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的口碑为何两极分化:周期短影响了细节的打磨?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金刚川》的口碑为何两极分化:周期短影响了细节的打磨?

电影《金刚川》首日票房已经破亿,许多观众在网上议论纷纷,为何口碑有些两极分化?恐怕两个多月的周期确实影响了细节的打磨。

《金刚川》是4个单位组成,三长一短,可以看出对应负责的导演。

第一单元白马飞驰,估计是管虎。

第二单元以飞机特效为主,估计是郭帆。

第三单元就是路阳导演了。

隐蔽接敌

《金刚川》的故事不算复杂,是1953年夏季反攻中冒着美军轰炸保障金刚川桥梁屹立不倒的故事。听说是《冰血长津湖》因为新冠疫情暂停后临时决定拍摄的,周期确实太短了。

影片好的地方大家也都看到了:

镜头效果能和以往优秀战争片比肩。

伪装和隐蔽推进的效果做得很出色。

炮组操纵高炮射击的镜头和音效令人信服。

几次炮火齐射很漂亮!上次是哪部?《风雨下钟山》里直接在胶片上画出来的?

刘班长对女通信员的懵懂爱慕恰到好处。(国产言情剧看看你们自己)

说说欠打磨的地方:

第二单元的那个美国飞行员为什么掏出牛仔帽戴上?

这个桥段设计可能源自1964年的讽刺喜剧《奇爱博士》(如果导演编剧不是这么想的,赶紧改口这么说,显得比较有文化)。

这部电影出自库布里克之手,此人被好莱坞影人称为“简直是上帝本人”。片中的美军B-52轰炸机机长在得知核大战爆发后,欣喜若狂地从柜子里掏出牛仔帽戴上,在电影结尾却阴差阳错和原子弹一起飞向目标,达成了十足的讽刺效果。

经典镜头

库布里克的电影是从业者绕不开的学习材料,但是这部五十多年前的电影在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中知名度很低,所以,观众不晓得这个典故,只能在第一层,哪能达到《奇爱博士》的第五层?

另外,这个场景中的美军飞机涂装是有问题的,注意有架美军F4U的座舱上涂着许多红星,表示击落了中朝空军的战机,但F4U的王牌只有1人,为盖伊·博德伦,战绩是5架,为3架拉-9或拉-11和2架雅克-18。他属于海军VC-3中队而不是片中的海军陆战队以VMF开头的中队番号,也没有被击落。

王牌涂装的复原模 型

《金刚川》电影的其它一些道具其实也欠推敲。

比如望远镜,看起来更像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的式样,而不太像是当时广泛装备的中正式望远镜。

比如冲锋枪,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更多的使用波波斯-43,而不是波波沙-41,即便是波波沙-41,此时的志愿军多数采用弹匣,而且就凭冲锋枪使用的手枪子弹,对空射击毫无意义。

顺便,志愿军不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章,这倒是对的,历史照片中有太多这样的实例。

也估计是因为创作时间短,三个导演不自觉地都用自己熟悉的程序把控剧情走向:

本片的编剧兼第一单元导演管虎主打一个惨烈,和《八佰》一样,打击敌人靠什么,靠敢莽嘛!所以邓超饰演的连长被炸得就剩上半身,李九霄饰演的班长被燃烧弹的热浪炸成灰,吴京饰演的高炮班长被扫射成碎片,张译饰演的高炮排长被打的就剩一手一脚。

第二单元导演郭帆只好强调特效,可是时间不够,屏幕上寥寥几架战机。

第三单元路阳以动作片见长,这段有点像侠客对决,张译被炸得一手一脚还能爬到另外一个炮位上开火是谁定的?难道模仿《亮剑》的名场面之一“骑兵连冲锋?”。

孙德胜冲锋

须知,人被炸断手脚会导致大出血,直接昏迷。冲锋?继续战斗?都不太可能。

所以,剧本的细节改一下会更合理,比如张译的角色被爆炸的气浪掀出去很远,直接摔晕过去,醒来之后是巨大的耳鸣,看来炮组伤亡惨重,然后坚持不下火线。

这些年外国导演中有一股趋势,就是拿战争的惨烈和“人性思考”代替对“为何而战”的思考,更别提表现参战军人的有勇有谋。

电影既然是战争后期,志愿军对作战环境以及对手的优势已经很熟悉,且有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大量的重武器运抵前线,那么这些细节改一改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就算真的高炮数量不足,为什么不组织轻重机枪对着低飞的敌机开火?

如果需要诱敌,那么那么多等待渡河的部队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找人过来帮忙修一些假阵地,做几门假高炮?

比如开头的白马,这白马跑啊跑,意思就=字幕“导演管虎”?

如果有角色骑着这匹不怕空袭的白马,去点火诱敌,岂不是视觉效果和故事逻辑都更完善?

还有李九霄的角色,如果安排成护送炮兵观察组给后方的喀秋莎报告美军炮兵阵地位置,观察到美军炮兵阵地被摧毁,与女通信员通过电波交流,岂不比在河边高地更恰当?

没有特写的报务员

更不用说,既然故事的主旨是架桥,结果工兵部队的作用呢?

是啊,工兵连配角都排不上吗?

这个可能还真不能怪剧组,工兵英雄张振智2000年去世,现在无论是网上,还是各种纪念展览上,照片都没有一张,事迹语焉不详。最详细的描述不过是利用被美军炸断的树木架桥,其它……?!

难道史学界连整理档案和影视界协作的兴趣都没有吗?

令人迷惑。

不过,编剧这次怎么不去拜访当事人的亲属了?张振智又不是在山沟沟里离休的,这么大的东部战区南京干休所,门牌很难找吗?

另外,本片的配乐也看得出跟仓促,《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

片尾迎回志愿军遗骸的配乐好像是《阵亡将士的挽歌》(Hymn to the Fallen,《拯救大兵瑞恩》片尾曲)的变奏,这一点我不是很确定,希望其他观众留心听一下。

70周年纪念奖章

最后,相信以后的抗美援朝电影不会像《金刚川》这么仓促了,希望制作人、出品人和导演们不要老亲力亲为了。编剧们如果没有灵感,请到历史档案里去找一找,历史的答案当然在历史中去寻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