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数字化革命向我国产业领域加速渗透,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促进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新经济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出品 | 中产网(ID:chinaindustria1)
作者 | 中产智库研究员 柳俊
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围绕业务流程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生产方法等前沿技术与生产业务相结合,打通不同层级与行业间的数据壁垒,改变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决策模式、供应链协同模式,通过扁平的产业形态、高效的业务流程、完善的客户体验、广阔的价值创造、新兴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与转型升级。
基于现有文献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问题梳理,杨卓凡(2020)指出产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包括社会动因主导的倒逼模式和创新动因主导的增值服务模式,应积极推动数字基建,优化“供应链”,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深化产业端数字化。吕铁(2019)分别从企业、行业、园区三个层面提出我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李永红等(2019)指出采取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驱动模式,以及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祝合良等(2021)则根据推-拉理论,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体系。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和经济模式变革为内在驱动力,以治理模式创新和基础保障支撑为外在拉力,最终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由于目前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体系,本文拟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整理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推-拉理论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体系
2019年全球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4.3%,占全球GDP比重为35.0%。同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达28.8万亿元左右,占GDP的29.9%,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服务业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但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数字化相对滞后,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如图2所示,2019年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为37.8%,同比提升1.9%,工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为19.5%、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比重仅为8.2%,工业领域同比提升1.2%,农业领域同比提升0.9%。
图2中国各行业数字经济比重(资料来源:根据2020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绘制)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伴随5G基础设施和网络的迅速推开,依托我国网民数的全球领先优势,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培训、网上娱乐等数字产业迅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数字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
一是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具备了在内循环为主的背景下,用相对较低的自主生产和物流成本支持国内消费市场的能力。2019年是中国5G元年,截止到2020年3月底,全国已经建成约20万个5G基站,5G网络覆盖面和建设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布局,数字要素的发展和要素禀赋结构的调整既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内生动力,也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
受新冠疫情带来的出行限制影响,数字消费新模式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据凯度咨询指出,在疫情期间,有84%的受访者至少尝试了一种新的在线服务。消费品类、消费人群、消费区域呈多元化趋势,在线家庭消费和在线内容消费兴起,数字化全民参与格局构成了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
二是全球吸纳能力增强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畅通,有助于破除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发挥中国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偏好,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发挥全球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优势、各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增强全球化的适应性和灵敏度,增加对国内技术、生产线、关键设备、原料部件的需求,畅通以生产为起点的交换、分配、消费、再反馈至生产的循环,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市场。
2019年中国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优势,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倒逼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数字经济体量位居全球第二,规模为5.2万亿美元。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是行业内外数字化程度差异显著。零售、娱乐产业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疫情冲击中发挥了灵活转变经营模式的优势,有效降低了经济损失。而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制造业,普遍出现供应链受阻、员工短缺、资金周转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制造业产值整体下滑显著。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受限于数字化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约束,数字化转型仍主要集中于行业头部企业,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滞后,使之在疫情中遭受重创。据阿里巴巴在2020年2月初对20165家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者的在线调查显示,73%的企业认为自身受疫情影响很大。
二是产业核心技术缺乏阻碍产业循环。中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重要一环,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及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基础设施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相对薄弱,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架构能力整体上弱于国外,中国产业链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特别是国际疫情和全球新经济形势下,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受到冲击,中国部分创新密集型行业的境外上游供应链断供风险加剧,产业核心技术缺乏阻碍产业循环,对产业数字化转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产业创新链条瓶颈制约治理模式亟待创新。我国产业创新链条的创新要素流动、数据治理能力仍有待加强,区域间仍然存在数字人才自由流动壁垒、科研创业等资金流动渠道较窄、技术要素流动相对滞后、信息交流缺乏平台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
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加快产业价值链的数字化渗透,促进传统产业与数字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改造升级产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如新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准入,提高“两个门槛”,即高能耗项目准入门槛和数据中心能耗指标门槛,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低碳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实现电力脱碳。节能低碳科技攻关、绿色技术创新攻关,推广CO2碳技术(碳捕捉、碳封存)有助于提升工业生产能效,降低综合能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筑节能改造,发展智能交通,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二)增加教育投资,培育创新型产业数字化人才
创新教育方式,建设数字化课堂,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产业数字化人才。通过产学研的深入合作,提高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要以新经济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瞄准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提升产业数字化治理模式水平
政府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加大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形成全覆盖、网格化的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支持产业、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共治格字化信息局,制定统一的产业数据标准,为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基础保障,全面提升数字化产业治理能力。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迅速增长,2021年上海市电子商务促进中心主办跨境电商交易会,助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的格局下,加快跨境电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数字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跨境电商行业领先的互联网资源服务平台如环球资源、芒果网、字节跳动、小红书、B站等,吸引各类跨境电商从业者等超过3万名专业观众到现场参观洽谈,参加各种论坛讲座,积极促进上海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豆渊博.“十四五”时期新经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政策[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37(01):10-22.
[2] 唐德龙,徐作圣,丁堃.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要素研究[J/OL].管理现代化,2021,{4}(04):27-32[2021-07-22]
.https://doi.org/10.19634/j.cnki.11-1403/c.2021.04.006.
[3] 吴静,张凤,孙翊,朱永彬,刘昌新.抗疫情助推我国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3):306-311.
[4] 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42(03):14-27.
[5] 吕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8期。
[6] 李永红、黄瑞:《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模式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6期。
[7]杨卓凡:《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短板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7期
[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R],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报告,2020年。
[9]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