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中的汉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中的汉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也许有人会问,这些没有回来的征人,在宏大叙事中没有留下半点痕迹,他们最后去了哪里?

居延塞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简牍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居延塞是西汉武帝时派遗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兴筑的长城,里面出土了大量两汉时代的木简,这些流沙坠简,就是当时戍边战士生活的小小反光镜,折射出了漫天风沙下,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情感。

边塞的恶劣环境

在河西地区出土的汉简中,有很多对甘肃地区恶劣气候的描述:这里“地热,天寒,多风沙”的特征,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编号为Ⅱ90DXT0215④:71简牍上,就记载了出使西域渠犁的汉朝使者黄君,遇到了漫天风沙,在风沙中马匹受惊病死的情况:

Ⅱ90DXT0215④:71简

下图这份简牍上,甚至记载了让一个人专门清理司马丞屋顶上的堆积的风沙,漫天的黄沙和扑鼻的尘土味,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能扑面而来:

也是因为很早就意识到了保护环境,以植树的方式减轻沙尘暴危害的重要性,所以边塞守军会将保护环境列入军令,比如EPF22:53号简记载了官吏禁止汉朝军民随意砍伐树木的命令:

上面有可以识别的汉隶“吏民毋得伐树木”,根据先秦两汉时代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让万物生长失其时的观念,当时的人认识到树木有稳固水土,防御风沙的作用,所以这份简牍出现在了居延塞遗址中。

守望烽燧:战士们的主要任务

戍边士卒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卫烽燧,在敌人逼近边塞时给后方发信预警,让后方守军做好反应准备,那么当时士兵们是如何操作烽火台的呢?居延汉简中的《塞上烽火品约》,就详细记载了当时烽火台的发报原理。下图是《塞上烽火品约》的照片:

下图是根据《塞上烽火品约》整理的烽火台运作规则,汉军将来犯之敌规模分为1-10人,10-500人,500-1000人,1000-2000人,2000人以上等几个档次,不同时间不同规模的敌人进犯,则点燃不同的可燃物发报,可点燃的信号物分为积薪,苣,草烽与布烽,布烽是标帜物,草烽是点燃的柴草,积薪是柴草堆,苣是成捆的芦苇堆。在白天发现敌人进犯,则点燃烽,如果敌人在夜里进犯,则点燃苣火。

根据这套原则,戍边将士们需要站在烽燧上日夜守望,一旦发现敌人来犯,就要点燃烽火给后方发信,再由后方派出数目数倍于敌军的汉军击退来犯之敌。

除了守卫烽火台,战士们还要日常维护烽火台的军用设施和后勤设施,那么当时烽火台中除了燃料还有哪些装备呢?F22:236-241记载了一个军官要求士兵清点烽火台内部物资的军令:

汉简上清晰的写着“有狗否”

这份简牍中,一个细心负责的军官详细检查了烽燧的装备情况:他不仅监督士兵们熟记烽火品约,还要准备好用于骑兵追逐作战的马具,要把用于点燃烽火的蓬草晒干,烽燧中的鹿栌索(绞盘)要好好维护,要保证其灵活性,不能在急用关头出差错;战士长期戍边容易疲劳,警惕性总有松懈的时候,而狗的嗅觉和听觉比人类更灵敏,所以长官还问烽燧中“有狗不”?由此可见,战犬同样是当时的戍边卫士。最后长官还问,士兵们是不是都有席子和铺盖?

除此之外,牛和马属于边疆十分重要的劳动力和运输工具,如果牛马无故病死或者被随意屠宰,也是要付相应责任的,下面这份文书,就记载了”部吏毋屠杀牛马“的行政命令。

居延汉简:甲渠言部吏毋屠杀牛马者书

严格的军令和难得的赏赐

如果烽燧里的军用物资没有备齐,烽燧没有好好维护,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比如在一个叫十八燧的烽燧中,出现了官吏渎职的情况:

简牍EPT57:108A1-A3:“亭不涂,毋非常屋,蓬少一,蓬三弊,毋深目,毋马牛矢,毋狗笼,毋芮薪,沙灶少一,表小弊,笼灶少一,天田不画,悬索缓,柃柱廿不坚,积薪六皆卑,小积薪少二。”

简牍上记载,这个烽燧没用用灰泥涂抹外墙,没有足够的蓬,没有足够的牛屎和羊屎作为燃料,没有给军犬准备狗笼,烽燧缺少一个灶台,烽火台外的天田(人工平整的沙地,敌人经过时会留下足迹,方便守军跟踪)没有整理好,沙地中埋设的绳索(用来牵绊敌人)松弛了,挂绳索的柱子不够坚硬......所以都尉府下令,将管理这个烽燧的候史广德打50大板,然后将惩罚结果传抄给其他烽燧,以儆效尤。

除了严格的惩罚,居延汉简中还有对士卒的奖励条目,比如居延EPF22:222-235简,记载了汉朝对于士兵俘虏或者斩杀匈奴士兵开出的奖励:

根据残存的字样,我们可以读到:活捉一个匈奴王侯将帅酋长的,官吏增秩二等,追随官吏的官奴可以获得同样的奖励;如果斩杀匈奴百夫长一人,可以得到十万钱的奖金,官吏增秩二等;如果能活捉匈奴闲侯一人,官吏增秩二等,士兵赏钱十万......背负命案者,可以以此抵罪;如果能聚集人马,在战斗中争先登上敌城,陷阵杀敌,斩获一个首级可以得到五万钱的奖赏,但是按照当时的战术,士卒获得个人表现的机会也许并不多,大家都要坚守自己的战位,那么士卒们是如何准备的呢?

士卒的文化生活:读书和祭拜

肩水金关出土汉简中的儒家经典《论语》和《孝经》

为了立功或者升职,有的士卒会努力提升专业素养,除了《论语》和《孝经》之外,居延汉简的EPT40:202-207:《相刀剑册》,就是当时人鉴定刀剑质量的实用经验:

简牍上的汉隶极具艺术气息,而且反映了汉代人基于实战经验,冶金经验和方术思想,对于武士应该佩戴何种宝剑进行了有趣的总结:

想要知道一把剑是不是古旧的剑或者吉利的宝剑,其鉴别方法为:

第一,从剑鞘中拔出它,看它剑身的中部,如果没有推刺的磨损痕迹,那它就是一柄古剑;

第二,想要判断一把剑是不是能给主人带来福报,那就必须应当看到它的剑身当中有较为柔韧的钢和较为坚硬的钢折叠锻打而成的黑白相间的花纹,这种花纹黑白绵延,这就是能给主人带来吉利的剑;

第三,剑身上的“白坚”(淬火痕迹)还没到距离锋刃三分之一的地方便看不到了,这是天下的好剑利剑!

第四,看它的剑身上有淬火时自然生出的小米粒似的颗粒,这便是锋利的宝剑,如果这种颗粒越多,越是既利又好的剑。

想要认定一柄不好的、不能给人带来福报的剑,或是新剑,其方法为:

第一,把剑放在强烈的阳光下,其剑身及锋刃会发出赤黄色;

第二,看它剑身上的白坚部分一直延伸到了剑前端的锋刃上;

第三,它的推刺之处“白坚”和“黑坚”的界限非常分明;

第四,剑身上没有上面所说的“黍粟状”之类的纹理;

第五,虽有纹理,但不在锋刃而在剑脊两侧的白坚和黑坚之中;

利善之剑的纹饰,有这些特点:

其一,像垂帘一样的花纹;

其二,像背负着两条蛇样的花纹。这都是比较好的剑纹;

其三,羽翼状的花纹;

其四,玉圭中的纹理一样的花纹。这两种也都是较好的剑纹;

此外,从剑的形体巧拙与材质刚柔也可看出剑的好坏:剑身轻捷干练、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是利善之剑;剑身强硬壮硕的,表面往往丑劣;剑身单薄孱弱的,虽然锋利,但又能如何呢?

除了读书,为了给戍边任务寻求精神寄托,战士们也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进行腊祭,一份简牍上,列出了战士给甲渠侯官的主保神明”社稷神君“奉献的丰盛祭品,还让神职人员方相士做攘灾的仪式:

画像砖上的方相士

下面简牍中的文字大意是:今天我们带着清酒,白黄,肥猪等贡品来到了社稷神君的祭拜之地,等到良辰吉时,令祭祀人员宰杀肥猪,邀请神君享用贡品;胡人正在入侵甲渠侯官,请神君一定吃好喝好,强饮强食,我们再次祭拜神君......

黄白就是粮食,主要是黄米;而清酒则是用曲进行发酵酿制而成的糯米酒,而且这种酒在完成了祭祀之后,人也可以饮用。而简文中提到的社稷神君,其实属于汉代非常流行的信仰

思乡之情

时间一久,和恶劣环境做斗争的士兵们,会不可避免地思念家乡,居延汉简中也有很多战士的家书,这些没有送到家人和亲朋好友手里的家书,揭示了戍边人的一个个心酸瞬间,毕竟“心非木石岂无感”,不是所有人都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

居延等地的汉简中的戍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常用口头禅。敦煌烽燧遗址出土的一份书信,就能反映出西北屯戍生活的艰辛:

“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

比如一个无名士卒,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写信人在信中说因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的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现在生病了,这一病应该很重,导致一家人恐怕都无缘再见,只能来生再做兄弟。”

还有一份请假条:原文是这样写的:"......弟幼弱不胜,愿乞胲骨,归养父病......"

意思是说家中父亲生病了,弟弟又太幼弱,不能担负起照顾赡养的责任,故恳请上级部门能够准许其归家。

还有一个叫昌的士兵,非常悲惨:“昌念无钱,衣寒,昆弟不肯来相视,恐冬寒冻死,等死,不所归”。

说的是这个叫昌的人,被家人和兄弟抛弃,没有钱买过冬的寒衣,所以只能一个人在异乡等死,没有归宿。

还有的书信没有如此悲观,一个叫尹衡的士兵告诉朋友伟卿:“伟卿足下毋恙,叩头,闲者起居无它,甚善......塞上诚毋它可道者。”这暗示了守边生活的无趣和艰苦,所以才让尹衡觉得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尹衡写给伟卿的书信

还有一个多次收到家书的士兵,在信中感谢朋友的问候:“二卿时时数寄记书,相问音声,意中快也”;

另一个战士叮嘱朋友子游,让他在气候还不稳定的初春时节多穿衣多吃饭,保重身体:“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餐饭,子游幸赐尺记”。

当然,大头兵们如果活到来年春节,可以在初春时刻领到为数不多的补助和年终奖:

“不侵隧长石野,臈(通腊)钱八十,十二月壬戌妻君宁取,吞北隧长吕成……”

在新春到来的时候,每年十二月的第三个戌日,汉人会组织腊祭,祭祀天地和祖先,还有鬼神,结束之后,包括所有军官和囚犯都可以领取一份臈钱和臈肉改善伙食,这是普通士卒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吃肉时刻,上面这份简牍记载的,是军人妻子们领取奖励的情况。

小结

看过了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以敦煌汉简中出土的《风雨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诗歌描述的,是秦始皇违背天意,强行登上泰山封禅,结果遇到自然灾害的故事,但是诗歌前两句描述的景观,是汉代敦煌地区的一次昏天黑地的沙尘暴灾害: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飞沙。纵恣蒙水成江河,周流灌注兮转扬波”......内卷时代行路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