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液氢国标发布 鸿达兴业等氢能企业掘金十万亿市场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三项液氢国标发布 鸿达兴业等氢能企业掘金十万亿市场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15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农业农村、绿色节能、快递服务、公共安全、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其中涉及氢能的三项国标,让这个十万级的氢能市场再度沸腾。

相关行业专家表示,在“碳中和”政策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装备、燃料电池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氢能源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当中,鸿达兴业等一批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企业,亦将迎来重大机遇期。

氢能产业发展 国家标准先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批准发布的三项液氢国标,具体包括《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液氢贮存和运输技术要求》,其中规定了液氢检验方法及包装、液氢化装置、安全防护、液氢贮存和运输的相关术语等内容,为指导液氢生产、贮存和运输,加强氢燃料质量管理,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

在行业看来,这三项氢能国标,填补了国内民用领域液氢标准的空白,对整个氢能发展将是一个里程碑,预计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自从2018年“氢能元年”以来,氢能产业发展便一路高涨,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标准方面,明显提速。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管理,能源“十四五”规划把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为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2020年12月,中国氢能联盟发布《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对氢的标准进行了量化。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这意味着氢能成为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保国在2021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

尤其是去年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后,我国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同时也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空间。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超过30个地方政府发布了氢能发展相关规划,涉及加氢站数量超过1000座、燃料电池车数量超过25万辆,不论是规划数量还是发展目标,均比2019年有大幅提升。

事实上,除了涉及液氢生产、贮存和运输等三项氢能国标发布外,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其他国家标准,亦在加速制定中。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表示:“今年,我们将加快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关键标准修订,尤其重点围绕氢安全、加氢站通用要求、加氢站核心设备、加注协议等方面,加快推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氢品质检测、氢储运等方面的标准项目立项。另外,我们还会编制氢能标准体系白皮书,以及组建全国氢能标委会标准化工作组。希望能尽快建立完备的氢能技术标准链,推动我国氢能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鸿达兴业走出高质量液氢民用转型之路

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和标准,一直是制约我国氢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早些年,受限于技术与标准,我国液氢仅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在民用领域处于空白,直至去年4月,位于内蒙古乌海市的鸿达兴业液氢工厂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规模化的民用液氢项目,这才填补了国内民用液氢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鸿达兴业作为我国氯碱制氢的龙头企业,专业从事氢气制取、储运、加氢站成套设备建设等服务。依托西北地区丰富的氯碱资源产业优势,鸿达兴业早在2016年便设立了内蒙古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大力发展氯碱制氢。

氢气液化是一项技术壁垒极高的技术,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有能力生产液氢,而我国在这方面长期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液氢发展一度举步维艰。

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鸿达兴业先后携手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法国液化空气,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等机构和企业,就液氢装置建设及制取等内容进行技术合作,终于实现了液氢的独立生产,并形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全产业链,把握住了氢能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鸿达兴业年产5万吨氢能项目(3万吨为液氢、2万吨为高压气氢)建设进展良好,同时通过前瞻性市场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获批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建设8座加氢站,2019年已建成第一座加氢站;2020年建成并投产国内第一座民用液氢工厂,填补了国内民用液氢生产的空白;2021年又建成内蒙古乌海市第一座移动加氢站,并为乌海市50辆氢能公交加注氢气。

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鸿达兴业已成功率先探路长距离运输,为今后液氢的规模化运输积累宝贵的数据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液氢产业脉络将延伸到全国各地和多个氢能应用场景,而鸿达兴业也将成为国内主要的氢能源综合服务商。

掘金十万亿市场,龙头企业迎重大利好

国家宏观政策的提速,与民企技术创新的加码之间,已初步形成氢能行业发展创新驱动力的“上下协同”。从过去“自下而上”到如今“上下协同”的转变,让资本社会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赋予重望。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从目前的3342万吨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达到20%。氢能供给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的非低碳氢逐步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氢,并将提供80%氢能需求。只要坚持战略方向,扎实做好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存在的问题,氢能在未来大有作为。

重大需求背后,必然有庞大的市场空间。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在“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将达10%,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此外,氢能可与电能互变、互通,可有效耦合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在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等各个领域可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提高氢能产业链配套能力,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将迈上新台阶。随着终端产品应用场景的愈加丰富,未来,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行可带动百万亿元的产业链,并会催生大量千亿规模的企业,甚至部分万亿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我国氢能国标的陆续出台和政策的加码,以及各地示范产业城市群掀起的氢能热,以液氢为代表的氢能上游产业,将是氢能热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鸿达兴业等早期就开始布局氢能发展的龙头企业,将迎来重大利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