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战斗后的刘峰,文艺兵式的长发暴露了缺陷
走进影院,当八一制片厂的进行曲响起时,思绪就被带回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之一就是听到这支进行曲,立马搬个小板凳坐好不闹,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最最喜欢的军事片,一如曾经对好莱坞某些大公司片头的期待和信任。
图2. 最新版本的八一厂片头,英文翻译必须吐槽,THE PLA FILM STUDIO更佳
可惜这种兴奋感久违了!
《芳华》本质上还是一部军旅背景下的文艺片,文艺兵的衣食住行条件都不是普通部队可比,也有着更多与女兵亲近的机会,冯导有共鸣,但对大多数老兵来说还略显陌生,而我们熟悉的当时的军营应该是这个样子:清一色的男兵,绝大部分在18至20岁之间,入伍服役时间不超过三年,很多战士刚从新兵连出来不久,朝气蓬勃,青春芳华。
图3. 对越反击战期间身着65式军服的解放军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解放军普遍装备65式军服。文革前夕,由于与北方强邻的关系恶化,加上对官兵平等的优良传统的向往,我军放弃了试行十年之久的55式军服的军衔制,回归到极端简约且参考红军时期样式的65式军服,由于文革期间军人地位的崇高和防备外敌的客观需要,65式军服产量和存量巨大,堪称世界第一。
图4. 剧照中可见65式军服与红军时期军服的血缘关系最为浓重
65式的特点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绿与红的基本色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由于那个时期经济的匮乏,65式的简约设计也尽可能地减少了用料和裁剪。男军人冬夏服均为立翻领,衣襟扣为五粒光面胶木扣。衣袋为内挖袋,有袋盖,干部服为四袋,胸袋扣内藏;战士服为两胸袋,袋扣露于袋盖之上。
图5. 对越反击战时期的解放军战士的装备全图
65式军服的女军人夏服为小开领,两个下挖袋,三粒衣襟扣。冬季同男军人。
图6. 65式军服的女兵服同样经典,裁剪得体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一直装备使用日式、苏式的库存钢盔,59年阅兵式上的部队曾经佩戴过一款国产玻璃钢质地的钢盔,但并未大规模列装部队。因此在1979年对越作战时,各部队装备的钢盔情况并不统一,大致有苏式M1940和日本90式两款。
在《芳华》中,文工团门口的卫兵所配钢盔比较接近M1940,而刘峰参战时的钢盔接近更为圆形的日式盔。到1982年,新一代国产钢盔GK80才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图7. 头戴钢盔的参战部队
然而在实战中,65式军服暴露出官兵不分,目标明显等诸多缺陷。由于缺乏军衔的区别,当一个作战连队被委派新的指挥员时,战士们往往对接受陌生人的指挥感到别扭。大规模战斗和伤亡发生在1979年2-3月的30天内,有许多部队参战时并未佩戴钢盔,以血肉之躯就奔赴战场。
图8. 对越自卫反击战需要深入敌境作战,打绑腿有利于行军
图9. 攻克越南北部城市沙巴的解放军战士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西南边境冲突又断断续续持续了八年多,为了锻炼部队,各大军区均奉命抽调部队参战,此时为了应付敌方的特种作战,解放军也以侦察兵为主力开展特种兵对特种兵的作战。
图10. 身着85式军服的轮战部队战士,光头是上战场的标配
从1981年开始,中央即开始着手改革军服,1985年装备部队的85式军服基本上沿用55式军服的式样,将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戴圆形八一帽徽和军种肩领章,陆海空军分别为红黑蓝色。
图11. 换装85式军服后的女兵
1987年,我军进一步换装87式军服,增加为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从此,中国军服走上了与世界同步接轨,乃至跨越式超车的新的征程!
图12. 今天的解放军军服已跻身世界一流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