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品牌“碰瓷”新疆白棉花,对此光明网今日特别发文“不约!新疆白棉不容抹黑。”这篇文章不足50个字,有力地回应了“碰瓷”者,“新疆棉花世界顶级,常年供不应求。棉花很忙,休想‘碰瓷’!”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新疆棉花产量达到516.1万吨,商品调拨量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棉花预计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45%。
当年的垦荒军人和家属在摘棉花
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建国初期,新疆垦荒屯田有着密切关联。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铸剑为犁、垦荒屯田。20名官兵含泪脱下一身军绿,扎根新疆戈壁荒漠之中,用超乎想象的忍耐力把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沙丘渲染成了绿洲,如今的新疆美丽富饶。
党中央赋予359旅的使命,一定把新疆建设好
说起新疆垦荒这件事,红船杂志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老英雄张富清的战友,当年359旅718团战士刘聪普;另一位是八千湘女入疆者之一王灿辉,两人都是参与新疆垦荒的亲历者、见证者。
原359旅718团老军人刘聪普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20万官兵扎根新疆,铸剑为犁、垦荒屯田。屯垦戍边面临的不仅仅是艰苦的环境,还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358旅718团的老战士刘聪普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刘聪普说:“虽然新疆和平解放了,但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设新疆是头等大事。”
1949年冬天,刘聪普所在的359旅718团徒步开拔南疆,因为行装重、路况差、时间紧,战士们每天要走十几小时路,即使这样也走了20多天才走到了阿克苏。党中央要求驻南疆部队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减轻新疆人民的负担,给每个战士发了一把坎土曼,开始着手投入生产。
当年垦荒军人住的营房和窑洞
刘聪普被分到教导队,驻地在今阿克苏市西大桥附近。教导队不仅承担着培养干部人才的工作,每天还必须要开荒种地。战士们没有住所就挖地窝子,铺上树叶做床铺,喝碱水,吃野菜,两年发一次棉衣,一年发一次单衣。“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没有人抱怨,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的战士!”刘聪普说。
1954年,新疆十万余名战士就地转业,28岁以上官兵都要转入农业生产。驻疆部队除留下一个师继续担负国防使命外,其他部队都整编为农业师和工程师。这群战功卓著的将士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一声令下、一夕之间脱下军装,一辈子投入到新疆的生产建设之中,脱下军装的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战士痛哭失声,但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
刘聪普的军功章
刘聪普:“在新疆屯垦戍边我们也是毫无怨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办实事,要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初心。这个初心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对这支部队意志的考验。让拿枪炮的手端起“坎土曼”,考验的不是他们纵横沙场、前赴后继的热血,而是旷日持久战风斗沙的坚韧。
1955年,原359旅718团战士转业,许多战士回到家乡,而刘聪普不但选择留下来,还让山西老家的妻子穆春梅带着6岁大的儿子来到阿克苏,从此定居阿克苏。面对亲朋的不理解,他说:“我14岁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哪里都能安家,建设新疆是党中央赋予359旅战士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
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
1950年初春,王震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的信中写道:“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赴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帮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过婚史但已离异的也行。家庭出身不论,把她们招来新疆,纺纱织布,繁衍人口。与我部队战士同建繁荣富强之新疆。”
黄克诚看完信后,指着信中“繁衍人口”这几个字哈哈大笑说:“这个王胡子,把这话讲出去,人家女娃子谁还去啊。”八千湘女入疆只是一个开始,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女知青援建新疆的历史。
八千湘女代表王灿辉、陈诗建、欧阳美娜(从左至右)
在入疆的八千湘女中,有一个人叫王灿辉。她老家住在长沙白沙井附近。1951年,15岁的王灿辉瞒着父母报了名,临走那天就带了几身衣服,便坐上了去往新疆的火车。入疆之路比她想象中艰难许多,当年火车只能坐到西安。王灿辉:“到西安后,十多名湘女分成一组再坐上了连棚子都没有的大卡车。”入疆的路上还有土匪,护送她们的车辆都驾着机枪开路,后面还有车辆跟踪保护。所有湘女必须把头发全盘到帽子里,外表不能看出女性特征。
入疆参军的湘女
据王灿辉回忆:“在翻越一座大山时,前面有辆卡车在盘山公路上翻车了,死伤好几人。这让后面的女兵惊恐万分,抱在一起抱头痛哭不肯走了,后来,经过思想动员,才又坚持继续赶路,就这样一路到了新疆。”
新疆的条件极为艰苦,王灿辉被分到了库尔勒二军六师十八团。当年呈现在她面前的库尔勒就是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为让戈壁滩变良田,部队正在修建水渠,而修水渠的石头都要靠人力一块块从山上背下来。王灿辉手和裤子很快就被粗粝的石头磨破,没有新的替换,只能用医务室的胶水粘一下继续穿。
“戈壁滩上风沙大又没有水,一天两盆泥巴水12人用。夏天,天气热没水洗澡,湘女们身上头上都长了成片的虱子。戈壁滩上蚊子个头特别大,她们穿的都是短裤没有长裤,蚊虫叮咬一下奇痒无比,用手一挠血就滴下来了。”王灿辉说。
入疆知青们住的“地窝子”
到了冬天,新疆的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在地上挖洞挖出的“地窝子”,天一黑就没有光亮冷如冰窖,湘女就互相搂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然而即便是这样,在当年建设新疆的革命热情下,湘女们虽然苦恋着家乡,仍然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建设新疆的热潮中。戈壁滩上夏天太阳又辣又毒,在地里干活的人连遮阳的帽子都没一个,部队就给女兵们发一些凡士林涂抹。太阳一晒,风一吹,湘女们娇嫩的皮肤全被晒伤也都顾及不上,王灿辉说,她们班有个班长来自益阳,特别吃苦上进,86岁了,至今她的脸上仍是黝黑粗糙的皮肤,就是那个年代晒伤留下来的。
1954年,新疆的屯垦部队集体转业,王灿辉被分到了兵团农二师29团,她后来当过教员、幼儿园老师,生育了4个子女,子女们后来也都参军入伍,将青春和梦想都奉献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