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角落的暴露:职场人的社交bug与微信错用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隐秘角落的暴露:职场人的社交bug与微信错用

3天前,中山大学一位王姓老师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他给学生上网课,课间休息时,电脑上的微信消息弹出,王老师忘记正开着屏幕共享,直接跟几位女性朋友热聊了起来。所有学生都观看了这场“直播”,内容不可描述。王老师的形象崩塌,中山大学官方发布通报,认定王老师“作出不当行为并已构成重大教学事故”,调离教学岗位,并将继续调查其违反师德师风等问题。

王老师因为聊了几句微信而跌入谷底,他的人品好坏不必多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跟朋友之间的聊天内容属于个人隐私,原本不该被外人看到。因为技术操作原因主动泄露隐私,他要怪只能怪自己。人很多时候犯错是条件反射式的,微信聊天窗弹出,条件反射地点开,点开就聊,聊着聊着就忘了自己正在直播上课。

全民在线时代,这种“场景错乱”造成很大的困扰。绝大多数用户的微信都24小时在线,工作时挂着PC端微信,打字比手机输入快,除了跟同事和客户聊工作,亲朋好友还会拉着你聊生活聊八卦。

感谢张小龙在产品上的克制,如果PC端微信打通朋友圈,那还得了?号称8小时工作制,实际有效工作时长能有多少?下班后关掉电脑,PC端微信离线,注意力回归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回归了生活,同事和客户照样会通过微信找你聊工作。

这种错乱分散注意力、拉低效率,并降低人的幸福指数。生活同样需要效率,家人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多种场景混于一体,还隐藏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王老师便不幸“中彩”。很多人笑话王老师,说他言行不检点,脑子还短路,是咎由自取。我想说,类似情况完全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只是“直播”内容不同而已。

现在大小公司开会,都用电脑投屏演示PPT,在各种会议场合,我看到过各种主题的微信“现场直播”:有人跟闺蜜聊综艺节目小鲜肉,有人跟家人吐槽自己的老板;有人露出一长串的聊天信息,流全部与工作无关,“抓鱼”状态暴露无遗……这些微信信息一晃而过,能捕捉到多少,一看观众眼速,二看演示者手速。有时候演示者脑笨手拙,n久不关或关不掉微信窗口,引发的尴尬会很大、很深。

我的原则是:电脑不装微信,工作不用微信。我给朋友的建议是:如果要用微信,记得始终关闭微信的信息弹出;走进会议室前,把电脑端微信关掉。只有这样,才能尽量规避上述bug。

有的人做不到这几点,他们习惯了一边开会一边用电脑聊微信,等轮到自己投屏发言了,自然也就忘了这茬,而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给你发什么微信,完全不可控,只取决于天意。总之,王老师就在我们身边。

员工能不能在微信和工作之间解绑,首先取决于领导的想法,如果领导坚决要用微信聊工作,你反对也没用。在一些特殊行业,工作和生活一锅乱炖的代价,有时候很惨重。

2019年12月6日凌晨,天津两名正在上线施工的职工,被高铁撞轧身亡。北京铁路局事后通报:车间决定推迟上线作业时间,负责人违规使用微信群下达命令,且未确认作业班组回复,导致漏传。也就是说,铁路工人漏看微信群,最终酿成悲剧。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虎嗅上的一篇10万+文章:《一小时不回复的自由》,作者提出:微信是异步沟通工具,“立即收到,不代表需要立即回复”。钉钉是同步沟通工具,显示“已读未读”,接收人读取信息后,有马上回复的心理压力。

作者的观察准确而重要,我们绝大多数人错用了微信。微信脱胎于PC时代的QQ,QQ是个少年感很强的产品,打通游戏、音乐等娱乐功能,社交、娱乐二合一,并不适合工作场景。当年上班族齐刷刷地用QQ做工作沟通,属于场景错配,错配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也因如此,2005年MSN进入中国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征服上班族。MSN打造了一个纯粹的工作环境,功能上拒绝陌生人加入,一度吸走1/3的QQ用户,让马化腾大为紧张。

MSN走对了方向,却最终败给了自己。用过MSN的人想必都对其糟糕的用户体验印象深刻。腾讯通过强化文件传输等产品功能,把上班族重新拉回了QQ,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对上班族的场景错配问题。

微信之所以比QQ更成功,是因为它站在QQ的肩膀上,借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机会,极大弱化了娱乐属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用户的社交关系,除导入QQ好友关系链外,还导入手机通讯录,把原本没有QQ号、不是QQ好友的中老年人以手机号为ID,纳入了社交网络。一些原本不可能成为QQ好友的一面之缘,通过扫一扫趟进了你的微信通讯录,成为点赞之交。好处是一网打尽,坏处是社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冗余,一锅乱炖社交压力陡增。界面设计的普适化,并不能解决深层次的场景错配问题。

人们对微信的定位共识是:异步沟通工具,立即收到,但不需要立即回复。微信并没有沿用QQ的即时强提醒功能:窗口抖动。如果真有急事,就直接打电话了。

在微信崛起后,QQ的用户结构进一步趋于低龄化,QQ团队为了差异化竞争,仿效当初MSN的定位,2013年推出了TM版,彻底去娱乐性,专攻职场人士的工作场景,可惜最终没有做出声响。

现在回头看,TM版QQ当初如果做对几个关键的产品定向,完全可以实现跟微信的差异化竞争,后来可能就没有钉钉的机会了。TM版QQ没有洞察到企业在线办公的真正痛点和关键要素,仍然沿用松散化的C端思维。强如马拉多纳、梅西,右脚也不可能像左脚一样出色,腾讯的C端能力就像马、梅的左脚,其对B端的理解就像他们的右脚。

2015年初,阿里旗下的钉钉面世,围绕工作协同的核心痛点大做文章,最终星星之火燎原。钉钉在MSN和TM版QQ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企业通讯录整体上线,并推出“已读未读”和DING功能,明确了同步沟通的定位,终于解决了异步沟通工具与工作场景的错配问题。

异步沟通工具与工作场景天然不兼容。回到铁路事故的案例:铁路局不可能规定,铁路工人必须多少分钟看一次微信,通过有效手段;确保工人限时看到工作信息,是铁路局的责任和义务。负责人选择通过微信下达命令,没有采用有效的“信息签收”机制。

有人会问:如此重要的命令,为何不走铁路局的工作系统?这就要说到我国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了。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直接从过去的纸质办公时代,跳到了现如今的移动办公时代。而像机关单位、大型国企这样的机构,十几二十年前都花大价钱自建了信息化系统,但用过的都知道:太难用了。

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这些自建的系统基本失效,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成了肢体的延伸,老系统首先解决不了移动化的问题,其次解决不了PC、移动多端同步的问题。

不是完全不能用,但触达能力很弱,你需要坐到工位、打开电脑、登录系统才能查收信息,到了下班时间、节假日,系统就基本派不上用场了。员工“用手投票”避而远之,自觉不自觉地用起了替代方案:微信、钉钉等,这才有了那位铁路局负责人用微信群发布命令。

社会能严丝合缝地有序运转,正是因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作大量同步沟通。同步沟通意味着对沟通中个人消极自由(不做某件事的自由)的限制,这是B端思维的根本。每个人都需要对其他人负责,而不是任性地做我行我素的独行侠。

警方办案、医院抢救、保险出险,银行补钱、商店补货,甚至厕所补纸……你家里漏水了,发微信给物业公司客服,客服异步沟通没看到,没有及时回复,能说是他的错吗?所以你通常会直接打电话报修。你打了电话,物业公司还不马上派人来,这就是它的责任了。

微信最近力推视频号等C端产品,起色很快,但凡运营C端用户,腾讯都很擅长,微信本质上就是款C端产品。但世界上不存在一个适配所有场景、解决所有需求的全能APP,所以张一鸣才会在今日头条之外另起炉灶,单独打造抖音和西瓜视频。中山大学王老师的故事给了我两个启示:一,共享屏幕要谨慎;二,C端和B端社交之间,需要做必要的隔断。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生活的归生活,工作的归工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