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德械师往事:为何能与日军打出平等交换比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抗战德械师往事:为何能与日军打出平等交换比

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30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不仅有刚刚平息的中原大战,还有日寇虎视眈眈的野心。迫于中国军队薄弱的作战能力以及过时的装备,蒋介石决定向一战的军事强国——德国求助。

此时的德国刚刚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处在《凡尔赛和约》的阴影之下。但在军事方面,德国仍然要比中国最大的假想敌——日本强大许多。于是,一场30年代最为盛大的军事合作展开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条约制裁下的德国魏玛防卫军

01

军队建设

早在1929年,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就聘请了德国的马克思·赫尔曼·鲍尔将军,是为第一任德国顾问。鲍尔仔细研究了中国军队的现状,建设性地提出,对于这支庞大的军队进行整理,并建立一支示范性部队。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教导总队

作为一支团级教导部队,教导总队完全按照德式方法训练,以德制装备进行武装。由于缺少重武器,教导总队的实际编制也仅仅相当于德军轻装步兵团。

▲图为曾经的中央军校军校生

1935年,在第四任德国顾问冯·塞克特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将全国军队整编为60个新式国防师,并将先行成立20个“调整师”。所谓调整师,就是完全按照德式方法训练,以德式操典规范的步兵师。

这些调整师,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德械师。同时,在南京等城市成立了中央军校,全部以德式操典作为教范。著名的《二五操典》,就是翻译自德语的步兵操典。

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民国二十五年制服条例》。新式条例规定了全新的军服与步兵装备,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德式钢盔——M1935式钢盔。

▲作战中操作ZB26轻机枪的国军机枪手(注意M35钢盔上的青天白日标识)

与德国的军事合作,部分改善了国民革命军自北伐战争以来兵员素质低下、装备落后的问题。新式制服条例颁布后,全军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新式调整师的整编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按照《陆军改革建议书》,每一个调整师为两旅四团制。每个调整师都有独立的师属炮兵团与骑兵连。每个步兵团都有三个步兵营,一个步兵炮连,一个战防炮(反坦克炮)连,一个机炮连。

这样的配置,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无疑是天方夜谭!光是采购装备就是天大的问题。自然,随之而来的中德军售,才是合作的重点。

02

中德军售

顾名思义,军售就是指售卖军事物资方面的合作。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自然是没有能力大量自主生产武器。而通常中国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例如上海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都因为钢材或其他原因,武器的质量难以恭维。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在德国思路下顺利建军,唯有从德国进口德制武器。

在当时,德制武器就是高档货的代名词。早在北洋时代,袁世凯就从德国进口过克虏伯的两款火炮,本土仿制为“克”氏沪造75mm山炮与汉造75mm野炮。这两款火炮在30年后依旧是中国炮兵的顶梁柱,可见其过硬素质。

而此次军售,就不仅仅局限在火炮领域了。由于组建德式步兵师的规模巨大,要进口的武器只多不少。中国自然成为了德国的香饽饽,无数德国军工厂削尖脑袋研究中国市场,只为拿下中国市场。

▲正在训练的国军部队

先从步兵装备说起。事实上,1936年颁布的制服条例,就充满了德国味儿。例如条例中颁布的标准步兵野战装备。位于后腰部的水壶与面包袋,以及另一侧的防毒面具罐,几乎原样再现了德军的习惯。

更不必说那顶代表着德国国防军的M35钢盔了。相信看过一些二战电影的读者都对那黑漆漆的钢盔有所印象。对于这套德式军装,笔者还是比较推崇的,因其较好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风貌,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

▲笔者本人还原的标准调整师之一——步兵88师步兵上士造型

标准的调整师步兵装备应由一套草绿色棉布上衣、长裤,一双布鞋,两个棕色皮制三联装弹匣包,皮腰带,包括雨衣军毯在内的野战背包,长达57厘米的中正式刺刀,水壶,面包袋,防毒面具,布制绑腿组成。

看上去这套装备一应俱全,事实上由于国民政府财力的紧缺,真正能做到这个配置的师少之又少。我们熟知的88师、87师、36师这些在淞沪会战中奋勇杀敌的步兵师就在其中。

在民国二十四年的秋季大阅兵中,经过精心训练的国军调整师给了各国军事观察员以深刻印象。

然而在实际战场上,就连88师这样的嫡系部队,实际上也不得不以布制弹药袋来代替造价昂贵的皮制弹药包。在阅兵时能穿上的大皮靴,在战场上那更是想都别想。部分本国造的钢盔更是连下巴带都没有,用的时候系上一根绳子权且替代。

而武器方面,则更是烧钱。光是国军的标准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其原型,即德国毛瑟M1924标准型步枪,就花了不少现大洋购买专利以及图纸。民国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河南巩县兵工厂花了几个月的工夫,最终仿制成功。所幸此型步枪,我兵工厂可以全面自行生产,而步兵重武器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在德国顾问的建军计划中,炮兵是最重要的一环,全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炮兵几乎是零起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炮兵测绘作业,那时哪家军阀的炮兵都是一窍不通,只晓得用炮上面的准星进行直瞄射击。换而言之,这样的炮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在30年代初期,炮兵的建设工作由一批留日派军官把持。他们仗着在日本留过学,喝过洋墨水的经历,对于本土炮兵军官不屑一顾。事实上在日本陆军学校,日本人对于日本学生与中国学生都是分别对待。中国学生只能学习落后的作战方法,甚至连实际炮操也没有。这样一群纸上谈兵之人,又如何堪得大任?

蒋介石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他的雷厉风行下,中央军校的炮科教师全部换成了德国教官。相比于纸上谈兵的留日派教官,德国教官多了语言不通的劣势,可是他们带来了世界先进的作战经验。

其中一名叫做胡诺斯坦的教官写有一本《新式炮兵讲授录》,是为德式炮兵训练的典范。在此之下,中国炮兵学会了德国炮兵的间接射击技术,学会了射(射击指挥)、测(测地)、观(观测)、通(通信)、炮(炮操)五大技能,掌握了日后对付日军炮兵的一手经验。

有了技术,自然要有对应的装备。此时最为精锐的中央军炮兵,装备的是日本于1918年开发的改造三八式野炮,射程仅有9公里。而日军此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九五式野战炮,射程可达12公里。肉眼可见的差距,让国军转向了德国炮。

▲国军炮兵操作“博福斯”M1930式山炮

国军第一款相中的,便是由博福斯公司生产的M1930式20倍径75㎜山炮。在进行实地测试时,中央军校炮科主任李汝烱亲自参加了测试。他对于此款火炮赞不绝口:

“……我们使用的是德制的半自动的新式山炮,博福斯山炮,射程10000米,精度良好,射击速度每分钟可达19发,射程在3000米左右百发百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山炮的进口价为每门2000大洋。而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的造价,在500大洋左右,足以说明这门火炮恐怖的花销!

但是这门火炮确实值得这个价格。根据测试报告,该型山炮在换用炮弹的情况下,可以兼具野战炮与榴弹炮的职能。换句话说,它既能打击人员马匹这些软目标,又能对于碉堡工事进行有效打击。这对于极度缺乏火力的中国军队是个救命稻草。

同时期的日军,已经开始装备口径齐全的各型火炮。从方便快捷的四一式75㎜山炮,到火力恐怖的九六式150㎜榴弹炮。而中国军队有这么一款可以省事而不省火力的炮,岂不美哉!

同时,日本陆军新装备的几款装甲作战车辆,也给缺少装甲车辆的国军带来了困扰。德国军工厂适时为国军带来了解决方案——德制pak35/36型战防炮。

这款全重仅仅四五百公斤的德国小炮,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国炮兵反制日军装甲部队的利器,尽管在几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几乎不能击穿任何一款盟国或是苏联的装甲车辆,甚至被戏称为“敲门砖”。

然而,日本陆军装备量最大的九七式中战车,其装甲最厚处只有25㎜,而pak35/36的穿深可以轻易将其击破。在抗战开始后的淞沪、徐州等多次大型会战中,pak35/36战防炮大放异彩,多次协助步兵阻击日军装甲部队。在缴获该型战防炮后,日军还曾经推出其仿制型,是为九七式反坦克炮。

▲德制pak35/36型37㎜战防炮三视图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pak35/36型战防炮炮组,摄于上海罗店

在德国的大力支援下,国军迅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与日军的战斗力差距越发缩小。在华的第五任德国顾问,也是最后一任的冯·法尔肯豪森将军甚至主导建立了国军的第一个装甲单位——陆军装甲兵团。

在这支装甲部队的三个连队里,有一个连队装备了来自德国的Panzer kampfwagenⅠ,即一号坦克。虽然在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但作为中国军队第一支装甲部队,其意义非凡。

03 结语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中德军事合作持续了十几年。在此期间,共五任德国顾问来华。德国顾问在此期间对于中国的军事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他们的协助下,中国拥有了一批现代军官,军事教育逐步向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水平。

而中德军售则部分改善了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情况。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初期,以88师为代表的调整师,与刚刚登陆的日军师团展开血战,几乎打出了平等的交换比,令日军大为震惊。

然而,1933年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党上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对华军事援助。希特勒接连罢免了亲华的外交部长牛赖特、国防部长柏龙白,终于在1938年要求德国顾问团撤回德国。

自此,中德军事合作寿终正寝。然而直到1944年,最后一任德国顾问法尔肯豪森将军,还在向国民政府透露有关纳粹德国的情报,以便国民政府做出决定。

从今天看,我们必须反对犯下无数战争罪行的纳粹德国。但对于这些在战争时期还在支持我们的德国友人,我们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没有他们,抗日战争只可能会更加艰难,更多伤亡。

参考文献:

1、《铁血军魂——抗战前期国民革命军德制中央军之整建》,腾昕云著,台湾老战友出版社;

2、《抗战时期陆军制服装备》,腾昕云编著绘制,台湾军事文粹出版;

3、《血肉磨坊——淞沪会战》,戴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4、《中国野战炮兵史》,霍安治、冯杰著,中国长安出版社;

5、《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徐帆、甄锐著,中国长安出版社;

6、《地北天南叙古今》,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7、《抗战机密档 中日轻武器史料》,火器堂堂主著,航空工业出版社;

8、《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9、《重整中国陆军建议书》,(德)冯·塞克特著;

10、《抗战时期国军装甲部队画史》,腾昕云编著,台湾老战友出版社;

11、《浅析德国军事顾问团对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影响》,陈华著,黑河学刊2011年01期;

12、《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抗战准备》,陈振国著;

13、《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马振犊、戚如高著,台海出版社;

14、《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化》,张守广著,人民出版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