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原油往事:决定油价者 不是有油人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不一样的原油往事:决定油价者 不是有油人

一个完美的一众“小弟”团结起来斗倒“大哥”的励志故事,近年来的一些调查史料却发现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手握石油资源的OPEC并没有通过控制石油供给卡住西方国家的脖子,反而多数时候是忙活了半天只是在为他国做“嫁衣”。

文/冯彪

沙特老大哥万万没想到,被小弟阿联酋折腾了半个多月,最后还以妥协告终,几乎威严扫地。

因为阿联酋的反对,喧嚣半个多月的OPEC+石油增产会议终于在7月18日落锤定音。这是各国妥协的决议,条件是上调阿联酋、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和科威特五国的减产基线。这意味着最初的减产计划大打折扣,而且外界更加认识到OPEC这个石油联盟的松散和分歧,这无异于告诉市场对未来所谓减产计划大可不必当真。

时间线:

2020年4月9日

OPEC+达成一项“史诗级”的减产协议。自当年5月1日起每天联合减产1000万桶,以缓解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原油需求骤降和价格暴跌的危机。按照协议,减产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2020年6月之前每日减产1000万桶;7月起将减产幅度放宽为每日80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进一步放宽到每日减产600万桶。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各减产250万桶/日,其他“欧佩克+”产油国合计再减产500万桶/日。

2021年4月1日

OPEC+会议决定,5月至7月将分阶段增产每天115万桶,而沙特将完全撤销自愿实施的每日100万桶额外减产。

2021年7月1日

OPEC+会议原计划就8-12月逐步增产200万桶/天(月增量约40万桶/天)达成协议。阿联酋在提出上调基线的要求,遭到沙特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导致整个组织的谈判陷入僵局。

2021年7月5日

因沙特阿拉伯与阿联酋未能解决分歧,OPEC+取消了本次部长级会议。

2021年7月14日

OPEC+代表表示,沙特和阿联酋就石油生产协议已经达成妥协。但是,阿联酋能源部对此表示否认,其公告称,尚未与OPEC+就供油达成协议,讨论仍在继续。

2021年7月18日

OPEC+达成协议,从8月到12月将产量提高40万桶/日,到今年年底全球供应总共增加200万桶/日。从2022年5月起实行新的产量配额,阿联酋的配额基准将提高约33.2万桶/日,而沙特和俄罗斯将各提高50万桶/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各增加15万桶/日。OPEC+还计划到2022年9月结束所有的产量限制,但这将取决于届时全球石油市场的状况。

1

历次产量控制成败几何?

基辛格曾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备的71%、原油总产量占全球38%的OPEC,以及近年加入减产行列的非欧佩克产油国试图通过控制产量的方式来控制油价,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但是,纵观几十年来的国际油价,从70年代时不足10美元/桶到2010年前后的超过100美元/桶,在油价的波澜起伏中,真正能由OPEC决定的能有几分?

梳理历史,从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欧佩克的石油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提价保值”

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5年的“限产保价”

1986~2004年的“低价保额”

2005年2014年左右的“维持市场适度紧张”

2014年之后与美国页岩油竞争市场份额从而放弃限产政策,直到2020年因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原油需求下降而再度开启减产政策

回顾过去40多年OPEC的石油政策,对石油价格影响最大的莫过于70年代的大规模减产及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带来的“石油危机”。

为了抗议在中东战争中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1973年10月16日,OPEC宣布油价从每桶3.01美元升至5.11美元,涨幅高达 70%,同一天,欧佩克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

1973年10月17日,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阿联酋、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宣布,它们10月份的石油产量将比9月份调低5%, 并且此后每月减少5%。随后,欧佩克在1973年12月召开召开会议,把每桶 石油的价格提至11. 65 美元,是之前的4倍。此外,OPEC还通过投放大量廉价石油逼迫高成本产油国削减产量等措施造成石油短缺,使国际油价从60年代的2美元/桶左右涨至35美元/桶左右。

但是还没等OPEC各国享受高油价带来的喜悦,西方就反过来为OPEC上了一课。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滑坡,对原油的需求也大幅下降。80年代,布伦特油价从超过36美元/桶缓慢降到14美元/桶左右。整个90年代,原油价格也基本维持在20美元/桶以下的价格。

此后,2002年至2013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欧佩克有较大幅度的减产外,其余年份均以增产为主,但是尽管产量提升油价却不降反升,一路飙升到超过100美元。

有学者分析,从国际油价与欧佩克目标油价的关系来看,并不是欧佩克的目标油价的走势决定了国际油价的走势,反而是国际油价的走势决定了欧佩克目标油价的设定。欧佩克并没有抵制住来自石油现货市场的压力,不得不跟随石油现货价格频繁调整目标价格。

而在2014年之后,欧佩克对全球原油供给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减弱。美国页岩油兴起后,对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形成明显的冲击,俄罗斯、巴西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也不断上升。

据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数据,2019年底以来,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近1300万桶/日,比沙特和俄罗斯都要多。据测算,如果没有这次疫情,美国2020年的原油日供应量原本会增加约130万桶。另据美国能源部统计,自2015年解禁原油出口以来,美国的原油出口量增长迅猛,2019年已逼近每天300万桶,约为沙特的1/3。

2014年之后,“欧佩克+”经过近两年漫长的讨价还价,在2017年才重新开始减产,以缓解国际市场上日益严重的石油过剩。而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原油价格曾经从2014年7月的每桶100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的大约26美元低点。这意味着欧佩克的政策落地时间已远远滞后于市场状况。

2

不一样的油价故事

西方国家“魔高一丈”?

事实上,不仅欧佩克难以左右国际油价的走势,而且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还屡屡落后。

以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例。欧佩克两度引发石油危机,一度引发西方国家的石油恐慌和经济动荡,并被认为是当时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和增长停滞的罪魁祸首。欧佩克似乎在与西方的较量中胜过一局。

从这一角度看,这是一个完美的一众“小弟”团结起来斗倒“大哥”的励志故事。然而,近年来的一些调查史料却发现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Engdahl.F.W)在其近年的著作《石油大棋局》一书中记述,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而其谋划者正是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的亨利·基辛格。

当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正遭遇贬值危机,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系难以为继。基辛格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84位世界金融和政界实权人物聚集在瑞典的索尔茨约巴登,其中就包括美国洛克非勒标准石油公司、英国BP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等石油巨头的大佬,以及华尔街的银行家。

他们早在欧佩克对西方石油禁运之前就开始降低欧美国家的石油库存,减少石油供给,并为欧佩克发起的石油禁运推波助澜,目标就是推高油价。因为油价都以美元结算,因此使得美元坚挺,此举使原来的美元与黄金挂钩转变为美元和石油深度绑定。基辛格将此称为“石油美元再循环”!表面上看到的欧佩克减产推高油价,但是最终却让被称为石油“七姐妹”(即BP石油公司、 壳牌石油、 新泽西标准石油、 纽约标准石油、 海湾石油、德士古、加州标准石油雪佛龙)的石油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此后,西方国家通过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发展原油储备,成立能源协会等手段不断削弱欧佩克对油价的影响力。

回顾往事,不免让人感慨,手握石油资源的OPEC并没有通过控制石油供给卡住西方国家的脖子,反而多数时候是在“损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忙活了半天只是在为他国做“嫁衣”。

参考资料:

威廉·恩道尔(Engdahl.F.W):《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刘冬:石油卡特尔的行为逻辑:欧佩克石油政策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

陈季冰:《欧佩克的黄昏,也是石油的黄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