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重生: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作者:[日] 古川隆久,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
“大家一起”的时代特征
在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发生的这段时间里,有着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大家一起”,民众为了经济发展而一同努力。
在经济水平提高以后,对于大家都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自己自然“也”需要,这种国内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奇迹发生的原因之一。东京奥运会吸引了几乎所有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在经济奇迹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召开的大阪世博会,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往观看。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征,是没有出现单凭个人魅力获得成功的超级偶像或领导人。例如,在此期间长期担任首相的佐藤荣作,作为教练率领读卖巨人队创下日本职业棒球中央联盟九连冠纪录的川上哲治,将单季本垒打纪录保持多年的巨人队球员王贞治,相扑的最高等级力士横纲大鹏幸喜,他们都是不喜欢说空话,而是通过埋头苦干、踏实努力获得成功的类型。但在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氛围也难免会令人感到压抑,在经济高速增长快要结束时发生的大学纷争,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战后的经济奇迹结束之后,日本社会再一次回到了“人各有不同”的氛围中。但是,这时与占领时期又有所不同。在政治方面,多党化进一步发展,自民党内部的纷争也持续不断,这体现出民众之间的利害关系变得复杂。卡拉OK 和便利店的出现,也说明人们的爱好正在变得多元化。
因此,“人各有不同”的氛围出现在战后的经济奇迹之后,这是日本具有了满足不同人群多种多样需求的工业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体现。日本在战后经济奇迹结束之后,仍然保持了相当快速的经济增长,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实力满足了“人各有不同”。刚刚提到的大学纷争也是让“大家一起”转向“人各有不同”的一大原因,只有人们意识到那种被压抑的氛围,才有可能通过经济发展去追求多样性。
然而,日本经济在昭和时代结束不久之后,便告别了顺风顺水的状况,人们必须面对新的局面。
电影《秋刀鱼之味》(1962)剧照。
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率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这一时期经济的整体情况。从1954 年开始,日本经济在20 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 的增长率,其中8 年的增长率超过10%,1966—1970 年连续5 年超过10%。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68 年达到世界第2 位,仅次于美国,直到40 多年后被中国超越。在这一时期的西方诸国中,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10%。这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奇迹。日本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 年的3.1% 上升到1970年的6.1%,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水平。1964 年,日本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当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主要是欧美的发达国家,日本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日本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这一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质上增长了5 倍,1954 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平均股价是340 日元,1960 年超过了1000 日元,1973 年更是达到了4759 日元,上升了将近14 倍。乘着经济增长的东风,政府财政支出也增长了15 倍,这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基本符合,应该说是健全的财政政策。
工人的平均月薪在1954 年是21160 日元,到1973 年上涨到144629 日元。1960—1967 年,只用了7 年时间,薪酬就实现了翻番。根据劳工组织在每年2 月左右发起的“春斗”(即要求提高薪酬与改善劳动条件的运动)的记录,1964—1974 年,大型企业每年的薪酬上涨幅度都在10% 以上,其中1969 年达到15%,1973 年达到20%,1974 年更是高达33%。消费者物价指数虽然从1954 年的649.7 上升到了1973 年的1551.9,但是仍然远低于人们工资的上涨幅度,于是人们的购买力自然就提高了许多。
1954 年日本的人口为8800 万人,1967 年超过1 亿人,1973年达到1.09 亿人。在1950 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0 岁,1970 年达到了70 岁,而同一时期女性的平均寿命则从63 岁提高到了75 岁。
1950 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第二产业占22%,第三产业占30%。到1970 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只占19%,第二产业占34%,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47%。各行业的总产值增长了3 倍,但是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却从1955 年的23% 下降到1975 年的6.6%。可以说,日本在这一时期从农业国转变成了工业国。
……
如果要举出一些事件来作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象征,那么1964 年10 月东海道新干线正式开通和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1970 年3 月大阪世博会的举行,都应该榜上有名。
东海道新干线
我们已经在第四章提到,日本政府在1958 年10 月开始建设东海道新干线,并预定在1964 年投入使用。一部分土地在战前的新干线计划中就已经完成收购,还有一些隧道也已经完成建设,但是在收购新的建设用地时还是碰到了一些困难。国铁的技术人员将已经成熟的各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供新干线使用的新型列车。在1963 年8 月进行的新型列车实验中,跑出了256 千米/ 小时的速度,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列车。
东海道新干线
1964 年10 月1 日,东海道新干线开始了东京站与新大阪站之间的运行。中途仅停靠名古屋一站的超特急列车“光号”运行往返14 趟,“回声号”运行往返12 趟。因为某些路段土地收购不顺利,列车只能减速通过,最初的“光号”跑完全程需要4 个小时,到1965 年11 月,这一时间被缩短到3 小时10 分钟。根据当时交通公社发行的时刻表,乘坐“光号”二等座,也就是今天的新干线普通车从东京前往大阪,需要1300 日元特急费用,再加上1180 日元车票费用,合计2480 日元。当时乘坐飞机从东京前往大阪,需要大约1 小时20 分钟,费用是6000 日元,还得加上前往机场的时间和费用。而运行在原有东海道线上的“回声号”,特急费用是800日元,加上车票并不比新干线便宜多少。对于那些前往东京或者大阪办事,希望在事情办完之后回家的人来说,当时的新干线是相当有性价比的选择。
对于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当时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今后将是飞机和汽车的时代。但是新干线一经开通,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列车班次不断增加。到大阪举办世博会时,新干线列车还将原有的一列12 节编组扩展到一列16 节。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使得日本全国其他不少地方都开始建设新干线,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其他地区的新干线投资回报率都不如东海道新干线,而且还可能造成原有的铁路陷入亏损。近些年来,开始出现改造原有线路,然后投入新干线车辆进行运营的“迷你新干线”。
为了改善交通环境,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在进行。从名古屋到神户的名神高速公路从1957 年开工建设。1962 年,通过本州岛沿太平洋一侧以及通过中部山区联结东京与名古屋的东名高速公路和中央自动车道也宣告开工。1963 年,名神高速公路尼崎至栗东段正式通车,成为日本最早的高速公路。1964 年9 月名神高速公路全线通车,5 年后东名高速公路也竣工投入使用。
此后,每年建设的高速公路里程都在200—250 千米,政府最初计划的7600 千米高速公路全部完工,并进一步延长。在东名高速公路通车时,报纸曾预测公路运输量的增加将会带来物流的革命。现在方便的快递服务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是快递,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大量频繁的公路运输,在诸多方面都给社会经济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964年东京奥运会
在前面我们提到,虽然东京在1936 年取得了1940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不得不在1938 年6 月放弃举办奥运会。1952 年日本恢复主权后,东京再次开始寻求举办奥运会,并终于在1959 年成功取得了1964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当时预测奥运会将带来13 万名外国游客,东京立刻开始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位于明治神宫外苑的国立竞技场在改建后作为主场馆使用,而曾经被美军占用建设宿舍的代代木,被用来建设奥运村。被定为1940 年奥运会主场馆场地的驹泽公园,此时也建设了田径场馆。羽田机场被扩建,东京都内的道路也得到修整完善,新设或延长了环状7 号线、山手路、驹泽路等干线道路。另外,还建设了连接羽田机场和都内各场馆的首都高速公路,以及从羽田机场直达市中心的单轨电车。
大仓酒店、新大谷酒店等为外国观光客准备的高级酒店也在此时竣工。当时的营团地下铁,即现在东京Metro 地铁的日比谷线和前一节说到的新干线,在建设时也都有为奥运会服务的考虑。直接与奥运会相关的工程耗资约300 亿日元,如果将新干线之类的相关工程也计算在内,那么奥运会的投资总额高达1 万亿日元。1963 年,在东京都内到处都能看到与奥运会相关的建设工地,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因此被称为“奥林匹克景气”。
1964 年10 月10 日,奥运圣火首次在亚洲点燃,来自94 个国家的50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东京奥运会。NHK转播的体操和女子排球等比赛的收视率超过了80%,毫无疑问,当时非常多的日本人都如痴如醉地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0 月24 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日本体育代表团取得男子举重、柔道、女子排球等16 枚金牌,排在美国、苏联之后,位居世界第三。11 月,在同样的场馆,又举办了第二届残奥会。
1964年10月10 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1972 年,在札幌举办的冬奥会也是首次在亚洲举行。日本运动员笠谷幸生取得男子跳台滑雪项目金牌,这是亚洲运动员首次取得冬奥会金牌。以举办冬奥会为契机,札幌也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开通了地铁。
但是,东京奥运会最初预测的13 万名外国游客,最终只来了3 万人。不论是酒店业还是零售业,大赚一笔的希望都落了空。此时的电视机普及率已经达到80%,家电产业也遭遇低谷。在东京奥运会结束之后,1965 年的经济增长率跌到了5.7%,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倒数第二的增长率。但是,东京奥运会还是给东京带来了众多的新建筑、许多宽阔的干线公路、穿行在楼宇之间的首都高速公路和单轨电车,它们一起构成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京的景观。从这一意义上说,东京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顺利发展的象征。
大阪世界博览会
1963 年,日本批准《国际展览会公约》,正式加入国际展览局,并开始寻求在日本主办世界博览会。因为东京在翌年就将举办奥运会,所以在政府和经济界的协调下,决定在大阪举办世博会。1965 年,设立了由政府、经济界和地方自治体共同组成的日本世界博览会协会,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目标,开始准备世博会。1970 年3 月,大阪世博会在大阪北部的千里丘陵开幕,持续183天的博览会在9 月闭幕,其间,共有77 个国家参加了这次以“人类的进步和协调”为主题的世博会。除了东道国的日本馆,还设有58 个外国馆、33 个企业馆以及游乐场。
门票分为三种,分别为800 日元的成人票、600 日元的青年票(15—22 岁)以及400 日元的儿童票。大阪世博会原本预计日观众量最多达到60 万人次,世博会期间将接待观众5000 万人次。但是因为暑假等原因,前往参观的观众数量远超预期,最终达到了6422 万人次,其中还有170 万人次的外国观众,大阪世博会可以说取得了圆满成功。当然,在6422 万人次的观众中,不少人都是多次买票前往的,如果不按人次计算,也有大约2600 万名观众。这表示在当时的日本人中,每4 个人里就有1 个人前往大阪观看世博会。国铁为世博会增开了多趟长途旅客列车,共运送旅客2200万人次,其中新干线的旅客运送量就达1000 万人次。世博会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可谓前所未有。
大阪世界博览会会场。
世博会“协调”的主题,隐含着当时对公害问题的反思,在北欧国家的展馆中,也直接触及了公害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会在接下来详细说明。当时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另一个主题“进步”上,在美国和苏联展示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展馆里,游人如织,几乎每天都有大量观众排队等待入场。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大部分人因为排队等待的时间太久,进场以后也没能好好观看展览内容。相对于展览,人们所享受的,不如说是热闹的氛围。大阪世博会不论从观众数量还是展示内容来说,都称得上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即将结束时,最闪耀的全国性活动。
……
日本经济能够维持20 年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方面,政府通过公共投资,构筑起完善的基础设施,并通过减税和降息等手段,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在战前和战争期间积累的技术,以及积极从国外引进先进工业技术,进行广泛的技术革新与设备投资,结果不仅使得纤维制品、船舶以及汽车的出口量大增,也成功让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耐用生活家电,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走进日本的普通家庭。大量的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使得企业的收益上升,企业员工的收入也得以提高,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但是,当大部分人都拥有这些十分耐用的产品之后,这种循环便中断了,日本的经济奇迹最终在1971 年落下了帷幕。
原作者|[日] 古川隆久
摘编、编辑|李永博
导语校对|李世辉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