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躺平就是对不起父母,网友:你卷一个试试

清华教授:躺平就是对不起父母,网友:你卷一个试试

有人奋斗,有人枯萎,有人从年头“躺”到年尾。

别误会,这里的“躺”,指的是一种流行于年轻人中的生活态度,全称“躺平学”。

可以看出,躺平不等于放弃,只是放弃顶着巨大的焦虑拼命工作、攒钱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望。躺平也不等于啃老,选择躺平者依然在工作,就算不工作,也有收入来源,或者花自己的存款,总之,绝对不啃老。

激情奋斗或者安稳躺平,都是个人选择,原本无可厚非,但最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的一番言论,把躺平学送上了热搜。具体情况如下。

躺平学的兴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的一个贴子:《躺平即是正义》,作者两年内几乎很少工作,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在努力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哲学思考,他在贴子里写道:“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再往前追溯,躺平学似乎是丧文化的产物。

所谓丧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原本以为丧一丧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面对清华教授的言论,开始了反击。

有网友理智地给出了应对之道:躺平是对畸形内卷的反抗,既然都这么说了,那请教授们也内卷起来吧。

有网友的评论读起来令人心酸:

也有人觉得,李锋亮说的有一定道理:如果教育的筛选功能消失,高能力人才无法突出,那教育有何意义呢?

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

在世界范围内,由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是相当可观的,比如接受更多的教育往往与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更低的失业率相伴随。对于这一现象,有两大针锋相对的解释:人力资本论和信号理论(或者说筛选假设)。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教育,个体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技能,接受更多而教育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人力资本,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强的获利技能。

信号理论或者筛选假设则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教育对人能力的提高,而是体现为教育能够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在能力,从而区分出高劳动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人。

简单地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后天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能力,信号理论认为,教育是有效反映个人先天能力的信号机制和筛选机制。

这一争论引发了各相关领域长达30多年的论战,许多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的学者都参与其中,也涌现出各种检验两种理论的实证方法,比如通过考察学用结合收入效应的Wiles检验,再比如通过考察辍学生和毕业生收入差异的羊皮纸效应。

结果是,双方至今也没能完全说服对方。

李锋亮在发言中还提到了内卷,这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人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说内卷就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原本在电影院看电影,结果第一排的人突然站了起来,为了看清电影,后排的人被迫都站了起来。看到的还是那个电影,但所有人都得辛苦地站着。

面对内卷,有人选择更加努力,有人选择躺平,选择安稳、轻松的工作,或者干脆换个城市。

对于躺平的争论,这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

对于躺平学,你怎么看?你会选择躺平,还是更加努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