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在位良相在侧,一战收复河西五洲,为何难挽北宋帝国的命运?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明君在位良相在侧,一战收复河西五洲,为何难挽北宋帝国的命运?

编者按:众所周知,北宋王朝的军事低谷是靖康之耻。国家稀里糊涂的就亡掉了,几十万军队也被送了人头,最后连皇室都被一勺烩了。那么,北宋王朝的军事高峰在哪?

熙宁六年(1073)八九月间,神宗和王安石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他们在共同盼望着西北边陲的消息。从八月初开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领军队与羌族首领木征率领的军队进行殊死的战斗。这是变法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如果失利,不但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会成为保守派进攻新法的口实。

一个多月过去了,可前敌的情况还不清楚。只知道王韶率领军队追击敌兵,进入敌境腹地一千余里,但前敌的战况却一无所知。有人传说王韶正在率领军队继续深入,封锁消息,要直捣敌人腹心。有人传说宋军惨败,已经全军覆没。议论纷纷,谣言四起。因为一个多月接不到王韶送来的正式报告,所以究竟如何谁也不敢说。但这么长时间没有信息,毕竟是不多见的情况,王安石又怎能不焦虑呢?神宗又怎能不担心呢?

九月戊午日(十八),神宗正在升朝议事,文武百官都在,忽有紧急边报六百里军书送到。神宗忙命内侍递上来,急忙打开观瞧。待从头到尾看完,不由得龙心大悦,喜笑颜开地让内侍把边报传给王安石看。待王安石看后,神宗向满朝文武正式公布这个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原来边报的内容是:王韶率领军队经过五十四天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长途奔袭,深入一千八百余里,终于彻底打败木征等率领的敌军,一举收复河(今甘肃临夏西南)、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宕(今甘肃宕昌)、亹(今青海门源)五州领土,幅员两千余里,斩获不归顺蕃部一万九千余人,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这次战争,是以岷州首领在兵临城下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举城投降结束的。连同熙宁五年收复的领土计算在内的话,西北边陲已经收复三千多里沦陷一百多年的失地。

这是宋朝建国以来取得的最辉煌、最伟大的军事方面的胜利,也可以说是变法取得的最具体的成果之一。正因为几年来新法已深入人心,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省兵、选将、置将、保甲等一系列与军事有关的新法得到实施,使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才取得如此辉煌的伟大业绩。

二十多天后,十月辛巳日(十二)辰时。在大内最豪华宽敞的紫宸殿中,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大殿中金碧辉煌,装饰一新。御用玛瑙香的香烟氤氲缭绕,文武百官官服整齐,按班鹄立,一个个腰板挺得倍儿直,等待着举行盛大的典礼。原来是为了庆祝收复熙、河、洮、岷、亹、宕等州的伟大胜利,神宗在这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山呼万岁已毕,群臣归班站好,等着皇帝开龙口说话。神宗这年才二十六岁,年轻英武,精力充沛。他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带交给伺候在身边的内侍李舜举,命他送给站在百官最前面的首席宰相王安石。并说道:“同平章事王安石自从执政以来,忠心朝廷,勤勉职事,与朕戮力同心,变法图强,宵衣旰食,十分劳苦。今收复诸州,振兴我大宋国威,功高日月。洮河之举,大小并疑,惟卿启迪,迄有成功。今解朕所御带赐卿,以旌卿功。”王安石出班跪下,诚恳地说道:“陛下圣明。亲自选拔王韶于疏远卑贱之中,委以重任。如今能够收复一方,均出自陛下宸衷,微臣与二三执政,只是奉职办事而已。臣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独当此荣。”

▲王安石

神宗见王安石推辞,又令李舜举传话道:“王爱卿不必推辞。当初王韶献策之时,诸多大臣持怀疑态度。只有爱卿支持朕。后来兵兴,群臣疑虑犹多,多劝朕割地求和,委曲求全。朕亦曾犹豫彷徨,想要中止。如果不是爱卿陈述利害,坚决支持朕,支持王韶,决不会成此大功。爱卿受赐,当之无愧。赐卿带以传遗子孙,表朕与卿君臣一时相遇之美也。”神宗的话等于向文武百官充分肯定了王安石在这次收复失地中的重要作用和功绩。因为如果没有王安石的坚决支持和缜密的筹划,这次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王韶经营西北并取得如此辉煌胜利的整个过程中,王安石消耗了大量心血。每到一个关键时刻,王安石都写信对王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提示,确实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确如神宗所云,如果不是王安石当宰相,这次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的。王安石享受赐一条玉带的殊荣,确是当之无愧的。

▲宋神宗

就在庆功宴后,王珪写作一首感情充沛的七律赠送给王安石。王安石读后,很是欣慰和感动。王珪跟自己是同年,即同榜进士,也是自己的同僚,是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出于礼貌,王安石即兴挥毫写作一首《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熙河形势压西陲,不觉连营列汉旗。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名王按旧仪。江汉一篇犹未美,周宣方事伐淮夷。

在王韶取得河湟之战的伟大胜利后,王安石设想要灭掉西夏,扩大版图,一雪向如此偏邦进贡的耻辱。他曾经提醒神宗道:“陛下必欲经略夏国,及秉常幼稚之时,正宜汲汲。古人进德修业欲及时。缘天下事机,变动无穷,及可为之时,不可失也。”当时西夏国政治处在最混乱时期。第三代国君李秉常八岁即位,母亲梁太后执政,用梁乙埋为国相。梁氏昏庸无能,没有治国良策,西夏国势日衰。熙宁年间(1068—1077),西夏正是这种政治局面。王安石认为,如果神宗有心要消灭西夏政权,现在是最好的历史机遇。但神宗没有反应。

不久,王安石又提醒神宗说:“现在不攻取夏国,那么四方夷狄便都会违抗朝廷,中国便不会安定无事。然而常人不可以虑始,陛下应该留意这个问题。”神宗依旧没有做出反应。王安石有些着急,道:“如今秉常年幼,国人饥馑,夏国困苦软弱已经到了极点,陛下不能使之纳入版图,陛下不可不思其所以这样的原因。这不是不察于小事,乃是不明帝王之大战略的缘故。陛下以今日之所为,不知道最终能否调整统一天下,兼制夷狄否?臣愚,窃以为恐怕终究不能也。”可以理解,王安石的战略意图是在王韶占领河湟地区,已经断西夏右臂后,再进行新的战略部署,趁势一举消灭西夏政权,实际上也是解西夏国百姓之倒悬。然后再发展经济图谋契丹,便可以逐渐恢复汉唐旧境了。可惜神宗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满足于王韶开拓熙河疆土的胜利,而没有进一步的战略构想。这样,王安石眼看大好时机不断流失,自己浑身是劲就是使不上,焦急忧虑,和神宗便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这种隔阂也是为君臣二人以后的分道扬镳吹响前奏,河湟之战,北宋对外战争的巅峰,也是最后的巅峰,至此以后北宋再也没想过收复故土,直到被北方金人所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