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算是冲锋枪的巅峰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让冲锋枪这类采用简单自由枪机原理的自动武器性价比爆棚,各国对冲锋枪的研制脑洞也是越来越大,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英国在二战后期出品的一批Viper(毒蛇)冲锋枪,这货讲究单手射击,腋下夹持,而且还没准心,这三奇葩的要素结合起来之后让毒蛇冲锋枪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这把枪是1942年由一个叫霍顿·威廉姆斯的人提出的概念,它希望设计一种轻便且符合人体工程学,不需要抵肩,单手就能操作,非常方便驾驶员、车内乘员、炮兵、宪兵等自卫或者执法的自动武器。当时军械司听取威廉姆斯的想法后给他拨了少量经费进行研发,1943年2月,威廉姆斯拿出了第一个样品,Viper No.1冲锋枪。
简单理解的话,Viper No.1可以看做是一支卸掉了枪托和扳机组件,然后塞进一个木壳里的斯登冲锋枪。
然后有人问了,这枪尾部那个不是枪托么?不能用来抵肩的?其实从握把到枪尾的长度看,抵肩是可以的,但这货压根就没照门准心,你抵肩干啥呢?抵个寂寞?
正确姿势如上图,夹在腋下射击,单手射击,如果左手太无聊也可以握住弹匣井或者枪口套那个位置。平时的话就是挂在腋下,这枪尾部还有一条麻绳,用来挂在肩膀上。
斯登的拉机柄在机匣右侧,而Viper的拉机柄在机匣上方,他们两的保险方式都是挂在拉机柄槽侧边的一个开口中,安全性很糟糕,把这玩意挂上保险然后丢到敌军阵地中会有奇效。
把木套前后的金属板和枪口套卸掉,然后再拧开枪身上的两颗螺丝就会暴露出里头的本体,结构非常简单。
Viper和斯登本尊的对比,由于Viper的扳机靠前,因此需要通过一根连杆带动机匣后部的扳机组,有点无托枪的味道。另外就是诸如尾盖、节套套筒的区别,还有Viper取消了斯登的快慢机,它只能全自动射击。
咱们可以看出Viper可以理解为套壳斯登,但在机匣部分还是重制了,并不是直接拿着斯登往里头塞。
很明显,这种套壳斯登并没有引起军方的重视,毕竟斯登的价格优势摆着,Viper的木制部件加工起来可比冲压+焊接的斯登麻烦的多,性能上也没啥优势,所以威廉姆斯后来想将冲锋枪进一步缩短,期望用更紧凑便携的思路去打开市场。于是它设计了一种Viper No.2型
我们从草图中可以看出,No.2型的枪管从原先的7.7寸缩短到了5寸,弹匣井和垂直握把合并,而且弹匣卸除时可以放在枪身下方,同时设计了一个伸缩托。但这一版本并没有世纪制造,只停留在草图上。
1944年4月,英国军方开始招标新的冲锋枪,要求重量低于2.7公斤,射速每分钟600发,有快慢机能选择单连发,而且得要有准心照门。所以到1945年,威廉姆斯以之前的单手腋下射击功能为卖点,设计Viper No.3型冲锋枪。
丑出天际对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把枪脱离了斯登的影子,设计思路依旧讲究紧凑、单手、腋下射击,重量仅2.2公斤,配了三挡可调照门,几乎都由冲压件制成,成本应该很便宜。
4.7寸、6寸、7.5寸三种不同长度枪管可选,枪托可以拆卸,拆了之后感觉有点伯查特C93手枪的味道。有意思的是它使用了MP40的弹匣而不是斯登的,这或许是产出年份在1945年,当时不少英军驻扎在德国,而MP40的弹匣在当地比较好搞。
射击姿势可以是之前Viper那种腋下夹持,也可以实现标准的抵肩射击。从资料上看,威廉姆斯是希望这枪给那批在德国的英国宪兵们使用,毕竟单手出枪很快,而且可以一手持枪一手拷人。
不过很遗憾,英军依旧还是选用了斯登Mk V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