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寺的茶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翠峰寺的茶

翠峰寺的茶

文/刘姝滢

摄影/翠峰寺

宋孝宗普遍被后世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九华山本地人余志源在溪边折柳时顿悟,在九华山的后山建庵出家,起名“翠峰”。而此前五十多年的宣和年间,文采斐然的诗僧了机亦在此处栽种过茶树,出产的茶叶供日常饮用,兼款待来往香客。

这就如同风味独特、品质卓越的葡萄酒,自古多由教会酿制,自古名茶,除去供皇宫贵族饮用的贡茶以严苛的制度控制好茶的品质以外,就只有那些远在高山之巅,人迹罕至的寺院中的僧侣,才能诠释出茶味的另一种可能。从唐代的百丈禅师开始,提倡僧团农禅并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令禅与茶在僧人的日常中渐渐沉淀,栽种和制作茶叶,也是僧侣的日常功课之一。

翠峰寺建于海拔八百米左右的九华山后山,寺前戒字碑正对着的,就是庙产茶梦觉香的主产区,每年所产不过百余斤,仅作为来往香客结缘香礼,并不对外售卖。若要入寺参禅礼佛,都要经过这片乱石中的茶地,实生种的九华山小叶种茶掩映其中。若说矿物感以及岩韵,这儿出产的茶可以说丝毫不欠缺。 暮鼓晨钟,寺前的茶树伴随着僧人的作息、日月轮转生长,除了矿物感,还平添了些与俗世不同的味道取舍。

前几年,每到春季,住持印刚法师都不堪其扰,来催促盼望梦觉香早些上市的香客总让他颇费口舌。那些上市早、名气大,却真假难辨的绿茶,很早就被当作礼品流通。而气候相对寒冷、茶树发芽比较迟的翠峰寺,却只能顺着茶树生长的自然节奏,等待属于自己的春茶季。山不同,海拔不同,树种不同,春茶上市的时段就各不相同。以低海拔的龙井、碧螺春作为绿茶上市的参照物,本来就是盲目又可笑的。 印刚法师是沉得住气的,从去年开始,就婉言谢绝催促的人。绿茶制成后,虽然看似清凉淡薄,却暗藏着制作时候所夹杂的燥气。在日本,每年绿茶采摘制作完成后,都要封存数月后再上市。这样经过后期的静置,在饮用时, 绿茶的风味才能发挥到极致。

在古老的中国,绿茶也是要经过月余的静置,才能开坛饮用的。据清宫造办处的记载,在清代,夏秋两季才是贡茶饮用的高峰期,而冬天那些残留着春天香气, 却又失去鲜爽口感的绿茶,也被珍惜对待,寄托翘首盼春归的遐思。

高速的物流,错误的传播,急躁的商贩,盲目的消费者,以及冷藏设备的发达,这些现代的物质条件将春天本来该有的味道,该有的美感,都破坏殆尽了。

翠峰寺则不然,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这里的春茶制作好大概是在五月中旬,之后会将茶送到恒温恒湿的仓储空间,避光密封保存。在暑热将至的时候,再拿出包装上市。

今年以前的“梦觉香”包装,照旧遵循了大众关于礼品的想象和期许,做得趋于大众审美,拿出去倒也适应现在的市场。只是茶叶的外包装,是没有人收藏再使用的。这些看着豪华的包装背后,透出的是礼品茶市场巨大的包装浪费。在国际市场对于包装越来越趋于环保的当下,这样做,显然不符合一个崇尚自然与禅意寺院的选择。

于是,从今年开始,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梦觉香”原有的铁罐包装被继续使用,直到全部用完。为这些罐子,设计师重新加入了环保纸的外包装,重新设计了“梦觉香”的视觉元素,以戒字碑前的茶园作为主视觉元素,而其上悬挂的一弯明月,则暗合“梦觉香”的本意。人生本就如在梦中,觉是禅法,香是茶性。“梦觉香”包装的另一版设计,则是采用白瓷罐封装,外包装就是瓷罐本来的防震牛皮纸盒。非常普通,没有大宗礼品的华丽。但是对于拿到即扔去的外包装本质来说,这种设计避免了后期极大的浪费。只是,这也需要住持印刚保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接受那些已经被礼品市场惯坏了的人,以挑剔的眼光和心态重新看待梦觉香。

不难发现,这个包装的设计,会引人思索试图祈求解脱的人,却往往陷入惯性中,被层层桎梏着。关乎面子经济的包装恰恰印证了“到底是需要茶味,还是需要华丽的包装盒”这近乎公案一样的诘问。“梦觉香”包装盒的外布袋,设计成了类似僧人日常布袋的尺寸,可供循环使用。在僻静的九华山后山,这个并不华丽的寺庙中,禅茶正以微小的改变,利益着周围的环境与生态。这种毫不浪费的设计理念,也是设计界所流行的。譬如日本的设计师长冈贤明所提倡的长效设计,正是在过剩的设计新品面前的及时止步。重新发掘旧物的存在价值和利用空间,给予旧物以新生的概念,影响了一大批人。在长冈贤明的设计空间中,大家拿来的随便什么品牌的包装袋,都会被贴上一条“D&DEPARTMENT PROJECT”的logo,而不提供专门用来制作的外包装。 想想家里那些被折叠、堆起的包装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又节俭能源的处理方案。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年,年初做梦觉香这套茶包装方案的时候,还不知道接下来的几个月将会经历什么。恰是如此,倒也让人觉得善良和自然的理念,总是能跟得上大自然的节奏,人类真应该俭省自身,以回养自然中诸多其他的生命形态。禅茶该如此,日常茶也该如此。九华茶也更该保有它特殊的气质,依法不依人,依茶不依华丽繁复的包装。池州这片特殊的土地,有过将中国佛学带出笼统颟顸的古代形态的智者,对一千余年以来华严宗的传统,他们进行过犀利的思想批判,提出“居士可以主持正法”的主张,改变以僧为主的俗成格局。其中池州人杨仁山,将自己位于南京市淮海路的居所,改建为金陵刻经处,以供佛教经典在此保留、印刷和流通。当时往来于此,研究法相、佛学的人包括梁启超、熊十力、田光烈等,为中国佛教在战火中,得以完整保留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池州特殊的人文气质和底蕴吧。

翠峰晚茗,正以微小的调整,开启了佛教用茶概念的转变。

住持印刚常说一句话:茶就是茶。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都行。

参禅何须深山去,翠峰晚茗即是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