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寿光,味道如何?

经济观察报
2021-01-22 11:29 来自北京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

经济观察报 宋馥李/文 最好吃的西红柿是什么味道?

在寿光那几天,我吃了好多西红柿,酸中微甜的,酸甜各半的,酸甜多汁的……每走进一个大棚,总有人怂恿你摘一个尝尝。一边品尝,一边嘟囔着,怀念小时候吃的西红柿,汁儿多、甜里带酸,下了锅,很快能炒出浓稠的番茄酱来。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晓东告诉我,在寿光要找到这种西红柿,得有一双识货的慧眼——西红柿的品种太多了。

经过一番考察才知道,番茄炒蛋的最佳原料,要用寿光的樱桃西红柿。零售价不菲,20元一斤,卖得好着呢。

六代半大棚

寿光最南端的孙家集街道,已经是气派的现代化小镇,进入三元朱村,抬眼便是彩绘蟠龙的牌坊——这里是中国蔬菜大棚的发祥地。

李晓东说,要讲寿光蔬菜,哪能不提两个人!谁?王乐义和王伯祥。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和16位村民,冒险建起17个示范棚。说冒险,是因为建大棚要砍20多亩青玉米。几个月后,黄瓜大棚获得成功,中国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各地菜商高价抢购,三元朱村批量制造了万元户。

1990年,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一举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寿光农民家家户户建大棚。有了蔬菜,王伯祥又划出一块地,专门给菜农交易、搞批发市场,随后逐步扩大,寿光成了辐射华北的蔬菜集散地。

从此,大棚让北方人的冬季从大白菜和土豆中解放了出来,能吃到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了。

蔬菜大棚就此从三元朱村发轫,30年间走向了全国。一项不完全统计是这么说的:全国的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每年有8000名以上寿光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指导蔬菜生产。

平均每隔四五年,蔬菜大棚便从这里迭代一次,再渐次辐射全国。

第一代大棚最接地气:矮矮的土墙,一道道竹撑子撑起塑料薄膜,说是暖棚,其实保温性能不咋样,冬天要靠烧煤加温,才能确保蔬菜在来年的农历正月上市。

第二代大棚,棚体加高了,有了水泥立柱与竹竿架结构,人进去能直起腰了;第三代大棚,棚体跨度和高度增高增宽、墙体变厚,自动卷帘机代替了木门;第四代大棚,棚体升级为钢筋骨架结构,大棚更加骨感现代,棚宽能达到14.5米。

第五代大棚,棚体开始向下要空间,演变为半地下、无立柱的大空间,棚内宽敞透亮,种植面积约1.8亩;第六代大棚,是真正的“大”棚,下挖1.2米,棚高6.5米,棚宽21.7米,种植面积陡增至2.5亩。

如今的大棚正在快速智能化,有人叫做第七代大棚,三元朱村定义为六代半——大棚还在不断更新,每个大棚都是一个植物工厂:里面有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手机APP可以操控一切。

寿光最先进的大棚,要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的大棚。他领衔规划设计了国内最大的单体智能温室,正在探索全球尖端大棚——集成了120多项发明专利、面积达8万平米。这样的大棚,采用了基础下挖、智能外保温、空气能热泵加热、日光温室余热回收等最先进的保温科技。

如今,寿光的大棚蔬菜面积发展到了60多万亩。这里生长的蔬菜,通过发达的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输送到中国的大城小镇:南到广东、北到黑龙江,再远到韩国和日本。

会卖菜的年轻人

寿光的菜走出去了,来寿光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寿光本地的年轻人,也从父母手上接过大棚,当起了现代农民。

在寿光当农民,是令人艳羡的事儿。新一代大棚,早就摆脱了繁复的劳作。蔬菜不必从下种子开始,种苗供应商会上门送货,把蔬菜种苗摆到合适位置,日常管理主要靠手机,即便最费人力的采摘和包装,也常常由外来劳动力解决。

年轻人没有去大城市的吗?

李晓东轻笑一声告诉我,经营一个蔬菜大棚,年收入大差不差20万,年轻人经营两到三个棚,是啥日子?你盘算盘算,还去大城市做啥?

在王乐义将大棚引进寿光那年,农二代王建文出生了。2017年,王建文开了个网店卖菜,想法很简单,把自家和亲戚朋友家的蔬菜瓜果卖出好价钱,现已创立寿光文诚控股集团,多元化服务于蔬菜和水果等生鲜供应链。

寿光不缺蔬菜,他们总能发现一些宝藏瓜菜,从大棚里摘下,就直接拿到直播间,渐渐收获了网友的青睐。

一款叫做贝贝南瓜的单品,成了他们的爆款,一开始日均几十单,不断的口碑积累,销量竟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成为某电商平台唯一的供货商。此后,樱桃西红柿、无刺黄瓜、羊角蜜、彩椒……都创造了辉煌的销售战绩。

在王建文位于潍坊科技学院(位于寿光市)的电商直播基地,我看到了他们火热的直播现场。寿光当地的女主播们,对本地产品门儿清,售卖话术别具一格,不仅将蔬菜特点说得一清二楚,还贴心地告诉网友“怎么保鲜”、“怎么食用”。她们自家抑或叔叔婶婶家,往往就是大棚农户——对这些瓜果蔬菜的生长,很多人耳濡目染。

2020年是直播的风口,寿光羊角蜜等生鲜瓜果,共售出15万余斤。火爆的直播电商,带动了甜瓜的种植,也带动了周边1000余人次的外来务工人员。

许多来自一线城市的直播电商企业,纷纷在寿光设立运营中心。而一些电商企业,正试图将供应链触角延伸到大棚内。他们与合作社和农户签订长期协议,对蔬菜生长环境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第一时间将采摘的瓜菜输送到终端。

这一切,仰赖于一个高效便捷的供应链体系。寿光由此发展起了一个庞大的冷链产业,涵盖冷藏、冷链运输。1月份是隆冬时节,寿光的蔬菜要降温到0—5摄氏度,用棉被包裹起来,再运送到天南海北。

2020年,这些会“卖菜”的年轻人,搅动了寿光新的旋风。从政府到民间,都在思考,什么是蔬菜最好的营销方式。

年底前,寿光市成立了一个新媒体协会,在寿光的地标建筑蔬菜大厦内,专门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培训培养自己的网红,相互学习直播带货技巧,掌握直播行业的法律法规。

我参观了这个年轻人的聚集地,热闹非凡,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被包装成带有文化和小创意的礼品盒,他们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怎么把寿光的瓜菜行销到更远的地方。

蔬菜中国芯

作为享誉中国的蔬菜之都,寿光种得好、卖得好,之前育种却不怎么好。

“一克种子一克金”,寿光蔬菜曾经严重依赖进口种子,种子采购资金的80%花在了进口上,小小的寿光,一度涌入30多家国外的育种公司,蔬菜产量越大,进口种子越多。

就山东省来说,其蔬菜产量全国第一,但设施蔬菜在省内的育成品种却不足35%。种子研发既是农业面临的极大制约,同时又是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蔬菜种子产业体系,研发蔬菜产业的“中国芯”,是寿光的新起点。

2018年7月12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挂牌,这个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成立的机构,旨在搭建蔬菜标准体系研发平台,打造真正的“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为什么设在寿光?因为寿光有中国最全的蔬菜品类,汇聚了最多的蔬菜科研人才,寿光每年繁育蔬菜种苗达17 亿株,是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

寿光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 3000亩,最先进的实验室和蔬菜温室都在这里。目前已有方志远、赵春江、李天来、王汉中等院士的成果,在这个基地展示和应用。

每年,40 名国内一线专家和他们的研究生,往返于北京和寿光、上海和寿光。王晓武研究员领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顾兴芳研究员领衔的细胞工程实验室、李宝聚研究员领衔的植保实验室,都在寿光落户。

2020年,寿光第21届菜博会在网上举办,集中展示了405家科研机构的4280多个蔬菜新品种。菜博会的成果表明,严重依赖进口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扭转。一度贵如黄金的番茄种子,价格逐渐走低,从一袋500多元,下降到不足200元。

与此同时,国产种子的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2020年的70%,其中自主研发的蔬菜新品种有140个,特别是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西葫芦、甜瓜、樱桃番茄等作物,国产品种的占有率达到90%以上。

这些国产品种,不光好卖,还要好吃。寿光为此设立了一个蔬菜品质感官评价和分析实验室,专门较真儿“口感”,这是国内唯一的用实验数据定义“好吃”的实验室。

在一个半封闭的小格子间,志愿者要吃一碟西红柿,然后按照表格指引,回答出自己的味蕾体验:在“极不喜欢”到“极喜欢”这中间,共分了9个等级,你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如实作答。

之所以要半封闭,是要隔绝一切外界影响因素,保证对蔬菜的单纯感受。2020年末的一次实验,这里招募了263名志愿者,不断试吃,不断答卷。而整个2020年,寿光累计完成18种西红柿和13种黄瓜的感官评价试验和指标测定。

西红柿的味道,能不能让人“喜欢”,关乎寿光的未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