介绍页面,左图缺少教师资格证编号,右图缺少教师资质资历介绍

教师资格证编号真伪难辨

家长无从查询表示无奈

此外,即使机构公示了教师资格证编号,教师资质也仍然存有疑问。某小学生家长在“新东方在线”官网上发现,在“初二英语暑假班【人教版】(三期)”的教师介绍中,教师资格证的编号仅只有8位数字

但根据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的规则来看,证件编号都为17位数字,且每一位数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如:第五、六位为省级行政区代码、第十位是教师资格类型代码、第十一位是性别代码等等……

“新东方在线”教师介绍页面中教师资格证编号仅8位

为此,该家长向“新东方”客服进行了咨询,在指出教师资格证编号为何与全国统一的格式不符时,客服表示编号没问题,有长有短,家长不信的话可以自己查。而关于怎么查,改名客服并未回答。

据调查,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晓教师资格证书的相关查询方式,并且这些查询方式需要提供资格证书本人信息,且只为教师本人认证服务,并不向普通社会公众开放。这就增加了消费者核实教师资格的难度,让在线教育机构的“无证老师”有机可乘。

应聘某教育机构的求职者小李在采访中说:“我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某教育培训机构的语文科目小学讲师岗位时,只有两轮面试,先是介绍学校背景和5分钟试讲,第二轮招聘者只简单问了一些问题,就被录取了。”

在线教育培训行业中的远程外教领域,也是教师资格认证缺失的重灾区。比如,“VIPKID”在线外教平台上,部分外教并没有资格证书的展示,仅仅是在自我介绍里写着“已获得某地区颁发的教师资格证”。

“VIPKID”教师介绍页面缺少资格证书展示

没有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上课严重影响了在线教育的教育水平。“缺乏耐心,25分钟的课程18分钟上完,没引导只顾自己讲,孩子上完这节课很不开心。”“VIPKID”的教师在授课后的评价中被这样写道。

同样,知名在线教育平台“掌门一对一”的教师介绍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在众多经过“美化”的教师介绍中,常常看不到教师资格证明的身影。

“掌门一对一”官网教师宣传页面

除师资水平难以保障外,在线教育平台也存在着其他问题。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了解到,疫情以来,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投诉激增。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收费不透明、退费难,诱导消费贷款等方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相关数据调研发现,就在线教学实际效果的满意度而言,客观数据显示,有48.96%的教师表示实际效果一般,占比最多。

同时,专家也表示,在线教育并非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北京启尧国际幼儿园园长邵士波看来,低龄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能学习到与人交流相处,融入学习环境的能力。这些是在线教育做不到的。

消费者近期在进行在线教育培训相关消费时应该注意什么?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谢龙给出提示:

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从培训机构的口碑、资质、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去考虑。一定要签订正规的合同,尤其对培训范围、培训费用、退费程序、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重要条款特别留意,避免后期产生纠纷。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编辑/孙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