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路线图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

AssBook设计食堂
2021-06-28 23:22 来自甘肃省

Author / 猫西Mocy

From / 猫西夜说(mocytalk)

▲ 伦敦地铁剪影:) / photo by Mocy.

在伦敦生活,地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地铁线网随着城市扩张不断拓展,成为规模巨大的地下城市骨架。

Underground本身已经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伦敦这座城市独有的重要标志,不仅仅因为它在人类城市建设历史上创造的一个个工程奇迹,同时也从美学角度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伦敦风景。

伦敦地铁兴建之初,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就已全面起步。伦敦交通局的首席执行官Frank Pick(1879-1941)带着对艺术的热情对车站的标志、字体、建筑、相关产品等设计进行开发管理。在他的委托下,Edward Johnston(1872-1944)为伦敦地铁设计了专门的字体,同时也确定了由红色圆圈与蓝色矩形组合而成的logo,作为伦敦的城市符号沿用至今。

▲ 伦敦地铁标志变迁

尽管Frank Pick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艺术训练,但他早早意识到,好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地铁这个时下的新奇事物。他在每个车站的入口留出专门的空间用于展示交通信息,并邀请艺术家根据地铁建设的新动态绘制主题多样的宣传海报,用于吸引人们乘坐地铁,并为新车站做宣传。

19世纪30年代,伦敦的各大地铁站的售票厅甚至还举办了平面设计展览。创意满满的设计成功吸引了市民们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乘坐地铁。

▲ 伦敦地铁海报设计

建筑设计方面,由于早期受到技术限制,车站多建在地面上,地铁公司与干线铁路公司之间的合作使这期间建造的许多车站看起来像是郊区的干线火车站,基本都是砖砌建筑,并辅以装饰性的檐篷。随着技术的发展,隧道能够挖得更深,站台不再需要蒸汽排放口,为新一代的车站架构奠定基础。

在Frank Pick的委托下,Charles Holden为伦敦地铁设计了一系列经典的站台建筑,将地铁站从阴暗、潮湿的地洞转变成明亮、温馨的公共空间。在站台中,伦敦地铁经典的圆环标志无处不在,由素砖、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窗构成的车站建筑在日后成为伦敦新车站的建设模板,不同车站采用不同颜色的瓷砖贴面,并根据当地的历史特色设计风格不同的墙壁彩绘。高标准、注重细节的功能主义设计使他在1936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最高荣誉奖章。

▲ 伦敦地铁站台一瞥 / photo by Mocy.

除了这些标志性的设计以外,伦敦地铁线路图——Tube Map也是这座城市开创性的杰作之一。在人们对地铁出行已经习以为常的当下,似乎没有人会仔细去想,为什么全世界的地铁图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风格?为什么不直接在地图上把地铁站标记出来?这一切的源头,正是Tube Map。

01

从实际出发

1980年,伦敦地铁的八条独立的线路彼此交汇,形成了统一的地铁系统。由于线路交错复杂,伦敦大都会地区铁路公司推出了一份公共交通地图,以此方便人们出行。

最开始的地铁图设计得非常繁复,河流、水域、绿地甚至还有景点、公园的位置都悉数标出,而地铁站却都密密麻麻地挤在地图上,在边缘处有几个站甚至被挤出了地图外。 尽管在地理位置上,这张地铁图非常精确,但却不怎么实用。 随着19世纪20年代后新线路的开通,地铁的规模不断扩大,地图上必须容纳更多的信息。

△ 最初以地理特征为底的地铁线路图设计

1908年以前,由于伦敦地铁的不同线路分属于不同公司,每一条地铁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图。1908年以后,伦敦地铁制作了一份口袋地图,首次将市区的地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此后发行的几版地图都是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绘制。 从这份地图中可以看出在真实地图上绘制地铁线路的局限性。地图的中心区域过于拥挤,整体布局十分凌乱,反而降低了可读性。

△ 伦敦第一张免费发行的彩色地铁线路图,1908年。/ By the way,尽管在这一时期不同的地铁线路由不同的公司运营,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地铁已经成为了一体化的系统。

△ 尽管这时的地铁线路图真实地反映了每一站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看起来就像缠在一起的面条一样凌乱 ©London Electric Railway, circa 1932.

△ 随着地铁网络的扩张,可以看到以地理位置为依据的线路图在边缘浪费了大量空间,而中间的区域则变得难以辨识。©Londonist.com

02

分解地图

Harry Beck的一个想法彻底改变了伦敦地铁线路图的设计。当时他29岁,是一名工程绘图员,从1925年起开始在地铁信号工程师办公室工作。

△ Harry Beck与他的第一版地铁线路图

他意识到人们在地下乘坐地铁时,并不会在意地上发生了什么。人们只是从一个地铁站换乘到另一个,只会关心“我应该在哪儿上车,在哪儿下车”而已。所以,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整个地铁换乘系统的情况,而不是各个站点的精确地理位置。

后来,Beck接手了交错复杂的地铁图,摒弃了严格按照地理位置绘制地图的理念,设计出了概略式的改良版伦敦地铁线路图。新的地图舍弃了地理位置的准确性,从整体的角度进行重新优化,去掉了除去泰晤士河之外的所有地理特征。简化后的设计主次分明,提升了地图的可读性。

所有线路只沿着横向、纵向和斜45度角三个方向伸展,每条线都有固定的颜色。用“刻度线”的方式表达地铁线路,并对各站点分布进行等距离划分,将同一条线路的每个站点都以线路本身的颜色标记。

△ Harry Beck最初绘制的构思草图。©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no. E.814-1979.

△ Harry Beck的第一版地图设计,于1931年上报给地铁当局,但被拒绝了。©伦敦交通博物馆

经过这些调整,地铁图已经脱离了传统地图的行列,而是成为了一张站点图标的集合,如同一张电路图。 只不过这幅电路图的线路不是电线,而是容纳了载客地铁的管道,不断地将人们从一个地方传导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 Harry Beck的同事们把他的特殊美学比作电路图,他本人在公司的“火车、综合巴士和有轨电车员工杂志”(Train,Omnibus and Tram Staff Magazine)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中对这一说法进行了玩笑式的还原。(1933年) ©Train, Omnibus, and Tram Staff Magazine.

△ Harry Beck正式公开的第一份地图(1933年) ©伦敦交通博物馆

Beck的这一设计是他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并作为个人提案上报给地铁宣传部门。起初,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重视,有的官员认为抽象的地铁图设计过于激进。到了1933年,伦敦地铁终于决定给Harry Beck设计的地铁图一个机会,1000份口袋大小的地铁图被印刷并投放到地铁站,没想到仅一个小时,地铁图就被拿光了。地铁当局意识到这份地图的意义,随后又印刷了75万份。

此后,Beck成为了宣传部门的一名职员,专门从事地图绘制工作。他的设计备受市民喜爱,自1933年以来,Beck在地铁版图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持续更新自己的作品。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他坚持亲自监督地铁线路图所有的设计变动,甚至在20世纪40年代末从伦敦交通局离职后也是如此。

△ 并不是每一次更新都是成功的。1935年,UERL董事会要求对中心区域的线路进行加粗,并将换乘站以菱形表示,但实际效果并不美好。1937年,这一方案就被放弃了。©伦敦交通博物馆

△ 1940年,Beck被要求制作一个新的版本,这次用圆环代表换乘站。有人认为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换乘站的重要性,然而最终效果也不尽人意。由于加入了向东延伸至Central Line的新线路,大量的斜线也让整张图看起来不太舒服。©伦敦交通博物馆

△ 在1949年的这张地图上,Beck使用了他最喜欢的“45度角+垂直”的设计方式,后来成为他最喜欢的地图迭代之一。©伦敦交通博物馆

△ 最大的失误出现在1960年。近三十年来,伦敦交通局第一次在没有征求Beck意见的情况下,由宣传官员Harold Hutchisen绘制了新版本,地图上尖锐的折角和方形的换乘站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Beck对这一设计感到失望,他给管理层写了无数封信,表达了自己被侵犯版权的愤怒,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他选择离开伦敦交通局。©伦敦交通博物馆

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被当局承认为新地图的创造者,也没能获得应有的待遇。离开交通局后,他又陆续设计了极具预见性的巴黎地铁图原型,以及将伦敦的地上火车和地铁结合在一起的设计,但最终都没有付诸实现。

△ 19世纪30年代,Beck延续了他的设计理念,为巴黎地铁设计了线路图,所有不必要的细节被省略,蜿蜒的塞纳河被简化,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在地图上。然而,他的建议被当时巴黎地铁的运营商RATP拒绝,古板的巴黎人认为过分的简化令人难以接受,这样的地图对于巴黎来说过于“英国”。

但是,Beck最后还是赢了。去世25年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采用“电路板”的方式绘制地铁图,巴黎地铁最终也使用了这种方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对地铁线路图设计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终于获得了广泛认可,地图本身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标志,地铁线路图的元素在各种海报和艺术品中被不断运用,日渐深入人心。

△ 1962年,另一名伦敦交通局的员工Paul Garbutt重新修复设计了这张地图,使其回到了Beck时期的感觉,并保留了Hutchison版本的一些长处,包括以小圆环表示的换乘站和用于非换乘站的小写站名。©伦敦交通博物馆

△ 在1972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现代地铁线路图的特征已基本具备。在Garbutt的成果中,Central Line成为了如今被人们所熟悉的瓶子形状。©伦敦交通博物馆

△ 1981年,伦敦地铁由按站计价改成分区收费系统,地图上也相应地增加了分区边界。©伦敦交通博物馆

△ 2021年的伦敦地铁线路图 ©伦敦交通博物馆

在TfL公布的2021版地图中,新的Overground和Tramlink首次出现,还增加了几条地铁延长线。有人批评,伦敦交通局在这张图上塞入了越来越多的交通方式,导致曾经干净漂亮的线路图变成了一团糟,背离了Beck的设计理念。

此外,蓝色图标代表能够无障碍通行的车站,尽管它体现出伦敦地铁的人文关怀,并且在这一设计理念运用之初也备受赞誉,但随着蓝色斑点的增加,整张地图看起来难免有些混乱。

有人提出,如果地图上99%的站点都可以无障碍访问,那么总有一天应该放弃这样的蓝色斑点设计。随着新地铁线路图的色彩越来越丰富、留白的空间越来越少,有专家提出,应当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保证地图的可读性。

03

END OF THE STORY

△ 伦敦地铁线路图的设计思路传承至今,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图设计中都可以看到Beck设计理念的影子。

Beck永久性地改变了城市地铁线路图的设计方式。 ‍ ‍ ‍ ‍ ‍ ‍ ‍‍‍‍‍‍伦敦地铁之后,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线路图都都践行了同一种通用设计语言——将复杂的地理环境规划设计为几何式的交通线路结构,所有这些城市也都选择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各线路,同时也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铁站点。

尽管如今的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APP来查询路线,不再像过去一样驻足于地铁线路指示牌前,或是手持地铁线路图的小册子查找路线,但地铁线路图的重要性从未改变。在经年累月的城市变迁中,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整座城市的脉络。同时,伦敦的Tube Map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历史标签。

△ 伦敦街头艺术和文化地图©Bloom&Wild

△ 伦敦天际线©Nick Brown

△ 伦敦文学地图©Dex

Reference:

Green O. London's Underground: The Story of the Tube[M]. White Lion Publishing, 2019.

Wolmar C. The Subterranean Railway: how the London Underground was built and how it changed the city forever[M]. Atlantic Books Ltd, 2009.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