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高密度条件下的韧性城市规划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郑时龄:高密度条件下的韧性城市规划

10月25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迈向‘十四五’的城市中国:人文、智慧和生态”。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承办,凤凰网财经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普遍重视规划编制和规划的战略引导作用,基本确立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城市规划的管理也从行政方法走向科学决策与法治。但许多城市的开发强度过大,形成大量高密度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张和无序蔓延的现象普遍产生,环境和生态问题严重。应将高密度条件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之中。

文字实录: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普遍重视规划编制和规划的战略引导作用,基本确立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也开展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的融合,成为确定城市发展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管理从行政方法走向科学决策与法治。

然而,许多城市的开发强度过大,形成大量高密度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张和无序蔓延的现象普遍产生,环境和生态问题严重。行政权威性取代规划权威性的现象仍然较普遍,同时又缺乏城市之间和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有效机制。

密度既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社会概念,高密度通常与拥挤相关,高密度城市与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相关。高密度是一个相对的、多元的、复杂概念,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视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生活方式而异。

高密度城市应当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1)更有效的公共交通,更好地促进步行,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降低维护和运行成本,有利于节约能源;

2)节省基础设施,降低建筑和管理服务的成本;

3)有利于广泛的社会、健康、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

然而,城市消耗着大量的能源,21世纪的城市面临着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地震灾害、疾病等巨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系列危机,降低城市对能源的依赖性,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调节城市的发展模式,21世纪初出现了韧性城市的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应对多重的威胁,具有恢复能力,并将灾害对城市的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韧性的概念最早来自生态学,在生态学理论中,韧性是在受到严重压力或扰乱后还能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是自组织、适应压力和变化的能力。韧性与适应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必不可少并相互关联的特性,是获得应对变化的能力的关键。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能够适应未来挑战,提高城市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增长,更适宜居住,同时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模型。低碳城市、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适应气候变化的都市主义等都属于韧性城市的范畴。韧性城市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基础设施等许多领域,是系统的概念,并非单纯的防灾。韧性城市的建筑环境有七个关键要素:1)可再生能源城市,从区域到单体建筑的各个层面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2)分散性城市,城市将从大型的中央化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转变为小型化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3)生态高效城市,从废物再生系统中获得相当数量的能源及原材料需求;4)可持续公交城市,通过提供可步行的、公交导向型方案,以及完善电动汽车服务体系等手段;5)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物及构筑物具有防灾、减灾以及在灾害情况下迅速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我国对韧性城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和能源方面的挑战十分严峻,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将韧性城市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