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文物遗存为南丝路科考“加料”

凤眼观城
2020-09-10 09:21 来自北京

白玉县科考有何新发现?寺院壁画和文物之于古商道发展挖掘有何关联?摩崖石刻的吐蕃时期风格说明了什么……9月8日和9日,科考团深入甘孜州白玉县,对深山里难得一见的文化遗存或文物进行实地考察。

图说:科考队来到噶陀寺考察

两个多小时爬山涉水,科考团在白玉县河坡乡普马村嘎陀寺的珍宝馆,见到了寺院珍藏多年且难得一见的文物,如以象牙、青铜和紫檀制成的三枚八思巴文印章、松赞干布的贝叶经、格萨尔王用的铠甲铜刀、康熙皇帝御赐的金冠和乐器,还有宣德炉、清代瓷碗等。据寺院管理人员介绍,三枚八思巴文印章是寺院住持与元代帝师八思巴有师徒之谊而得。

据悉,建于公元1159年的噶陀寺曾以物易物或以货币形式在当地收购鹿茸、贝母、金银器具等物,通过商道贩运到雅安、拉萨、上海,以及印度和尼泊尔等地销售,同时购回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从而促使了商道的发展。

图说:打莫寺保存完好的壁画

图说:打莫寺保存完好的石刻佛像

有450年历史的赠科乡下比沙村的打莫寺,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塑像、壁画和灵塔。专家们认为,这里算是考察过的壁画中保存面积最大和最完整的,非常难得。据寺院方介绍,壁画题记显示其出现于十八世纪,艺术风格和德格印经院小护法殿现存的同时代壁画相近。创新的绘画手法、结合汉族与藏族艺术风格等特点,让其显得自然流畅而又有代表性。

图说:予以保护的摩崖石刻

位于登龙乡乌萨村加瓦仁安山山腰处的摩崖石刻,当地发现后建了一所小房子予以保护。崖壁上五尊浮雕佛像风化严重,面部无法辨认,其中一尊面部和坐姿可见,据说由后人二次创作而出。特别的是左侧一尊似头发披肩的女性背影坐像,当地说法是文成公主进藏路经此地,回望家乡倍感思念,故让工匠将自己的背影刻上崖壁。据藏文题记,该石刻初步判断约出现于吐蕃晚期的九世纪,有典型的吐蕃时期风格特征,或将成为进一步考证白玉县曾与唐蕃古道有关联的一个重要实证。

科考队的地方史专家称,噶陀寺所存文物体现了元代中央政权对藏传佛教的认同和管理,尤其是八思巴的三方印章,是非常重要的文物依据。还有明代宣德炉,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瓷碗等都说明元明清时代,噶陀寺对稳定当地及周边区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