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先x高林:如何理解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余中先x高林:如何理解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19世纪末的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是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大名鼎鼎的作家普鲁斯特就曾混迹于这些贵妇人之间。在《天鹅之舞》中,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线索,还原法国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重现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思潮。我们该如何理解普鲁斯特与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的?

7月25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工作室和建投书局举办的《天鹅之舞》新书沙龙中,作家、书评人高林,原《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科院教授、翻译家余中先与大家聊了聊《天鹅之舞》与普鲁斯特,以及十九世纪末的巴黎。

《天鹅之舞》,[美]卡罗琳·韦伯(Caroline Weber)著,马睿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嘉宾 | 余中先、高林

整理 | 徐悦东

1

《天鹅之舞》:

理解《追忆似水年华》少不了的一本书

高林:客观说,如果你是出于对普鲁斯特的一腔热忱来看《天鹅之舞》的话,可能会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本书只有序言、第一章、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章跟普鲁斯特有关。你拿起这本书看完第一章就会发现,上半本再也没有普鲁斯特了。当你看到下半本的最后两章时,普鲁斯特才回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为什么《天鹅之舞》只在三章里有普鲁斯特,依然是理解《追忆似水年华》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因为普鲁斯特是一个不愿意让别人认识他的人。如果你想通过《追忆似水年华》去认识他,你会遇到两个困难。首先,《追忆似水年华》太长了,7卷4000多页。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怎么才能看完?另外,为什么会有《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普鲁斯特第一次跟出版商谈要写这么一本书的时候,他说他要写一本300多页的书,其中包括一篇关于圣伯夫的严肃论文。他最初写这书的目的是反驳圣伯夫。

普鲁斯特认为,你绝对不能把普鲁斯特自己和《追忆似水年华》里的“我”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因为在《追忆似水年华》里表现的“我”是一个更好的、更理想化的普鲁斯特。那么,如果《追忆似水年华》本身太长,同时普鲁斯特又在书里隐藏了自己,那怎么才能认识普鲁斯特呢?

这当然是看《普鲁斯特传》了。但是,《普鲁斯特传》是在普鲁斯特已经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所以,在每一本《普鲁斯特传》里,普鲁斯特的所有经历、所看到的事情,都是以他这个伟大作家和他伟大的《追忆似水年华》为核心的。这也就是说,你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不真实的普鲁斯特。

《天鹅之舞》的优势何在?普鲁斯特在1871年出生。1913年,他第一次开始写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在他把书稿交给安德烈·纪德的时候,纪德连看都没看就直接把它退了。你们想想看,在他的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普鲁斯特不被人视为伟大作家,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写《追忆似水年华》?《天鹅之舞》里展现了普鲁斯特的绝大部分人生。作为社交家的、全巴黎最会吹捧人的普鲁斯特,就在这本书里面。他吹捧谁?他喜欢谁?他竭力想要结交谁?这本书里都有所呈现。

2

从《天鹅之舞》到普鲁斯特,

让我们看到贵族社会的绝唱

余中先:高老师讲的挺好。这两天我也好好读了一下《天鹅之舞》,我发现高老师刚才太强调哪几章里头有普鲁斯特,哪几章里头没普鲁斯特。仔细读起来,我发现书里还是多多少少会谈到普鲁斯特的。比如,热纳维耶芙也叫比尔·斯特劳斯,她的孩子跟她的侄子跟普鲁斯特都是同学。这也就是说,普鲁斯特跟这三位夫人可能有20多岁的差距。当普鲁斯特在1890年以后登上巴黎沙龙的舞台时,这几个夫人正如日中天。

活动现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天鹅之舞》里的普鲁斯特,让我们看到了贵族社会的绝唱。大家知道,19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相对稳定。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拿破仑三世被抓了起来。在巴黎公社爆发并被镇压后,法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第三共和国。这时,社会趋向于稳定,很多新问题随即产生,比如,复兴、走向现代化。大家知道的一些伟大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世博会等都是那时候建造的。那时当然也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工人阶级跟资本家的矛盾开始凸显,法国慢慢出现了工会、进行政教分离等。

为什么说法国社会在这段时间里相对稳定?因为法国大革命发展到1793年,出现了恐怖统治。后来,拿破仑上台,并经历过督政府、执政府和称帝的阶段。之后,拿破仑战争失败,失败后拿破仑再次复辟,最后被流放。从复辟王朝到1830年7月革命期间,法国社会还折腾过一段时间。1848年革命后,法国人推翻复辟王朝,建立共和。之后,拿破仑三世上台,法国又成了帝国。这个帝国持续了20年,结束于1870年左右。1870年后的这个时代在法国叫“美丽时代”,也翻译成“美好时代”。

Belle是很漂亮的意思,Époque是指那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叫“La Belle Époque”。这个“美好时代”差不多持续了30来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社会才迎来深刻变化。

普鲁斯特在1871年出生,在1922年去世。他活了五十几岁。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就写了十多年。大战爆发之前,他把稿子投给了比较有名的出版商,以及安德烈·纪德,纪德却对此不以为意。这部作品的出版也经历了一次大战的过程。

《追忆似水年华》是虚构的。尽管该作品的主人公名字叫马塞尔,跟普鲁斯特的名字是一样的,但我们绝不可以把它视为普鲁斯特的自传。它写的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恰好是贵族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普鲁斯特并没有写社会的更多方面,比如,他的作品里没有写工人阶级、工会,只写跟贵族、资产阶级有关系的内容。所以,它的社会面是偏的,但是在偏的社会面里折射出来的是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文化方面、历史方面等,这些方面都是很庞大的。

因此,由于《追忆似水年华》所涉及的社会面很多、写作方法很独特,也由于它的篇幅、写作技巧等形式的创新,这本书赢得了后人的极大尊重。而且,《追忆似水年华》受到赞誉跟当时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内在关系。

正因为如此,普鲁斯特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也把他的名声给托了起来。所以,我个人觉得,普鲁斯特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凭借着这个高峰,他本人——马塞尔·普鲁斯特——也成为高峰之一。

3

普鲁斯特为何热爱贵族?

高林:余老师说的特别好。普鲁斯特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也把他的时代写进了他的作品,即使他挑出来的是那个时代里最微小的,甚至于是边缘的一群人。这些贵族是怎么变成边缘人的?他们曾是社会上高高在上的一群人,但在美好年代里,这些法国贵族已经成了社会边缘人。在1870年波拿巴王朝倒台。随着拿破仑三世的流亡,第二帝国终结了。但是,法国一直到1875年才建立了第三共和国,中间这五年大家在争论,我们究竟是要建立一个君主国还是共和国。议会的多数议员其实主张建立君主国。

最后,法国建立了共和国,这是因为议会里的君主派分成三派,除了波拿巴派之外,还有奥尔良派。奥尔良派支持巴黎伯爵,他们拥戴路易·菲利普二世。正统派支持尚博尔伯爵,也就是亨利五世。因为保王党分成三派,所以法国勉勉强强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在共和国里,贵族的影响力随着历次普选变得越来越衰落。

在《天鹅之舞》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俱乐部里的人原本是国民议会的议员,甚至是政府部长。但是,随着保王党势力的衰退,他们渐渐地退出了政治舞台。贵族失去了他们的权力。而且,对正统派来说,他们从1830年开始就失去了权力。奥尔良派从1848年就失去了权力。到“美好年代”时,他们已经失去好几十年的政治权力了。一旦失去政治权力,财富离开贵族的速度就会变得异常快。尤其在奢侈品变得越来越多,享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贵族穷得更快。

活动现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美好年代”是一个新事物崛起的时代。奥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了改造,第一次推动了上下水(“给排水”的俗称)的普及。奥斯曼男爵要求,所有新建公寓楼必须配备上下水,还必须配备供暖设施。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东西,比如暖气、打开水可以直接洗澡等,都是在奥斯曼男爵的巴黎改造后才开始出现的。这些改造为进一步的改造留下了空间。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巴黎看到这些建筑?因为它们做了进一步改造,比如通煤气、通电、装电话等。以前留下的管道都可以用,光纤都可以在这些楼里进行安装。奥斯曼男爵已经给它们留出了接口。

这意味着什么?上下水的存在意味着英国人发明的抽水马桶终于可以在巴黎安装了,但这是很贵的。在失去了权力后,贵族没有办法维持收入,却要追上最新的生活享受,这让他们破产得更快。所以,在《天鹅之舞》这本书里,你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贵庶通婚的结果。贵族已经一无所有了,唯一有的就是头衔,因此就娶一个有钱的女继承人。

《天鹅之舞》这本书一开场是萨冈王妃的舞会。萨冈王妃是谁?她很不出名,但她的姓是塔勒兰德-佩里戈尔。塔勒兰德-佩里戈尔是拿破仑的外交大臣。这也就是说,拿破仑的外交大臣,本尼凡托亲王的侄子的后代,娶了一个军火商的女儿来维持他的家门。而且,这个靠巨大的嫁妆嫁进萨冈亲王家的王妃,特别看不起她夫家的亲戚,因为对方为了钱娶了一个美国铁路大亨的女儿。她说,怎么能做这种事,为了钱居然娶一个铁路大亨的女儿!好在她在1905年死了,否则她会看到铁路大亨的女儿离婚后嫁给了她的儿子。这也就是说,那位铁路大亨的女儿安娜·古尔德成为了下一代萨冈王妃。如果她活到1908年,看见自己儿子为了钱居然娶了这么一个人,她非再死一次不可。这就是贵族的衰落。

活动现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贵庶通婚是一个贵族能犯的最大罪恶之一。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合法婚姻的产物,也会被看作是私生子,是没有权利继承财产和爵位的。

这样的事情在第三共和国不断发生,这意味着贵族本身已经背叛了他们的阶层。同时,他们又想在没有权力也没有财产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一种自己的崇高性,怎么办呢?这要提到《天鹅之舞》里的一个人——罗贝尔··孟德斯鸠伯爵。他在19世纪末的巴黎影响非常大。他第一次给这些衰落的贵族找到了一条新道路——没钱、没地位、没权力,但贵族依然能靠艺术品位变得高高在上。在孟德斯鸠伯爵看来,崇高的出身和优越的艺术品位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孟德斯鸠伯爵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余中先老师翻译过于斯曼的《逆流》。在《逆流》里面,他塑造了一个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公爵,不断地写诗和抄诗,这个人的原型就是孟德斯鸠伯爵。

当贵族把自己的崇高地位从财产和权利转移到了艺术品位上的时候,他们就会吸引普鲁斯特这样的人。普鲁斯特为什么如此热爱贵族?为什么他会在立场上变得越来越坚定?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恶毒的话——普鲁斯特父亲是一个共和派,他母亲是一个奥尔良派,但他母亲出于对他父亲的顺从,就成了一个共和奥尔良派。那么,在普鲁斯特这一代,“共和”被砍掉了,普鲁斯特变成了一个公开的奥尔良派。因为普鲁斯特是一个崇拜艺术的人,艺术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当他碰到像孟德斯鸠伯爵这样把所有的优越感、高傲都建立在艺术上的人时,两个人就一拍即合了。

于是,普鲁斯特成了全巴黎最会吹捧人的人,孟德斯鸠伯爵则是全巴黎最需要吹捧的人。这两个人碰到一起,建立起了贯穿一生的友谊。这就是普鲁斯特在他有生之年里的第一角色。

普鲁斯特

主持人:我们可以从《天鹅之舞》这本书侧面了解到,普鲁斯特是这样一个无比热爱贵族,又有一点势利,同时又非常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在此基础上如何理解他的作品?

高林:我刚才说了,普鲁斯特不是出于意识形态或者政治见解去支持贵族,更多是出于审美上支持贵族。贵族怎么看待普鲁斯特呢?如果你们看《天鹅之舞》,你们会发现,普鲁斯特在贵族中间所享受到的待遇实在不怎么样。

萨维尼夫人和非常著名的那位伯爵夫人对普鲁斯特的评价都非常低,唯一对他比较友好的是斯特劳斯夫人。因为,斯特劳斯夫人的儿子是他的同学,侄子也是他的同学。但是,斯特劳斯夫人对他的评价也不太好,她说普鲁斯特整天鬼鬼祟祟,躲在阴影里不知道在干些什么。这代表当时巴黎上流社会对普鲁斯特的态度。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一点,普鲁斯特是一个犹太人,还是一个平民,即使这不是上流社会厌恶他的原因。有一个人的成功在前,这也是这本书里不断提到的夏尔哈斯,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夏尔·斯万的原型。

如果你们看《天鹅之舞》,你们会发现,普鲁斯特把他信谣传谣、不断八卦的那一面表现得特别明显。普鲁斯特不喜欢夏尔·斯万,他更不喜欢夏尔哈斯。因为夏尔哈斯就是理想当中的普鲁斯特。夏尔哈斯进了骑士俱乐部,是这些重要贵族的好朋友。但普鲁斯特没能成为第二个夏尔哈斯。

夏尔哈斯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在财产上面,他可能还不如普鲁斯特的父亲。但他把自己隐藏得非常好。贵族对他最大的需求是让他去鉴定古董。夏尔哈斯永远不会给贵族们一个评论。相反,他会说,你看这笔法跟你家16世纪的那幅画不太一样,你再看这个签名,跟你家收藏的那幅画也不太一样。这时公爵大人就会非常斩钉截铁地说这幅画是假的。反过来,如果他想说这幅画是真的,他就说,你看这个风格,里面所表达出来的理想跟你家所挂的这幅画是何其的相似。公爵会说,好,我买了。这是夏尔哈斯的狡猾之处。

夏尔哈斯的艺术品位和鉴赏力为他的社交服务,这也是他见容于贵族,甚至融入到法国上流社会的工具。普鲁斯特的艺术和鉴赏力是他的信仰,所以普鲁斯特永远不会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这些暗示当中,他永远会直白地表达出来。如果孟德斯鸠伯爵让他愉快,他就是巴黎最会吹捧人的人。如果他不同意孟德斯鸠说的话,他就会跟孟德斯鸠绝交,因为他知道孟德斯鸠还会去找他。但这也是他没有办法真正融入贵族社会的原因。因为贵族社会不需要一个有个性的、有钱的、还有艺术鉴赏力的人。如果整个贵族阶级所有的优越感都建立在艺术品位上,这时跳出一个比自己更有艺术鉴赏力的平民,这该怎么办?这时贵族要不就装作看不到他,要不就要消灭他。这就是普鲁斯特和夏尔哈斯之间的命运差别。

4

普鲁斯特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主持人:普鲁斯特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好像一直有哮喘病,但他又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沙龙,结交各种贵族,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深刻的观察者和伟大的作家。他这种矛盾的双重形象和生活习惯对他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余中先:对,普鲁斯特从小身体不好,但是他长大以后有一段时间身体还是可以的。他好像长不大,因为父母会管他。等他父母亲去世以后,他觉得没有人关照他不行,因为他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但这不妨碍他写作。

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他早期还写过很多其他作品,包括一些专栏、报刊作品。《天鹅之舞》里好像有他的专栏作品。他还写过论英国某个美学家的作品,比如,批评圣伯夫等。此外,他还写过《欢乐与时日》和一些小作品。他最后那部大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写出来的时候,最开始交了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和最后一卷的《寻找回来的时光》里的结局部分。这也就是说,这本书他写得胸有成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讲主人公马塞尔从小到大所碰到的各种人,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同时也穿插了很多场景。书里的场景主要是家庭生活场景以及贵族社会。

在写作上,《追忆似水年华》有几个特点:第一,在时间上把握很微妙。普鲁斯特并不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通过人的感官进行跳跃,比如,他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来进行激发和跳跃。普鲁斯特将历史上某个场景的事情,或两个本来不太相干的东西,用一种同样的气味、同样的触觉,把它们连结到了一起。另外,很多人说这是意识流的写法,当然是可以这么总结,因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会在普鲁斯特写作的前后慢慢地呈现。差不多同时,詹姆斯·乔伊斯也采用这个方法来写《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

有人还把普鲁斯特跟另外一个德语作家卡夫卡并列起来。卡夫卡通过种种渠道去挖掘过去。他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也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活动现场,从左至右,主持人、余中先、高林。(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另外,普鲁斯特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在很多地方,普鲁斯特喜欢用长句子。这可以说是贵族派的做法。他喜欢用关系代词比如qui,que,où,dont,quoi,lequel,laquelle等,这相当于英语的 who,which等,去连接成长句子。他会把各种各样的场景打散,有的先写,有的后写,有的写完后留一个尾巴,等有相似的出发点时再把它写出来。所以,大家会觉得非常难读。

我看到有朋友提的问题是,该怎么读普鲁斯特?我自己的体会是,你可以在任何一页上打开,在任何一页上读下去,你并不一定要把它都读完。但是,我作为法语文学工作者,我肯定要老老实实把它都读完。我读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译本。至于法语原文,我曾在《世界文学》接到过一个任务,给另外一个译本从头到尾用法文做校对。于是,我从头到尾把它都读下来了。

高林:我觉得余老师说得特别好。普鲁斯特是文学发展到19世纪末的产物。在过去。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大家认为是文学有功能的——传播正确的思想、传播信仰。比如,在中世纪,大家要写神迹剧、写颂歌、写骑士记功歌。文学要表达一种正确的思想、荣誉和光荣。但是,随着文学发展,所有的题材都被人写完了。大家就开始反过来思考,文学进步的地方在哪里?波德莱尔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别看作者写什么,看作者怎么写。他第一次把文学从表达的艺术变成了一门技术。这也就是说,我并不关心你写的内容,我关心的是你怎么表达的。一旦当文学变成了一门技术,它就变得越来越妖孽了。

当文学作为一门普通艺术时,它蕞重要的是讲故事和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当它变成一门技术时,各种各样的试验就出来了。作者要表达一些东西,能直接唤起你在文字之外的感受。

比如,缪赛提出诗应该有音乐性、绘画性。他的这种观点在戈蒂耶那里得到发展。戈蒂耶认为,诗首先要表达色彩,要表达音乐的美感。当你听音乐的时候,可没有人在音乐里跟你讲,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感受?为什么你听《第五交响乐》,你会觉得这是一场革命呢?这是因为音乐唤起了你的内心感受。同样,作家希望用他的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我给你讲一个东西,你可以从里面感受到我没有讲的东西。在这里,我想到一首孟德斯鸠的诗,他充分地实践了缪赛和戈蒂耶的理想,他的诗里面到处都是色彩,到处都是光影。他在用文字来作画。

反过来,文字的另一种发展可能性是从我表达想要你们知道的东西,变成表达我自己的思维本身。

我特别喜欢引用维也纳秃子艾腾贝格的例子。你去中央咖啡馆就会看到他的木像,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有一篇非常短的文章,说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东西可以让一个男人的生活崩溃,第一是财产上的剧烈变动,第二是爱情,然后还有健康。这已经就三样东西了,后面他列举的东西还多着呢。这句话里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通过这种自相矛盾,他表达了他的思想。这是技术上面的试探。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也在技术上面做出探索。我有没有可能用吃一块玛格丽特小饼的方法来突然回忆起那段时光,我能不能用表达玛格丽特小饼的口感来唤起你们的类似想象?

普鲁斯特具体的写作手法,余老师说的都很对。我唯一能补充一些八卦性的东西。普鲁斯特是公认的最能被排版软件拯救的作家。排版软件最能拯救的两个作家是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因为这两个人都有特别强烈的修改欲望。他们永远不在自己手稿上面进行修改,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手稿寄给出版商,等出版商把校样发回来的时候,才在校样上修改。等他们改完后,出版商又得重新排版。

当然巴尔扎克没有普鲁斯那么有钱。《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是普鲁斯特自费出版的,所以他当然可以像老爷一样,等别人把校样寄来后在上面玩命修改,再让排字工去重新排。巴尔扎克是一个穷人,还欠了很多钱,所以他是在印刷厂里修改的——排字工先排出来印一版来看,然后在上面不断修改。

普鲁斯特永远在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表达之间,需要找到客观性进行校正。这就是校样所起到的作用。当他在纸上写作的时候,他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当他看到一个印出来的校样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本书。然后,他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最后《追忆似水年华》就诞生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