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

邹记福
2021-07-27 17:38 来自山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曾称赞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氏宗亲杨振宁所获得的荣誉可能是中国人在科学领域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了:他在四个领域获得了10多个具有开创性的诺奖级科学成就;他和李政道一起研究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未获得诺奖的杨-米尔斯理论更是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叶以后物理学的发展。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杨振宁开始同李政道合作之路。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同年,杨振宁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杨振宁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不久,即毅然率先访华,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

聂华桐教授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并认为“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杨振宁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镇定而坚决地答道:“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杨振宁后来说:“到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1971年,中美关系稍有松动,他马上就决定回中国来看一看。回到美国以后,他对中国的情形作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杨振宁还花了不少时间,尽力为在美国的华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国有一些华裔认为美国的华人不够团结,于是组织了一个全美华人协会。杨振宁做了这个协会的主席,对他个人做学问来说这是一个牺牲。这个协会建立以后在宣传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促进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华人协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极力主张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历史会永远铭记杨振宁宗亲为祖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先辈们构建起了伟大的“科技时代”,造就了辉煌的现代文明。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