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大海有什么关联?
塔公寺的丝绸唐卡出自哪个朝代?
奔涌的折多河上飞架的公主桥向来往行人述说着怎样的故事?
会唱《康定情歌》的人很多,但说得出康定“南丝路故事”的人并不多见。
8月30日和31日,“丝路甘孜·康藏秘境”首次迎来的大型科考团,首站就对康定及周边地区丝绸等南丝路遗存实物进行考察,发现文成公主的传说从一座桥开始,到塔公草原仍在民间流传,没有丝绸和贝壳的甘孜照样有丝路故事。
曾被称为“打折多”“打箭炉”的康定市,不仅是茶马古道重镇,更是“南丝路”上贸易、文化、经济等信息交汇、融合、碰撞之地与川藏要道。
图说:如今的公主桥
细雨霏霏中“溜溜的城”康定市的石拱桥公主桥畔,“探索南方丝绸之路 发现甘孜丝路文明——专家科考行动”的专家学者们,伴着折多河湍急奔流之声,望着桥上往来如常的行人车辆,听着当地人对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公主从此路过和藏语对此桥近似“公主”发音的不同传说,甚至桥侧那个岁月风烟中风化的石龙头,大家表示值得深入考证。
图说:镇馆之宝虎皮帐篷
图说:虎皮帐篷上的海贝饰品
甘孜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由百张虎皮和豹皮、水獭皮等制成的,有四百年历史的世界上唯一一件虎皮帐篷。帐篷上下部位,围绕镶嵌着不同造型的白色海贝,多达15800多颗。虎皮帐篷的来历说法有二,据《理塘县志》记载,一是大施主丹增曲吉(即固始汗)供奉给西藏来的某位大人物的礼物,二是毛垭土司的传家宝两种。蒙古包式的虎皮账篷说明和蒙古族也有一定关系,当时还曾作为帐中帐。科考专家们仔细观察和拍照海贝这远道而来“外来货”,探讨当年“南丝路”上的贸易往来和人文故事,正是通过类似如今仍可见的实物载体的流动或交易来实现的。
图说:收藏于塔公寺的精美丝绸唐卡
图说:专家现场仔细查看文物细节
丝绸和丝路文化密切相关,甘孜州非遗馆的丝绸唐卡、官服、柱幡,丝绸衣物残片上的丝织花纹,以及塔公寺收藏的丝绸唐卡,都是现存的丝绸实物。藏文化学者翁堆老师仔细辨认塔公寺的几幅丝绸唐卡,认为皆来自十九世纪,“明代以前的丝绸唐卡不多见了,更多的是清代的。”翁堆老师说,除了丝绸唐卡,还有一些现代出土的银器,明显和中原类似。西藏的丝绸和瓷器,很多是从四川这边运过去的,且丝绸当年由吐蕃的大将专门管理,以防不测。
图说:翁堆老师在州非遗馆给大家讲解藏式袍装
稍有破损的丝绸袍服是跳金刚舞的服装,缂丝工艺使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显得精美。远离大海的塔公寺,能聆听海潮音的洞口及文成公主在此停留的民间传说,都让专家们加深了康定在“南丝路”上重要位置节点的印象,对接下来沿着甘孜“南丝路”一线,深入探索和考察丝路文化和丝路文明遗存及其实物,有着更多期待和新发现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