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讲师讲解:
话说远古的帝尧举用帝舜的时候,帝尧对舜说:“如有贤人,只管奏来,朕任用就是。”舜说:“臣见帝的胞弟,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个,都是逸群之才,可以辅佐教化,请帝任用。”帝尧说:“原来是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贤能呢?”舜说:“臣个个见过,天下之民,尽知他们贤能,有八元之称,可以任用。”
帝尧说:“那你派人把他们召来,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两个月,八元都到京都,帝尧把他们分配在司徒府里(管理教育的)。舜与他们开了一个会议,舜说:“司徒身负教化之责,但是教化两字太空泛了,究竟‘教’是什么?‘化’又是什么?教他好,怎样才算好?化他善,怎样才算善?这恐怕一定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我们大家都朝这方面想,把空泛的教化,说出实际的办法来。”
经过好多天的讨论,大家认为世界是人类集成的,人与人无时不接触、无地不接触。既然接触,就双方接触来说,必需有个准绳,以达到相安无争的地步;教化之道,应该从这里着手,才能切实可用。紧接着又把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五类: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妇,四是长幼,五是朋友。这五类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无遗了,这是共同讨论的结果。
接下来就是要在每一类的接触间,都找出一个最恰当、不变、公平的准则来,于是他们开始分头制定,再来让大家公议。(其实这也正是在制定这五类关系里的“忠”了!)
舜负责君臣一类,他说因为君臣一类,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为臣的往往容易谄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这种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类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君臣一类的准绳,应该是一个“义”字。
义者宜也,是“种种合乎当然”的意思。因为君之与臣,尊卑虽殊,但是推到其当然的道理,国家之所以要立一个君、之所以要用这个臣,无非都是“为百姓求福利”而设的。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所行的事,有福利于百姓的,才叫做“义”!无福利于百姓的,都叫做“不义”!臣子不义,君主应该给他惩罚;君主不义,臣子也应该加以谏阻。
假使同是一件事,君主的意见有时和臣子不同,而利害祸福一时又看不到,那该如何才好呢?这种情况或者君主方面牺牲他的意见以从臣子,或者臣子牺牲他的意见以从君主,都可以的;假使两边意见不同,而利害祸福显而易见,那么为君主的可以罢免这个臣子,为臣子的也可以舍弃这个君主。所谓“道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君臣间“义”的标准,就此确定。(这个“义”字便是君臣之间的忠)
另外,所谓“君臣”不限于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办事,而有出令之权的,都是君之类;凡是受人之禄,为人办事,而有奉行之责的,都是臣之类,都适用这个标准。
从以上这段“君臣”的定义可知,凡是在职务上是你的老板、上级主管者,都可以模拟为你的君,凡职务上是你的下属人员者,都可以模拟为你的臣。“君臣”两个字,指的是你在各阶层中对上及对下的关系。而君臣关系存在的价值,只是“为团体谋福”而已,而不是为了哪一个人。臣下若违反了这个团体的目标,君上可以处罚他,也可以叫他走路;而君上若违反这个目标,臣下不仅可以诤谏,也可以挥挥衣袖离去了。这是多么活泼的应对之道啊!而今的人误认为古人的忠是呆板封建的想法,这实在是未曾了解古人的豁达与活泼啊!
接着伯奋负责父子一类,他说:“我认为父子方面的标准是:父对于子应该慈,而子对于父应该孝。而孝慈两个字,总离不开一个‘亲’字;父子天性,假使要互相责善毁恩,就必定分离,也就不亲了。所以父子中间的标准,应该定一个‘亲’字,也就是‘父子有亲’。父子间无论如何,都以不失其亲为原则。母子与父子一样,也适用这个标准。”(这“亲”字便是父子之间的忠)
仲堪负责夫妇一类,他说:“夫妇的关系,我认为夫应该和,妻应该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庭。世上夫妇相离的原因有多种,而大的不外两端,一端是亲热过度,一开始就纵容狎亵,无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动的力量一生,两个就不对了;有一端,男子见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爱,女子见了另外的男子,也都是可爱,从而夫妇间就产生了醋思,而生出种种误会。所以夫妇相敬如宾的敬字,还不能解决问题,它的标准应该是个‘别’字。也就是说夫妇中间,时时事事,都要区分开,不要混淆,各自的地位摆正,不能胡来。其它各种男女关系也都适用这个标准。”(这“别”字便是夫妇男女之间的忠)
叔献负责兄弟一类,他说:“说到兄弟关系,兄应该友,弟应该恭,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怎样叫做恭?又怎样叫做友?不能不定一个标准。大凡兄弟这一伦,与父子夫妇不同。父子的尊卑隔得远,而兄弟是平等的,只是年龄有大小而已。夫妇的利害基本上是共同的,而兄弟的利害,常相冲突。况且父子夫妇,都是一个对一个,简单而容易应付;兄弟就多达十多个,少也是两三个,对象既多,不容易应付。所以兄弟中间标准,应该定一个‘序’字,也就是‘长幼有序’。
因为兄弟的名称是由年龄而来,那么种种关系发生的时候,都按次序做去,自然不会冲突了。每事兄让其弟,弟让其兄,友爱之情,就由此而生。推而广之,要想泯灭社会上一切的争执,也无非确定长幼的顺序,乡党莫如齿(乡里之间的聚会以年长者为尊),社会自然不乱,所以各种长幼,相遇也适用这个标准。”(这“序”字便是兄弟长幼之间的忠)
季仲负责朋友一类,他说:“朋友这一伦,有广狭两意:就狭义说起来,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就广义说起来,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不能做朋友的人。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妇,如宾如友;兄弟互相友爱,都是个友。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定呢?应该定一个‘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
因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际,而交际当中,最重要的是言词,一切情谊都由此而产生;假如交际当中言而无信,或任意虚构,或行不践言,那么情谊就不能产生,而朋友之道也无从确立,所以信字最为重要。其它人类往来交际,也适用这个标准。”(这“信”字便是朋友间的忠)
大家议定以后,第二天入朝,就奏给帝尧,帝尧看了大喜,就把这个议案定名为“五典”(即五伦),以表示尊崇之意,并叫舜等负责去执行。
以上就是五伦的由来,仔细看看这些古圣先贤制定五伦的用心,如果你彻底去实施的话,对安定社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过现在的人一提到五伦,就说是老八股,没有一条可以用。可是,你仔细去读它的内容,你会发现他们分析得非常精当!只不过现在老师并没有把这个精当的意义教给学生,所以学生学起来就很笼统含糊,因为不了解就会变成是一个老八股,其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真学问!
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很厉害?善于把复杂的东西归类到最后一个字,很简单,这个字做对就对了。不过,这五个字还是由一个字延伸出来的,哪一个字啊?就是“忠”。
所以“忠”重不重要啊?重要的。为什么说动天地、动神明?为什么动人心啊?几乎所有德性的根本归结处就在这个字上面,所以“忠孝节义”它排行第一,因为“孝节义”都是由“忠”衍生的。
——根据张庆祥讲《忠经》第3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