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知识分子在官场上的内心挣扎:是逢迎还是坚持底线

阅读修身
2020-11-01 12:18 来自江苏省

《沧浪之水》在官场描写的时候和很多官场小说的最大不同是,它有超级多的心理描写,几乎每一个章的最后,这个主角(知识分子的代表)都在反思。这种连续的心理变化,连环的勾勒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挣扎。但是成也心理描写,败也心理描写。原因在于,大多数小说在构造人物的时候作者都不会亲自下场和敌人进行肉搏,这本书的作者阎真明显越界了。这种心理和情结的变化与其说是主角池大为的心路历程,不如说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小说的高下在于人物塑造,而人物塑造的关键在于故事的情节和对话来表现而不在于长篇大论的说教,从这点儿来说,《沧浪之水》的优点(探索人物内心)不如说是缺点,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塑造成功这个人,于是借助每一章的说教来完成构建。如《欧也妮与葛朗台》中对这个吝啬鬼葛朗台的塑造,有没有用这么长的心理描写?鲁迅先生在描写祥林嫂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从这方面来讲,《沧浪之水》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失败的。

在小说《沧浪之水》中,以池大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内心架构是由一系列的名家个先贤来确定的。如下一段,就是这段儿描述:

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三十八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 性 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候,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一共十二人。

这本书可以说是池大为的精神图腾,导致他在做官的时候有很强的精神洁癖,但是在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呢?虽然挣扎,最后也不过是隐藏自己,做了一个自己都不想做的官僚。这些名人的画像既是标尺又是底线。但是池大为明显没有做到。就算是孔子吧,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其思想如何,气度如何,从古传到今,很多东西都消逝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让我们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孟子也教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从没有任何一个圣贤或者名人教导我们要食古不化,不通人情事故。一个优秀的人,必然是能够与他人相处的人。一个优秀的领导也必然有着团结整个团队的能力。所以在我看来,名人圣贤只是为我们的良心划定了底线,不要越界,具体操作也以良心和规范为准。一不负心,二不负法。这样也就够了。

屈原

池大为的孩子生了病,发烧很严重,当时家里没有车,他借了领导的车。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他是不是要承个情?是不是要向他的领导马厅长表达一下谢意。这不是不守底线,这是你做人的根本。如果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了,还什么知识分子?就算是知识分子,也不能只长知识,不长良心啊。

你在哪本书,哪个圣贤说过,让你要恩将仇报。我相信所有圣贤都要求我们:知恩图报。而不是其它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这点儿我非常看不惯池大为的要面子爱面子心理。

当然了,池大为很多时候的做法让我疑惑,这不是个知识分子吧,这是个不通人情的傻瓜吧。所以我都一直把这本小说当做讽刺小说来看的,不是讽刺社会的,而是讽刺那些不知恩图报的人的。

参考文献

沧浪之水,阎真,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1:1-359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