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艺术家都在探索它?

伟大的艺术家都在探索它?

作为一个艺术号小编,最近我在朋友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尴尬的事情不是撞衫,而是撞图。

同样在游轮上拍照,靠着栏杆,背景是蓝天大海,有人拍成了“到此一游”的游客照,有人则拍成了时尚旅游宣传片。

明明是一样的场景,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答案其实就三个字——空 间 感。

用专业语言来说,空间感是通过一些基本构图方法来让画面产生纵深和前后距离,以此看起来更有层次和立体空间感。

再说白点,没有空间感的照片,里面的人就像P在背景版上一样。而有空间感的作品,你的视线会被拉到更远,好像再多走几步,你也站在栏杆上,眺望远方,给人身临其境的立体感。

▲ 《呐喊》蒙克

“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雕刻家罗丹 刻有《思想者》

对于艺术家来说,空间感向来是他们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如何让作品充满空间感,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诀窍。

维米尔笔下的这幅《戴着珍珠耳环的少女》,我相信你一定很熟悉。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黑暗中美艳动人的少女微微转过脸庞,似是而非的笑容、明亮的双眸,无一不让观赏者为之动容。

这幅画能打动人的原因除了少女美艳的面容,更重要的是维米尔对光的精准把控。他通过富有变化的阴暗关系处理着少女的脸庞,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她的面部轮廓更加清晰立体。

▲ 局部阴暗对比

少女白嫩的皮肤和鲜亮的服饰,与后面虚化的黑色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得年轻的少女跃然于纸上,好像真的站在我们的面前,和我们对视,有话想要向我们诉说。

维米尔以光写形,对于光的把握和利用,让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阴暗关系。

▲ 《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

亮与暗的对比更加突显出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在柔和自然的光中,清晰地衬托出人物的轮廓,使其变得立体且真实可感。

这幅弗拉·安吉利科的《受胎告知》是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画家对于空间感的探索。

▲《受胎告知》弗拉·安吉利科

你一眼看过去,或许会被报喜的天使和圣母玛利亚吸引,从而忽视了画家藏在画面中关于空间的小秘密。

当抹掉画面中的人物,建筑本身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有没有瞬间感觉这个建筑“活”起来了,似乎都可以估算出其中的面积和大小。

仔细看,我们不难发现离画面更近的柱子比起后面的柱子和门明显大了许多。这是采用了透视法中最常用的近大远小法。

▲ 近大远小法

并且安吉利科将画面中的柱子从前到后沿着斜轴线向上延伸安排,有意错开的柱子,使得整个作品从视觉上来看非常具有层次感。

▲ 斜轴线延伸

再加上前后大小对比,形成剧烈反差,给人的视觉带来冲击,造成一种视觉错觉,自然建立起脑海中的空间感。

讲完单人和双人作品中的空间感,我们来一起看看大合照作品中画家是如何巧妙设计空间感。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绝对是空间感的极致代表。

▲ 《雅典学院》拉斐尔

整个画面中有五十几个人物,却丝毫不混乱,且还能感觉到其中宏大庄严的氛围,

那么拉斐尔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 将圆形墙壁画成拱门

除了最基本的“近大远小法”之外,他还巧妙地利用了周边建筑原有形状,将半圆形的墙壁外框画成巨大的拱门,并在壁画下方画出平台,加剧前后画面的纵深感,使得整幅画作有了进深的空间。

▲ 画出平台

从而让这幅画看起来不再只是一个平面的画作,取而代之的是整幅画看起来立体,一眼看过去画面十分具有空间感。

这幅画还采用了透视法中的一个高级进阶方法——“一点透视”,来自拉斐尔的超级偶像——达芬奇。

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我们可以看见人们的视觉聚焦在画面中心的耶稣,从而纵向拉伸了视觉的空间,让空间显得宏伟庄严。

▲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而同样是这个技巧,我们将《雅典学院》中的墙壁以及地板的边缘线条一直往后面延伸,包括大理瓷砖花纹的线条也往后面延伸,最后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汇聚在中间的一个点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是画面中的C位。

▲ 一点透视法

无论我们先看向哪,最终也都会在画家拉斐尔的精心安排下指引到中心的两位主角,纵使人物再多,也不会觉得繁杂没有重点。

五十多人的群像画,在透视法下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立体的作品,打造了一个属于雅典学院的哲思空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