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重要力量在哪?人大代表林腾蛟再谈民办教育
财经
财经 > 正文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重要力量在哪?人大代表林腾蛟再谈民办教育

林腾蛟认为,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加快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通道,亦有利于促进教育人才价值回归

《投资时报》记者 周运寻

建设现代化强国,教育是基础。

长期以来,民办教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亦持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围绕这一核心关键词,林腾蛟带来了“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的建议。他认为,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加快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通道,亦有利于促进教育人才价值回归。

他建议,在政策执行层面,对民办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因城施策”。同时,支持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兴办应用型高校,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此外,林腾蛟还十分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根本的精神追求,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 林腾蛟

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内涵至少包括:强大的综合国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全球科技与金融的话语权等等。建设现代化强国,教育是基础。

林腾蛟认为,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也加快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通道。

国家的竞争力源于企业、企业家精神、科技创新的竞争,但最根本的竞争在教育。国际上众多科技发明源自民办大学和企业。民办教育成长于市场经济的磨练,具有强烈的“品质致胜”意识。正是依托优胜劣汰的机制,使其拥有天然的灵活机制、创新基因和竞争优势,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减轻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压力。据统计,我国一线城市公办中小学的每年生均培养成本超过5万元。2019年国家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46.55亿元,比2009年的12231.09亿元增长3.3倍。目前,我国约有20%的学生就读于民办学校,而民办教育基本不占用公共财政资金,却为社会承担了近五分之一的公共教育服务。

大力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人才价值回归。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待遇提升仍存在诸多不足,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教育人才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和老少边穷地区,高素质、国际化视野教职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我国优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发展。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市场化因素的尊重,有利于教育人才价值的回归,为教育事业留住大量优秀教职人员,促进教学形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对此,林腾蛟建议,在政策执行层面对民办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因城施策”,不能让“假民办”等现象频繁出现,也不能一刀切“暂停新批民办学校”“禁止民办学校跨区招生”,应允许县区级政府结合本地民办学校宏观布局与品质升级需求,合理控制民办学校比例。

同时,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创办应用型高校,并筛选一些办学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民办高校,助力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让企业的科研经费与大学的人才、研究资源紧密结合。

民办教育办学机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赋予了自身创新创造、升级优质服务的无限空间。多年来,民办教育不断加大师资和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大胆融入AI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人才创造条件。因此,要鼓励和支持更多民办学校加快发展,创新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人才建设、教育服务等方面,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民办教育之外,林腾蛟亦十分关注文化强国的建设。

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持续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强大基因。一个国家能够保持持续繁荣,其必然性在于文化基因中的“定力”。一日的定力不难,一个国家能够数千年如一日保持定力,才是真正的国运。

对此,林腾蛟建议,第一,完善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

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源于中华民族独有的系统性、结构性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他建议根据“十四五”规划,着眼于我国战略发展目标和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加强包含研究、教育、实践、保护、传播等内容相关体系建设,增设专门的机构与人员,以辩证的观点,深入分析传统文化,既不盲目复古,也不简单否定。统筹推进文化典籍梳理、思想理念分析、时代价值提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加大力度普及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青少年、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纳入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党校教育中。由教育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扩大文学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占比,亦可邀约“文化视频达人”“90后”非遗传承人、“经典国漫”导演与制作人等进校授课,培养和发掘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人才。

第三,适当降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知及应用的门槛,建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线上展示平台,联合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大流量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技艺大师、专家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渠道,方便他们自我展示和降低教学难度,进而让人们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便捷地学起来、用起来,培养社会大众的文化兴趣、文化崇拜,促使文化从“有意思”到“有价值”的认同升级。

第四,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合意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