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机对地攻击的技战术水平大幅提升,逐渐成为了装甲部队的最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将防空火炮装甲化,甚至直接使用坦克底盘来加装防空火炮以提升己方的野战防空火力。德军的“东风”、“球形闪电”防空坦克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无独有偶,德国的盟友——匈牙利也研制了一种非凡的自行高射炮,这种武器出身瑞典,却在异国大放异彩。其某些概念,比如由统一的火控系统同时指挥多辆战车的体系在二战时期可谓十分先进(虽然并没有完全实现)。
1、“猎手”的起源:瑞典L-62自行高射炮
1936年12月3日,在一场武器展会上,瑞典AB兰德斯维克(AB Landswerk)公司向匈牙利皇家陆军的代表们展示了L-60轻型坦克,以及一种使用大致相同底盘的自行高射炮,这种自行高射炮采用敞开式炮塔,内部安装一门40毫米高射炮,编号为L-62,瑞典设计师称其同时具备反坦克作战的能力。
这两种武器——特别是L-62自行高射炮吸引了匈牙利军方领导人的注意。匈牙利皇家陆军参谋长认为,L-62可以作为一种支援车辆,装备快速机动部队(包括骑兵、自行车部队、机动步兵部队和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主要用于防空,其次用于反坦克。这种自行高射炮的速度和越野能力与坦克并驾齐驱,可以为前进的快速部队提供保护,抵御敌人的飞机和坦克的攻击。
同年,匈牙利军方派遣一个小组前往瑞典AB兰德斯维克公司,以敲定购买L-60轻型坦克和L-62自行高射炮的合同,匈方提出了几点要求:
1、采购的武器装备必须满足匈牙利陆军的技术要求;
2、可以在匈牙利本国进行生产;
3、匈方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去审查这些车辆的使用状况。
■瑞典兰德斯维克L-62自行高射炮,注意其圆锥形的炮塔。
不久后,经过委员会的积极评价和成功的测试,匈牙利铁道工厂(MAVAG)和GANZ工厂购买了L-60轻型坦克的许可证,并准备在国内生产该型坦克。由于L-62自行高射炮的底盘与L-60轻型坦克相同,而且其安装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也已经在匈牙利获得生产执照,因此似乎它们很快就可以投入生产了。L-62自行高射炮装备的40毫米炮能有效对抗地面和空中目标,完全可以满足匈牙利总参谋部的要求。铁道工厂可以生产上述装备的车体,但仍有部分零部件需要依靠洪维塞格公司(Honvedseg)来生产。1937年,铁道工厂购买了一辆完整的L-62和该型自行高射炮的制造许可证。
样车在1938年12月运抵匈牙利,没有安装武器。随后它被转移到迪欧斯捷尔(Diosgyor)的试验场,在那里,技术人员将一个国产的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安装在它上面。在此之后,这辆L-62被移交给军队进行展示和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L-62自行高射炮的底盘和L-60坦克(后来被匈牙利皇家陆军称为“托尔迪”坦克)的区别在于前者有5对负重轮,而后者有4对。而且,L-62负重轮的直径变小了,底盘的长度也增长了0.66米。当然,其“上层建筑”与坦克完全不同,40毫米高射炮和4名炮手被安置在一个由6-10毫米厚装甲板制成的锥形旋转炮塔中。炮塔的顶部有开口,可以使炮管在-5和+90度的俯仰角进行移动。L-62搭载的36M 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与原版唯一的区别是:火炮十字基座的支架被缩短并被放置在炮塔的底板上。L-62自行高射炮的第5名乘员——即驾驶员坐在车辆左前方狭窄的驾驶室里,那里安放着仪表和方向盘。L-62的驾驶室非常狭窄,驾驶员(与“托尔迪”坦克一样)只有通过拔出一根别针拆下方向盘(然后把它塞进专门设计的洞里),才能从座位上方的舱口出来。L-62的转向装置是由方向盘控制,与“托尔迪”坦克相同。转向装置的原理是:利用星形减速机构使方向盘转动一侧的履带速度减慢,而另一侧的履带以更高的速度运行。这样,车辆就会转向履带速度较慢的方向。与离合器制动系统相比,这套装置的缺点是在转弯时不能完全静止,所以L-62无法在平地转弯;它的最小转弯半径是10米。
■L-62自行高射炮的驾驶舱与后来的“猎手”自行高射炮类似,十分狭窄,需要将方向盘卸掉驾驶员才能出来。
1939年3月30日,L-62型自行高射炮在匈牙利军队高层(包括匈军参谋长本人)面前进行了成功的展示。随后,匈军高层下令对这种自行高射炮进行野战测试。
1939年8月间,匈军对L-62自行高射炮进行了大量测试。测试中,这种自行火炮在公路上达到了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当时其使用的是德国制造的155马力8缸汽油发动机。L-62的越野机动性也被证明是很好的:它可以轻松越过2.2米宽的沟渠,爬上35-40度的斜坡,还可以一口气推倒直径30厘米粗的树干。值得注意的是,与“托尔迪”坦克的情况不同,“猎手”的转向机制运转更顺畅。报告的相关部分说到:“目前的备选方案是转向杆和方向盘,后者似乎更合适。理由是——对平民司机的再培训将会更加简单,而且方向盘的工作效果和方向杆一样好。”L-62的机械系统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中间齿轮的止动臂和扭力杆强度稍弱,在大扭力下恐怕会折断。总之,匈军测试小组认为,L-62 自行高射炮可以跟随步兵行动,并且由于它的高速,也不会落后于机动部队。
随着L-62项目的逐渐推进,最高兴的是匈军炮兵,他们可以说随着36M 40毫米自行高射炮的出现,机动部队的防空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以前基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L-62是一种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车辆,它能与机械化部队一起行动,并随时向突然出现的空中目标进行射击。拖曳式火炮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布置阵地需要很长时间。
2、“猎手”的诞生
匈牙利人发现,尽管L-62是一种具备较高价值的防空武器,但它无法安装高射炮所需的全部仪器,而且炮手数量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L-62不能像普通36M 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那样迅速完成射击准备程序。于是,根据测试期间获得的经验,匈军炮兵专家建议在L-62自行高射炮上再增加1名炮手。这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只有4名炮手,在战斗中就不能调整各项射击数据,因为他们正忙于追踪目标。为了在已经很拥挤的炮塔中容纳第5个人,有人建议圆形的炮塔可以向后延伸。为了增加内部空间,他们建议将炮塔的锥形侧面改为垂直装甲钢板。还建议将炮塔前装甲的高度增加28厘米以防止破片杀伤,并扩大炮塔的瞄准口。
■“猎手”自行高射炮对炮塔形状进行了大幅改进。
专家还建议增加一些与L-62底盘相同并具有同样上部结构的专门火控车辆,但由于这些火控车辆只有在布设固定防空阵地时才有用,因而使用固定式炮塔。火控车将携带一个遥测仪(与匈军普通高射炮排所使用的测距仪相同),炮塔上还配有瞄准镜。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仪器将在车辆外部使用。火控车的乘员将携带无线电进行指挥,车辆本身也将作为一个弹药运载车。它将配备一挺重机枪(在前面)和两挺轻机枪(在侧面),由乘员操作。
匈牙利人还利用L-62自行高射炮对地面目标进行了射击测试,证实其极高的射速(每分钟120发)对弹着点散布的影响并不大,完全可以对付地面目标。只有装甲部队的代表认为该车的瞄准装置在反坦克战斗中过于复杂,他们要求换装一种单人使用的更简单的瞄准装置。不过,总而言之,参加试验的专家们已经得出结论:L-62完全可以满足机械化部队防空和反坦克的要求,并决定在改进后大批量生产这种车辆。
匈牙利的军事技术部门接受了所有这些意见和建议,他们承认增加第5名炮手的必要性。L-62原有的圆形炮塔被拉长,炮塔的末端用垂直装甲板封闭,炮塔前板的高度也增加了。但是换装更简便瞄准装置的建议被否决,因为根据总参谋部的要求,该自行火炮必须同时对付空中和地面目标——但简便瞄准装置无法对付空中目标。任何对瞄准设备的改动都会破坏这种武器的通用性。
■“猎手”自行高射炮主炮及瞄准设备的特写,可见其瞄准设备非常简易。
军事技术部门认为,装甲部队的军官们之所以不喜欢L-62,是因为他们还不熟悉这种装备,而这种装备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为了增加内部空间,他们拒绝了在炮塔周围安装垂直装甲板的想法——但这会减少对车辆的保护。由于财政原因,他们还拒绝为防空仪器及其人员配备专门的火控车辆,而打算直接在“猎手”上加装综合火控系统来提升战斗力(后来也被取消)。军事技术部门解释说,这样做的理由是该自行火炮可以在不使用上述仪器的情况下对地面和空中目标进行打击。而只有在布设固定防空阵地的时候才需要这些专用仪器,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使用其它非专业的车辆来携带这些仪器。
■“猎手”自行高射炮的前视照片,注意其较高的火炮护盾。
■“猎手”自行高射炮的后视照片,可见其炮塔防护非常薄弱。
此外,军事技术部门还对新型自行高射炮的战术位置进行了划定(模仿当时英军同类车辆的战术)。当时匈牙利装甲部队的战术是:由坦克发动第一轮进攻,再由自行火炮进行清场。假设坦克会摧毁敌人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自行火炮只需要面对零星的步兵抵抗。在这个战术位置下,军事技术部门认为L-62的6-13毫米装甲就足够了(它只能提供对小口径步兵武器和碎片的保护)。因此,他们实际上忽视了L-62不仅被用作防空武器,还被用作坦克猎手的设定。而在战场上,它们不可避免会遭遇敌人的重型坦克。
■“猎手”自行高射炮敞开式炮塔的特写,可见四位炮手的座位,实战时还要塞进去第5个人。
不久后,按照军事技术部门的要求,匈牙利铁道工厂制造了有第一辆经过改进的原型车。1940年5月,这种经过改进的自行高射炮被正式命名为40M“猎手(NIMRóD)”。
4、“猎手”自行高射炮的生产
尽管匈牙利铁道工厂早在1940年初就已经拥有了制造L-62的许可证,但是该公司并没有立即展开生产,因为他们还没有购买必要的技术图纸,单单描摹图纸(适合制作副本)的费用就高达3万瑞典克朗。匈牙利公司在收到车辆订单之前不想增加开支。
然而不久后,在军事技术部门的催促下(技术图纸的准备需要3-4个月),匈牙利铁道工厂被迫买下了这些图纸,并在1940年7月做好生产准备(基于生产“托尔迪”坦克的经验)。1940年9月,匈牙利国防部订购了46辆“猎手”(安装改进后的炮塔)。1941年7月,即第一份订单之后,匈军又额外订购了89辆“猎手”。第二批生产型(被称为“猎手II”)看起来外形与第一批生产型相似,但两者存在显著区别。第一批“猎手”使用的是德国制造的发动机,性能很不稳定,所以第二批“猎手”换装了匈牙利国内生产的GANZ VIII VGT 107发动机,性能没有显著提升,但更为稳定。
1941年10月,第一辆匈牙利本国制造的“猎手”从工厂下线。
■野外测试中的“猎手”自行高射炮。
由于对炮塔进行了大幅修改,相比于L-62,“猎手”的外形尺寸发生了明显变化:长度5.32米,宽度2.3米,高度2.8米;战斗重量增加到10.5吨(本来就很弱的扭力杆更加不堪重负)。值得一提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安装无线电设备外,并没有在“猎手”上面加装额外的综合火控系统。因为有人认为,这种自行火炮独立操作的效率就可以应付实战了,不需要综合火力控制系统。不过,自行高射炮训练营的指挥官坚持认为,必须为部队配备最必要的设备(包括1.25米测距仪、目标测量仪等等),因为没有这些设备他们无法操作。后来,军方建议每个高射炮排使用1辆卡车来携带必要的测量工具。
■由于“猎手”本身装备的观瞄设备过于简陋,在执行防空任务时需要配备额外的专业装备从旁边进行辅助。
在1941年1月31日的一次会议上,厂方和军方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协调。此后,厂方强化了“猎手”的通讯系统,以加强其在防空作战中的战斗力。
多辆“猎手”的内部乘员可以同时利用有线设备与防空火控人员(将部署在“猎手”的60米之内)进行实时连线。火控人员利用专业仪器得到的测量数据通过喉部麦克风传输,“猎手”的炮手们则通过炮塔上的一个扬声器接收信息。炮塔内的炮长也有一个喉部麦克风,这样他就可以与火控人员保持联系了。不久后(当年3月),厂方对“猎手”的通讯系统进行了进一步改进,炮长们不但可以通过喉部麦克风与火控人员联系,还可以与驾驶员沟通——驾驶员通过头盔的耳机和旁边的扩音器接收指令。
■在火控人员统一指挥之下,多辆“猎手”可以组成一个防空阵地,作战效能远远高于各自为战。
“猎手”的通讯设备在1941年8月进行测试,从10月开始生产交付。从1942年4月开始,通讯系统的配件(扩音器、外电缆、插头等)正式安装在“猎手”的车体内——正好在第一批“猎手”的生产结束之后。
■满编状态下,一辆“猎手”自行高炮的车组成员(车长、驾驶员和炮手)可以达到7人,作战时显得十分拥挤。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