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征途起于大陆
然后是大海和星辰
他们所隔千万里,彼此未有见闻
却被看作“同族”
这是一场人类史上最为神秘的迁徙之旅
他们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至?
《文化大观园》前往六千年前逐海之地平潭
探寻《南岛语族源起之谜》
原题:所隔千万里却被看作“同族”?揭秘人类史上最为神秘的迁徙之旅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散布着千千万万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在这些岛屿上,凡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都住满了人类。东到智利的复活节岛,西到东非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北到夏威夷,南到新西兰。
生活在如此辽阔地域的原始土著,说着1200多种语言,但是语言学家却发现,在他们的语言中间,有着很多的核心词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把如此辽阔范围之内的所有这些岛上的居民,统称为南岛语族。
那么南岛语族来自何方?他们的老家是在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祖先开始跨洋越海,逐岛征服,然后把他们子孙遍布在了如此辽阔的千千万万个岛屿之上。
原始的南岛语族,创造了航海奇迹。他们没有航海设备,只有原始的舟筏,却在占据了将近地球三分之一面积的大洋中,找到了一个个孤悬海上的小岛,然后定居其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关于南岛语族的源起,专家学者们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同一地点。它就是《文化大观园》此行的目的地——中国福建平潭岛。
▲ 范雪春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院长
范雪春:实际上南岛语族的这个概念的提取,并不是我们考古学的一个贡献。
王鲁湘:是语言学家?
范雪春:语言学家认为,南岛语族,发现不管是太平洋地区也好,还是包括也是印度洋的西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也好,它这些原住民,他们的语言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说有些东西,比如说人家“有段石锛”,像斧头锯子,它这个,这些族群里面。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相似性。
范雪春:到上世纪应该在80年代,他们已经追溯到台湾地区,发现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语言里面,保留着很古老(的元素),而且还有语言研究所,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语言越复杂的地区,又有最古老的元素,又可以分层级,那这个地方一定是语言的起源地。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个阶段,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台湾的一定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之一。
王鲁湘:就是比较接近源头的地方。
像人类的探索征程从未终止一样,人类对自己从哪里来的疑问,也从未消减。随着考古学的介入,人们对南岛语族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知。
1960年代,在当时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张光直的主持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对台北的大坌坑、圆山和高雄的凤鼻头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 张光直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范雪春:特别是台湾地区北部的,那个大坌坑遗址挖掘完以后,发现那个遗址应该是贝丘,然后觉得它跟太平洋地区的这些几千年很多的遗址性质一样,他们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器,以及习俗,陶器,很多都是非常接近。在学术界里面,他们就把台湾地区的文化认定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南岛语族祖先文化。
▲ 大坌坑考古遗址现场
台湾地区的南岛语族从何地来?大坌坑文化的起源,成为了进一步探讨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福建和相邻的东南沿海地区,也因此成为了探寻南岛语族发源文化的重要地区。
范雪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张光直先生到过我们那个福建博物馆做访问。他当时就觉得大坌坑文化遗址跟台湾地区更早的八仙洞文化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王鲁湘:没有传承,在他岛上找不到直接的。
范雪春:就这八仙洞,当时他们认为它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遗址。大约10000年到7000、8000年的这个遗址,发现大坌坑文化跟那个八仙洞的文化是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没有直接关系。
王鲁湘:所以它应该还有一个源头?
范雪春:所以张光直先生很早的就有一个概念。
王鲁湘:海峡那边,大陆过来的。
范雪春:应该有跟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是有关系,所以他1987年在我们福建博物馆就做过一次的那个讲座,他特别讲到了,我们关注的是福建沿海地区有没有这种比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这种遗址的发现。
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就在张光直到福建访问的不久前。1985年,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队,对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的收获颇丰,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
范雪春:我们请了张光直先生他去看了这批文物,他就非常的激动,当时我们都还没有概念,他就知道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但是我们当时对台湾从来没去过,也不了解台湾地区什么,大坌坑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他说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是壳丘头文化,包括他的金门的富国墩文化,这套东西跟台湾的那个大坌坑文化是一个文化圈里面的东西,他们都一定是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样一来,就把南岛语族的老家一下子推到大陆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有了这一点点的那种意识。当时只是说,我们是壳丘头遗址是探讨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但是我们还没有把它扩大到整个跟南太平洋地区,这些原住民有相关联的那种祖源文化的东西,所以当时的我还没有考虑到这些东西。
此时的中国考古学界,对南岛语族这一课题,还很陌生。一直到2004年,福建博物院与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关于“东南史前航海术和南岛语族”的课题研究,对壳丘头文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范雪春:张光直先生叫他的博士焦天龙先生,说到大陆你一定将来要去做这一块东西,他博士论文就回到了我们福建。做这一块考古的调查和研究,所以我们南岛语族的考古的调查跟研究,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慢慢起来了,开始发展过来了,就开始重视起来。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陈列室,我们看到了这些考古遗存。这些考古遗存向人们告知,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平潭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他们在此捕鱼、采贝、狩猎,还将“生活情趣”倾注在手工制作之上……久而久之,一个个原始聚落逐步形成,文明的曙光就此点燃。
王鲁湘:1492年,哥伦布驾着他的三桅船横渡大西洋,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历史学家因此称哥伦布是伟大的英雄,可是早在哥伦布之前6000多年,南岛语族的祖先就从我脚下的这一片土地,福建的平潭,驾着他们的独木舟,就开启了征服太平洋的伟大的航程。
2010年7月,一场“寻根之旅”令平潭走入国际视野。彼时,6名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赴闽寻根问祖,远航1.6万海里后,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这次旅程历时4个月,证明了从中国乘独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诸岛的可行性。
不少学者认为,南岛语族先民极有可能是从福建东南沿海启程,经台湾岛向外扩散至太平洋各岛屿定居。在平潭发现的史前遗址,也都能够找到与南岛语族先民相似的文化和生活印迹,这为“平潭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也将目光放在了南岛语族的起源,这一国际考古学界一直所瞩目的课题。
▲ 王巍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2011年,中国社科院搞了这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南岛语族起源列为重点项目,然后得到院里的支持,随后我们就有意地布点,比如说海南、福建、广东,包括原来正在做的广西。有一个文化面貌的发展序列,然后你才去跟外边比较。今年恰好10年,我们福建的工作、广西的工作,尤其是海南的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包括跟福建的考古研究院的合作,掌握了最起码的6000年以来发展序列。比较有把握的讲,中国的东南沿海才是南岛语族的真正的起源出发地。
如今,平潭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近年来,东花丘、龟山遗址等考古成果相继浮出水面,目前平潭共确认有27处史前遗址,时间由旧石器时代跨越至商周时期。
这些史前遗址的出现,填补了平潭史前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些缺环,也可以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王鲁湘:我以前看到过一些资料,比如说这个石器中间专门有一种叫做有段石锛或者是有肩石铲。
王巍:这个东西是整个南岛南岛、南太平洋的一个共同特点。
王鲁湘:但是这也恰恰是我们东南沿海这个时期的一个特点。这边还是最早。所以这也算是一个考古学证据。
王巍:还有一个呢,就跟民俗有关,就是树皮布。这个地儿的人呢,都用一种特殊的树皮,可能是叫做“见血封喉”。把它皮剥下来,然后捶打,捶打软了之后用简单的纤维把它连起来。穿树皮布的这个习俗,从我们的东南沿海一直到南太平洋岛屿。
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这些习俗其实跟现在的黎族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当然,就是这个可能原来在东南沿海都有这样的习俗。渐渐的由于比如说北方民族的南下,北方部族的南下,渐渐的他们这个习俗在减少,包括语言的相似性。所以你看“南岛语族”这样一个称呼,实际上是文化方面的相同性,不仅仅语言。
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作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与太平洋考古学的结合点。
但是,由于这一课题涉及地域范围的庞大,并不是考古学一个学科就能解决的。历史语言学,遗传学和人类学都在不同的角度,探讨着这一问题。
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明确了方向。
付巧妹:其实这个文章本身不是说要想解决南岛语族的问题。但是在研究古南北方人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南方大陆上的人群,跟过去有点不一样,原因主要是后来的北方人群对南方人群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导致现在的南方人中,有很多大量的古北方人群成分,所以如果用现在的南方人群去研究南岛语族的问题,你可能会看到台湾岛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像这些阿美族、泰雅族会跟这个南岛语族之间相关,但事实上这些人群跟8000多年前的南方福建地区的古人群是非常相关的,只不过因为到了现在他的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现在的南方人群在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发现呢,其实以南岛语族代表这些人群,他可以追溯到南方大陆上8000多年前。
▲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付巧妹团队的科研成果,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族人群,与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相关古南方人群直接相关。
付巧妹:我们是把比如说奇和洞,还有这个昙石山这些遗址里面的人骨进行这个DNA的提取捕获,最后把他的,当时的这个人的DNA 做出来,然后通过他的遗传,了解他跟世界各地人群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是说它是通过遗传密码获得的信息,所以这个信息是不会有差的,不会有错误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让我们搞明白了,原来这个南岛语族跟南方大陆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范雪春:老祖宗可以到追到8400年了,所以这样子一来的话,那就是坐实了我们福建地区一定是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区域)。
付巧妹:之前一直有争议,比如说南岛语族可能跟台湾岛的起源有很大关系,也有人有争议说南方内陆,那么我们这个研究就是直接就证明了,其实这些南岛语族最关键的这些遗传成分,其实在南方内陆上早就有了,而之所以现在看不到,是因为它从南向更南的一个推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反映过来了其实这个人群的流动是很大的,但是同时也反映这种人群的同源性,比如台湾岛跟内陆的同源性。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观点是,距今大约6000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开始驾舟出海、逐浪而徙,第一站抵达台湾登岛而居,距今5000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现在世界上最庞大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的南岛语族族群。
然而,这场人类史上最为神秘的迁徙之旅,这些没有任何现代航海技术和导航技术支撑的古人,是如何通过茫茫大海,找到适合居住的岛屿,仍是一个世界性的谜题,等待着人们的解答。
范雪春:这批先民在那么落后的那种生产力条件下,只凭着独木舟,就在潮汐靠着星星来导航,他敢于跨越海峡、征服海洋。这是人类的一种拼搏精神、开拓精神。
王鲁湘:这应该是早于哥伦布几千年的。
范雪春:将近4000年的。所以这样一来,人类往海洋迁徙,发展到今天,这么多的海洋文化,现在根据粗略的统计,南岛语族应该人口有超过三个亿了。那你想想看,6000年前可能就是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到今天三个多亿,而且他能够把太平洋地区只要能适合人类居住的,全给你铺盖了,“殖民”完成,这个很了不起。
王鲁湘:对,所以这个研究课题是一个想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一个课题。你们现在这里每挖的一寸土,都是在把这里的历史往前,1000年的时段往前面推。
范雪春:是的。特别这一块因为牵扯到中华文化认同、认祖归宗。
王鲁湘:讲到这“五缘”,对不对?
范雪春:对,这个“五缘”的“文缘”这一块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一块就是说要把它做好。应该来讲,将来对咱们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对自己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会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根,这是他们的根。
编辑:王竹、栗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