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心中理想的中国首都为何是伊犁?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孙中山心中理想的中国首都为何是伊犁?

历代的王都,是政治和经济需要,是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国家的心脏。

古代的帝王,自炎黄在黄河边安营扎寨,傍水而居,成就了华夏文明。河南的洛阳、安阳、商丘都也是黄河、海河和淮河交叉点的地方。

秦扫六国,统一华夏,阿房宫三百里,骊山北构,走咸阳,入西安,是大秦和大汉的起点,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心脏。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在这里成就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和鼎盛时的荣光。

西安是汉唐时期的政治中心,其第二行政中心的洛阳,是中原之地,人口众多,交通便利,食粮充足。而此时也无需与匈奴战争,因此此时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自秦朝就开始修长城以御外敌,汉武帝也打通了西域门户,一步步至唐的中兴,唐末的安史之乱,致使经济文化南迁,宋时北方战争不断,成就着金陵和临安。

宋朝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下,长城的固若金汤就被打破,忽必烈入住中原定都大都,奠定了今天的北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金陵,明成祖朱棣看到宋朝的危亡,站在大明的疆域图面前,为了大明朝北方的安全,怀着天子的侠肝义胆,御驾亲征般的将大明的江山和大军全部压上,举家北迁,就是为了守住山海关,从而踏入了帝都北京,书写着“天子守国门”的抱负。

明末的腐朽,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一个女人将满人的铁骑放行山海关。后来的大清又毁在了一个手指插着金指甲的女人的手里,历史的玩笑中,屠戮的却是倾巢之下岂有安卵的黎民百姓的生活苦难。

但是孙中山不这么看,此时的战阵,也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刀枪棍棒,而是坚船利炮,没有城墙可以提防。唯有发展经济让国力增强,孙中山认为,民国的首都,不是北京也不该是金陵。

孙中山说“金陵犹不可宅”,在中国的东部,地域上离上海太近,在经济和政治上非常容易受到洋人的牵制,并且这里鱼米之乡,秦淮河畔,歌舞升平的地方,在这里咿咿呀呀的温柔乡里,容易削弱奋斗者的斗志。并且若想管辖控制西部整个国土,也尽显鞭长莫及。

最后为何将南京作为民国的首府,据说就是为了将袁世凯从北京搬出来断其后路。也许蒋家王朝作为资本主义的利益集团纨绔公子们最爱最适合出入这种十里洋场。

当初的孙中山和章太炎,他们站在祖国的最南端,打开世界地图,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却是提出如下的方案:

“问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武昌,就是位于湖北省的武汉,是中国中部最中心城市,四通八达,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被称为九省通衢,是战略要塞,省内的荆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章太炎也觉得武昌是中心之地,是理想的定都之地。并且在《建国要略》的早期,孙中山先生就设想,如果定武昌为首都,那么在全国设置东南西北“四京”,即是东京设置在江宁,西京设在重庆,南京设置在广州,北京自然是北平。

如此配合再配合他的经济建设计划,在中国北部的天津港,中部的上海港,南方的广州港分别设立重大港口,以港口为中心,分别向西北,长江流域,广州到西南部三条铁路线,纵深像中国内陆发展。并且实现贯穿西北东南,西南到东北的铁路网,以实现中国的工业发展。

孙中山认为如果定都武昌,则只能谋其本部的发展。西北腹地和东北领土必遭俄国横刀。于是孙中山又说“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再次把目光放到了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土地最中心的西安。认为统一华夏,收复边关,令藩臣服,还是秦扫六国的西安。

孙中人还说“谋大洲则伊犁”。意思是说,如果想立足亚洲,走向世界。那么定都伊犁是最好的选择。

伊犁位于新疆的伊犁河谷,是新疆的第一宝地。伊犁属于亚洲的中心一带,它距离亚洲地理中心鲁木齐县永丰乡690公里。当时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俄国,已经在西北占领了中国不少的土地。孙中山在这方面也有考略,他希望将国家战略线迁移,以对抗俄罗斯的侵略。伊犁处于天山南北山脉的三角形区域,水资源丰富。伊犁河谷呈现一个呈喇叭口形,有利于接受从大西洋的水汽。因而伊犁风坡降水量可达到600-800毫米,河谷地带也能够达到200-350毫米。这让伊犁成为了新疆最湿润的地区。而伊犁河的年径流量达到228亿立方米,和海河相当,是黄河的五分之二。这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奇迹。

选择新疆伊犁,是为祖国领土的大后方;也是心怀天下,傲然挺立于亚洲,走向世界的伟大梦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