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学每节课大概30到45分钟,应该说,这个时长比较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的规律。
6到12岁的孩子,随着年龄渐长,一般情况下的注意力可达到20分钟到30分钟;12岁以上的青少年,注意力可维持更长时间。
也就是说,一般来说,青少年、儿童在课堂上分神1到2次,很快就恢复注意力,对掌握知识点没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话,这属于正常范围内,可以不干预。
当然,如果家长和学生想追求在课堂上完全不走神,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学霸”、甚至“学神”状态的话,则需要特殊的心理干预,建立高效学习甚至“学习上瘾”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如果孩子每隔5到10分钟就走神,甚至经常一节课下来没听进去多少知识,那就值得引起注意了。
引起这种频繁走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家长可以逐一分析:
1、孩子是否可能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的“多动症”),或其它精神心理症状?
多动症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主流精神科认为,其发病机制不排除有心理社会因素,但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因素更加显著。
尤其对于中度到重度的多动症患者,除了实施行为干预、家庭治疗之外,还应进行药物治疗,如服用“利他林”、“专注达”等。这些中枢兴奋剂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进而提高对皮层下中枢脊髓活动的控制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
孩子是否可能是多动症,家长可以有一个粗略的初步判断。多动症的特征之一是与年龄不相称的、不分场合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活动。
如果孩子只是在学习情境、行为时无法保持基本的注意力,但从事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时非常专注,比如玩游戏、玩玩具、跟朋友交流等,那基本可以排除这不是多动症,而是学习障碍。
有的孩子则可能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已经出现了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但未十分严重,家长和老师都未能觉察。
有的孩子则可能已经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正在服用药物。而部分精神科药物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暂时下降、嗜睡的副作用,导致孩子难以专心听课。
以上原因涉及到精神心理症状,严格上不属于本文要谈的学习障碍的范畴。可如果家长有疑虑,最好带孩子到权威医院接受精神科检查,如果确诊便及早治疗;如果排除了这方面的可能性,自然是好事。
2、孩子的知识结构薄弱,难以跟上课堂节奏
也就是说,孩子难以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反应较慢,或者根本就听不懂。这也很容易走神,甚至直接放弃认真听课。
3、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这可能是整体上的、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缺乏动力,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目标,认为学习很苦、无聊、没用。
也有可能是孩子对某些科目不感兴趣、有抗拒心理或畏惧心理,上课也容易分神。但对于感兴趣的、相对有把握的科目,孩子基本上能做到专心听讲。
那为什么偏偏对某些学科有这样的不良感受?背后也有原因,往往是孩子在学习这些学科时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对这些学科形成了病理性条件反射。一遇到这个学科就烦躁、焦虑、胆怯。而相关创伤可能来自于家长、老师、同学或其它因素。
4、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影响了学习状态
这里指的是孩子有一些焦虑、抑郁情绪,但比较轻微,没有达到精神心理症状的地步,而且这些负性情绪有明显的来由。
比如我们临床中干预过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她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之前就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她高中时就读重点班,该班设“淘汰”制度,如果两次大型考试名次靠后,那就很可能要转到普通班。
一次数学课前,班主任找她谈话,指出她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期末考试再这样的话就可能要被“淘汰”了,希望她及时努力。
结果她接下来的那节数学课完全走神了,一直在胡思乱想,“怎么办?我不能呆在这个班了”“周末回家怎么跟爸妈交代?他们肯定会很失望”。
那节课的知识点她完全没听进去,做作业自然不会做。她也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怕被瞧不起,下了晚自习后躲在被窝里赶作业,用手机上网查答案,结果更加焦虑、自我否定。
有的孩子则可能出于家庭因素,因家人频繁争吵而担心、忧虑;又或者父母对学业要求非常高,导致孩子不断自我施压,非常担心学不好、成绩下滑,上课非常焦虑,一发现自己走神了、听不懂了,马上灾难化思维,越焦虑越难集中注意力。
当然,导致上课走神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老师的教学风格,方言,班级的学习氛围,周围同学对孩子有没有干扰,还有身体素质等。但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其它因素相对客观,难以完全实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