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臣,是写得一手好诗的哲学爱好者,为国家统一立下大功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他是一代名臣,是写得一手好诗的哲学爱好者,为国家统一立下大功

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很特别的大一统王朝。首先因为他国祚很短,而且这个王朝存在的每一天,其权力中心几乎都在发生着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没有一刻停息。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朝代的当权者所犯的一连串错误,直接导致了下一个漫长大乱世的产生。但是,西晋一朝仍然诞生过很多名留青史的名臣良将。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古代名臣,西晋重臣张华。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其父张平,是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只能为人牧羊为生。他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如果以汉朝举孝廉的方式选拔人才,张华步入仕途不难。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兴起,张华因为家族势力单薄,所以即便才华横溢,但一直也没有施展机会。不过这也给了张华积累学识的时间和机会。他早年受当时流传的道家哲学、玄学思想影响,产生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并且写出了《鹪鹩赋》这样的散文寄托抱负和思想。《鹪鹩赋》问世后,引起很大反响。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王佐之才也!”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亦夸其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张华在二十五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备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任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后来司马炎代魏称帝,张华发迹全靠司马家族提拔,很受信任,又屡次升迁,掌握了相当大的实权,又因为张华能力出众,很得司马炎器重。泰始五年(269),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冬至初岁大会歌》、《宴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宗亲会歌》、《正德舞歌》、《大豫舞歌》等八篇。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有《博物志》十篇。《博物志》闻见甚广,取材宏富,是张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可见张华是名副其实的诗人、文学家。

另外张华的重要政治功绩之一便是促成西晋统一南北的战争。司马炎继位前,司马昭已攻灭蜀国。到咸宁初年(275年),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亦时逾十二载。当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照理,此时是西晋平吴的大好时机。但当时司马炎由于政局平稳,怠于朝政,加上宠臣贾充、荀勖等人极力阻止南征,导致司马炎迟迟不能下决心征吴。

咸宁四年(278)六月,羊祜因病回朝。他在拜见晋武帝时,又面陈伐吴之计,晋武帝为之心动。因羊祜有病,不宜经常召入宫内咨询,晋武帝遂派张华去羊祜住处问其筹策。羊祜与张华推心置腹,陈述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伐吴的战略方针。张华十分赞同羊祜的见解和伐吴之计。羊祜对张华说:“成吾志者,子也!”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他临终前,推荐杜预接任自己的职务。张华不负羊祜所望,为完成羊祜遗愿,力排众议。咸宁五年(279),益州刺史王濬上疏,主张“无失事机”,迅速征伐孙吴。贾充等人再次反对,张华与之针锋相对,固劝伐吴。不久后,杜预充分做好伐吴准备工作后,表陈武帝,主张立即开始军事行动。杜预表至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围棋。张华趁热打铁,极力劝说武帝采纳杜预的建议。

在张华的干预下,武帝最后做出决断,发诏伐吴。公元208年,东吴孙皓投降晋国,晋国由此成为大一统王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