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团队文山樵人,无授权禁转!
01
在帝制结束之前,宰相,一直作为第一权臣而存在,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也。王爷有王府,侯爷有侯府,相爷自然也有相府。不过相府指的不仅仅是宰相的住宅。更是宰相的专属办公机构。自唐代中叶起,皇帝开始赋予宰相一项特权——“开府”,即开设自己的办公机构。这既是特权亦是殊荣。北宋名臣寇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宰相王旦奉旨开府,寇准羡慕不已,甚至不顾及身份地对女婿说:“吾必如之!”
到了明朝,朱元璋一力削弱相权,不再设立宰相职位。但朝廷政务繁忙,岂是天子一人可以尽善?纵然宵衣旰食也无法完成。于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选择了七人组成文渊阁,帮助处理朝政。起初文渊阁不是正式机构,仅算是秘书处,但后来日益显要,成员均由重臣担任,逐渐形成内阁,内阁首辅则握有“票拟权”-奏报皇帝的奏章均须先呈交首辅在纸条(即为“票”)上拟旨,贴在奏章上递交皇上朱笔御批(“批朱”)。久之内阁首辅等同事实上的宰相,内阁也就成为相府,只不过成员不由宰相任命而已,其他方面的权力丝毫不逊于前朝的相府,在内政事务方面甚至尤胜之,更出了张居正、严嵩这样的权臣。俗话说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首辅权力大责任也大,干不好就容易被皇帝当作替罪羊。崇祯十三年,内外交困,大明一片败亡之像,首辅薛国观被崇祯斥为“尸位浪餐,误朕误国” (甩的好大一锅)撤职抄家,在狱中上吊自尽。
后来皇太极入关,建立清朝。其实之前清室本有一个议政机构,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又叫“议政处”,权力极大,“会议国家机要事宜”。当时在地方仍有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等抵抗势力,为适应战争需要,议政王大臣被皇太极定为武职。后来天下靖平,“文治”得到重视,文官渐渐增加。后来清朝仿照明代也设立内阁,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之上,形成一定重叠,矛盾日增。
时至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康熙设立南书房,选博学之才充任,作为辅助自己理政的机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之间的扯皮和摩擦。起初南书房承担起了拟旨参谋顾问的职能,得到康熙信任。
02
雍正即位后,经过内阁南北党争,日渐式微。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决心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平叛,雍正因此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于是影响中华国运,持掌大清朝政一百八十十多年的传奇机构自此问世。
而南书房就不再承办密写谕旨之事。成了“以诗文书画供御 ”的文馆。雍正当时创设军机处,主因还是降服准葛尔部。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办理军机。他们三人也成为最早的军机大臣。后来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但早期都是兼职。
因此,军机处设立之初,没有专门的官员。权力也仅限于战时,对制定国家政策起的作用不大。这距离宋明的相府差距不小。雍正此时创设军机处,主因还是降服准葛尔部。
不过雍正处理政事时常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或授以机宜。上谕形成后,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这就使得内阁逐渐丧失了参政权利,被事实上架空。而议政王大臣更成为了虚衔,没有应办之事,有名无实,到乾隆年间终被裁撤。
后来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十月,乾隆遽罢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但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又将军机处重新恢复,并增加了权重。
首先是配备了专门衙署,这就意味着军机处成为了正式常设机构,定位不再模糊;
其次是定员,任命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等六人为军机大臣(六人之中仅张廷玉一汉人,余者皆是满蒙贵族),军机章京也由原来的十人扩充至十六人,满汉各半。诸员不再兼职,与原衙府脱钩;
乾隆还明确了军机处的职权“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03
这样一来,军机处的职能范围扩大到朝堂上下、皇宫内外,实际权力远超前朝历代相府。
而数军机大臣之中,皇帝会适选一人出任“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揆席”,但没有正式的职衔。
这样一来领班军机大臣的权力直逾宰相,以往宰相执掌国钺,尚不能染指兵权,更不能插足大内,但军机处已将触角深入了这两个领域。
而且在具体的工作流程上,军机处推行“廷寄”制度:凡臣子奏报一般事务,用疏,由通政司呈递,内阁拟旨后皇帝御批;而重要事项,用折,由奏事处呈递,这样奏折就成为正式文书和其他文书区别开来。
这里面的玄机在于,奏事处分为內奏事处和外奏事处,内外各衙门奏折除军机处奏折径交内奏事处呈进,余交外奏事处转内奏事处呈送皇帝。
外奏事处有奏事官,遴选六部及内务府司员能书写者充任,奏事处的职掌:
也就是说,所有奏折除了军机处的由內奏事处递呈,余者皆交由外奏事处递呈。而外奏事处的官员出自六部或内务府。而乾隆也已有明谕,六部和内务府都归军机处管辖。这样,军机处实际可以任意决定皇帝能够看到哪些奏折,或看不到哪些奏折。
到这一阶段,军机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机构,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其地位远高于名义上的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军机大臣的职务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
此时的内阁大臣,如果不能兼任军机大臣或者奉旨“在军机处行走”,那么也仅仅是听起来很厉害,闻者心中无不呵呵。
这样皇帝就不怕尾大不掉吗?不过首席军机大臣,历来由皇帝心腹重臣担任,除嘉庆朝初期的和珅外,几无放心不下之人。嘉庆四年,嘉庆做足准备之后,动手扳倒和珅,造成军机处暂时缺人,这并非因为和珅是什么奇才,军机处离开他就玩不转,而是没有了首席,剩下的五名军机大臣遇事都不愿出头,踢皮球现象严重。眼看军机处就要变成五人制足球队,嘉庆忍无可忍,抓过成亲王永瑆填了和珅的缺。还颁旨将军机处拔升至“平章军国重事”的宰辅地位。
亲王辅政,位高权重,尽管庆亲王是个书法家,看起来没啥野心,可嘉庆还是觉得不保险,,就把永瑆又拿了下来,并规定此后王公不得在军机处任职,以防专擅。
正所谓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慈禧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就长期主持军机处。后来垂帘听政之后,礼亲王、端郡王、庆亲王、庆亲王、醇亲王,先后入主军机处,整个光绪一朝,军机处基本由亲王控制。慈禧的解释是“处理时局,不得不用亲藩。”这当然只是个借口。慈禧垂帘听政本来就违反祖制,为了减少阻力,干脆拉上亲王们一起来再多违反一条。于是亲王们也轮流过了一把宰相的瘾。
这真是典型的政治分赃。
不光这首席出工不出力,乾隆晚期的首席军机大臣阿桂,因为畏于和珅受宠于乾隆,事事都让和珅拿主意。逢乾隆召见,阿桂干脆一言不发,闭目养神。只让和珅畅所欲言。后来乾隆也憋不住了,就搬开这尊泥塑首席,干脆扶正了和珅。
和中堂的手段,又岂是那些亲王们可比,一时之间,权倾朝野,气焰熏天,管他严嵩蔡京李林甫,统统不足道也。千古一相,唯我和珅。
虽然和珅是首席军机大臣,但仍不满足,还时刻幻想着比肩前朝真正的宰相,获得“开府”的殊荣。由于时机一直不成熟,和珅竟然私下运作起来,自行拟定其他军机大臣人选,并命军机处公务一律到他府中向他汇报,俨然全盘模仿了唐宋宰相开府的做法。也就是自和珅开始,军机大臣可以推荐重要职位的人选,这其实就是标准的相权。而和首席则更绝,不仅六部尚书各省督抚,乃至地方官员,都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报皇帝定夺。更离谱得是,每逢会试,主考官、阅卷官人选同样如此。
如此一手遮天,即便九千岁魏忠贤看了也得咂舌不已。
04
这种不正常现象直到咸丰朝才渐被扭转。
军机大臣大权在握,自然是权贵拉拢对象,所以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漩涡之中。咸丰十一年,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咸丰死后,慈禧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水火不容,军机大臣们怎能置身事外。长期在热河值守的军机章京有七人,其中有曹毓瑛、许庚身、方鼎锐三人依附于恭亲王奕,三人用密扎向京城的奕报告肃顺等人的情报(俞炳坤)。使得慈禧奕一派尽得政治先机。嗣后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热河另四名依附于肃顺的军机章京均被充军。
之后奕主持军机处,扫除和珅许多积弊。但其他几位亲王坐庄,又搞起老一套,无不将相权用到极致。后来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在权力上的矛盾、斗争日渐显露出来。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失利,奕訢受到“言路交章论劾”。慈禧太后乘机将奕訢等军机大臣全体罢黜,把他及其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全部清洗出去。史称“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极限扩大,军机处大为削弱,变为慈禧个人统治的工具。
一边无能亲王轮流当家,一边居功至伟,众望所归的曾国藩、李鸿章却一生都没任过首席军机大臣,甚至连军机处这座相府都没走进过。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自此运行了180余年的军机处被撤销。
从此中国的政治版图中再也没有“相府”的名头了。这个象征权力地位的所在彻底消亡,让位于历史的全新选择。
本文参考的资料有:
《宋史·列传四十》;
《明史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南书房记注》;
《康熙起居注》;
《热河密札考》;
《军机处题名记》王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