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583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6073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1年8月22日首发。
收录于专辑“抗战五十年”,本系列部分其他文章链接如下,欢迎延伸阅读:
576. 51年的轮回(下),抗战胜利赔偿舰(3)——甲型海防舰
570. 51年的轮回(下),抗战胜利赔偿舰(2)——驱逐舰
568. 51年的轮回(下),抗战胜利赔偿舰(1)——汇总
188. 51年的轮回,甲午战争被俘舰和抗战胜利赔偿舰之比(上)
346. 决战上海之四:一寸山河一寸血
343. 决战上海之三:十八省健儿齐杀寇
342. 决战上海之二:鬼子来了两个师团
340. 决战上海之一:从“十日围攻”到“四行仓库”
283. 隐形的空军——全面抗战时来自北方的援助之SB轰炸机
255.苏州上空的鹰,援华抗战义士罗伯特·肖特的故事
181. 请君入瓮!中日战争向中国战略设想的转变——上海堡垒
146. 他们在战斗——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飞机装备-侦察机篇(1937年)
145. 他们在战斗——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飞机装备-轰炸机篇(1937年)
144. 他们在战斗——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飞机装备-战斗机篇(1937年)
117. 比一比看一看:鬼子的甲种师团实力到底有多强?
接下来要说的是丙型和乙型海防舰。
900吨级的甲型和乙型海防舰虽然在反潜和续航自持能力上具有优势,但由于量产难度较大,数量一直不足,因此舰政本部提出将海防舰吨位减小,基本武备不变,进一步缩短建造时间,以满足海上护卫战的迫切需要。三菱重工和日本钢管公司的造船厂在战争后期开始建造排水量只有745吨的新型海防舰:“第一号型海防舰”,大部分资料将其称为“丙型海防舰”。
图1. 丙型海防舰(第一号型)模型彩绘,特点是柴油动力,编号均为奇数
丙型海防舰虽然吨位减小,但防空反潜能力丝毫不弱于之前的甲型海防舰,不过由于空间减小,舰上居住性很差。从丙型海防舰开始,日本海军不再对海防舰进行命名,只给一个数字编号,丙型以奇数数字命名,后期的丁型海防舰以偶数数字命名。
图2. 模型彩绘:鹈来级海防舰(后)与第13号型驱潜艇对付小鲨鱼级潜艇
图3. 模型彩绘:丙型海防舰(后期型)舰尾正在投放深水炸弹
图4. 丙型海防舰第17号舰,1945年1月遭到美国陆军航空兵轰炸机击沉
日本海军计划建造133艘丙型海防舰,以每月4艘的速度进行快速量产,最终有56艘完工,其中23艘在战争中战沉,丙型海防舰有据可查的战果仅有4艘美军潜艇。战后,7艘丙型海防舰——“67”、“81”、“85”、“87”、“107”、“205”、“215”赔偿给中国,其中“81”号改名“沈阳”舰、“85”号改名“吉安”舰,1949年加入人民海军。
接7号舰:丙型海防舰“第67号”(“营口/瑞安/温州”舰,第二批赔偿舰)
1944年11月12在舞鹤海军工厂竣工,1945年8月14日也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在小串港外触雷受损,1947年7月6日引渡给中国。和“接5”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4号”)同样幸运的是,该舰因为保管军官及时征集了足够的舰员得以成功“激活”,在海军江南造船所加装了武器后正式加入海军,得新舰名“营口”,舰名取自位于辽宁省辽河入海口的沿海城市营口市(该城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也是著名的“大龙邮票”的诞生地和发行地之一),编制列在海防第2舰队名下。
图5. “营口”舰(原日本海军丙型海防舰“第67号”)
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2舰队部分舰艇在司令林遵将军的率领下于南京江面起义,当时停泊在江阴江面的“营口”舰拒绝起义,在舰长邱仲明的指挥下跟随“永嘉”舰舰长陈庆堃向上海方向突围,于4月24日凌晨抵达上海。上海解放前夕,该舰奉命撤往浙江镇海,临行前将海关遗弃在上海的缉私舰“和星”号(原美制AM型扫雷舰)一并拖走。
1949年6月1日,该舰编制被调整为海防第1舰队第5分队,先后参加大陆沿海封锁作战和海南岛防守作战,11月6日该舰改属第3舰队,海南岛撤守后该舰长期在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活动,1950年6月1日定舷号73,改名“瑞安”,舰名取自浙江省瑞安县,1952年7月1日改属第4舰队42战队,1954年9月7日参与了对厦门解放军炮兵阵地的炮击,以报复9月3日解放军对金门的大规模炮击,1955年1月1日该舰改属巡逻舰队,8月31日该舰退役并除籍。
接15号舰:丙型海防舰“第85号”(“吉安”舰,第二批赔偿舰)
图6. 接15号舰:丙型海防舰“第85号”, 后改名“吉安”, 此为准备移交时的照片
1945年5月31日在日本钢管鹤见船厂竣工,1947年8月31日赔偿给中国,改名“吉安”舰,舰名取自江西省吉安县(明朝正德十四年,心学大家王守仁以吉安为根据地开始着手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渡江战役发起后,海防第2舰队大部分舰艇宣布起义,本舰也由舰长宋继宏带领起义,因此4月28日被轰炸机炸沉于燕子矶,幸运的是舰员因为上岸学习而幸免于难,后该舰虽然被打捞出水,但因受伤过重失去了修复价值而未再加以修复,仅将尚且完好的武备拆卸保养后用于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其余军舰,残存的舰体则被拆解。
接16号舰:丙型海防舰“第205号”(“新安/长安”舰,第二批赔偿舰)
1944年10月30日在新泻铁工所新泻船厂竣工,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给中国,为第二批日本赔偿舰中的最后一艘,1948年5月被更名为“新安”,舰名取自浙江省新安县,7月改名为“长安”,取自陕西省长安县,因为舰况较差,该舰被接收后始终被闲置再上海吴淞口,处在保管舰状态,没有被“激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该舰被判定还有修复价值而被拖带至台湾基隆加入训练舰队。1954年9月26日因台风失去固定最终坐礁,损毁严重,被判断彻底失去了修复价值;同时由于大量的美援军舰的到来,一条破旧的日造海防舰已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950年2月16日该舰除役,3月1日取消编制,不久被拆毁。
接22号舰:丙型海防舰“第81号”(“黄安/沈阳”舰,第三批赔偿舰)
接收后改名“黄安”,1948年开始恢复武备,1949年2月21日,趁舰长刘广超在青岛上岸度假之机,舰上官兵鞠庆珍、刘厚增等65人发动起义,控制了副舰长等人,将“黄安”舰全速驶往已解放的连云港并于3月13日抵达,成为第一艘成功起义的海军舰艇(早于“重庆”号)。
图7. “黄安”舰起义人员在舰上合影
图8. “黄安”舰起义后,解放军正在紧急抢修,可见舰上伪装网尚在
3月15日,该舰即遭到国民党空军飞机的报复,被炸沉在连云港(一说炸伤),后被解放军组织打捞修复成功,编入华东海军第6舰队,改名“沈阳”,舰名取自辽宁省沈阳市。
由于此时海军尚未成立,所以沈阳舰归属解放军第32军指挥,也就是说,此时的沈阳舰实质上是“陆军海战队”。人民海军成立后,“沈阳”舰改属华东海军,成为人民海军的第一代“沈阳”舰(对岸也有一艘同名舰)。
1954年11月1日,“沈阳”舰在大陈岛海域参加了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的战斗,掩护鱼雷艇发起攻击,一举击沉了对手。
图9. 可能是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时的照片
1955年1月18日,“沈阳”舰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与其它3艘军舰支援步兵登陆。该舰抵近射击,连续摧毁岛上数个火力点,创造了“把100毫米主炮当重机枪使用”的奇迹。沈阳舰一直使用到1972年退役,1980年拆解。
接23号舰:丙型海防舰“第107号”(“潮安”舰)
图10. 丙型海防舰“第107号”
在建造过程中迎来了日本投降,至1946年5月30日才在钢管鹤见船厂作为“特别运输舰”竣工,完成特别输送舰任务后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正式被引渡给中国,1948年5月1日改名“潮安”,舰名取自广东省潮安县。
1949年2月,由于长期停泊而失去行动能力的“潮安”舰从青岛被拖带到台基隆。五十年代初期台地区海军缺乏军舰,且该舰舰况相对较好,所以被选中整修重新服役,12月1日该舰加入海防第3舰队,定位为巡逻舰,首次作战行动是参加海南岛防卫,海南岛被解放军攻占后于1950年6月1日调入第1舰队第4分队,舷号74。
1954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后,该舰参加了对厦门解放军炮兵阵地的报复性炮击。9月25日该舰在前往马公途中遭遇风暴搁浅,损毁严重而被放弃,12月16日除籍。
接8号舰:丙型海防舰“第215号”(未命名,第一批赔偿舰)
1944年12月30在新泻铁工所新泻船厂竣工,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给中国,是第一批日本赔偿舰中的最后一艘,因为舰况不佳,海军遵从国民政府指示将该舰上缴给行政院,由行政院调拨给教育部作为商船学校的实习船,1948年6月24日该舰被移交位于葫芦岛的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11月1日该舰正式从海军除籍。1949年该舰随学校撤往台,后续情况不详,有称被台地区海军接收后重新武装,服役到1960年拆解,是否实锤有待证实。
丁型海防舰:
由于战争后期日本缺乏资源,已经无力继续大量生产船用柴油机,只能使用蒸汽机代替动力装置,这就是被称为第二号型海防舰的丁型海防舰,也是日本海军最后设计生产服役的海防舰型。
丁型海防舰标准排水量740吨,最大航速17节,装备两门单管120毫米火炮,25毫米三联装机炮两座,除此以外还有一门三式迫击炮。
图11. 丁型海防舰
图12. 模型彩绘:丁型海防舰
由于采用蒸汽机,在航速和续航距离上都有下降,油耗大量增加,出航时得携带比丙型海防舰多一倍的重油,但基本的反潜能力并未下降。本型舰计划建造143艘,实际建成67艘,是日本海军所有级别海防舰中建造数量最多的一型。
在战争末期的海上护卫战中,丙型和丁型海防舰构成了日本海军护卫舰艇的重要主力,丁型海防舰在战争中一共损失25艘。幸存的丁型海防舰中,第14、40、104、118、192、194、198号舰赔偿给中国,其中第14、118、194、198号舰被人民海军接收,分别更名为“武昌”、“长沙”、“济南”、“西安”舰,另外三艘被改名为“同安”、“成安”、“泰安”,分属两岸阵营对抗统一大势。
接5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4号”(“武昌”舰,第一批赔偿舰)
1944年3月27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竣工,1947年7月6日赔偿给中国,1948年6月26日由行政院转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为巡逻船,但由于无法使用,又于12月底交还海军,此后本舰和接14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98号”)就一直被搁置在黄浦江畔,成为两堆废锈船壳。
图13. 后来成为“武昌”舰的“接5”(丁型海防舰第14号), 此时处于废弃状态,武备已拆除
1950年5月,这两艘废舰开始被整修,加装了火炮后分别命名为“武昌”和“西安”。“武昌”舰运气不太好,1956年8月1日,本舰在浙江象山港下锚躲避台风时,因风浪过大流锚搁浅,坐底于礁岩上,最终报废。
接6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94号”(“威海/济南”舰,第一批赔偿舰)
1945年3月31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1947年7月6日赔偿给中国,改名“威海”。1949年4月23日,本舰在江阴被解放军炮火击中搁浅,修复后于1950年4月加入人民海军序列,改名“济南”,后用两座苏制100毫米舰炮和6座37毫米炮取代了日式武器,战斗力有了提升。1975年10月被作为靶舰击沉。
图14. 修整后“济南”舰拥有独特的迷彩
接12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18号”(“长沙”舰,第二批赔偿舰)
1944年12月27日在川崎泉州船厂竣工,1947年7月31日赔偿给中国,被接收后交予教育部,充当了“国立海事学校”的练习船。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这艘没来得及拖到台湾的前日本军舰改名为“长沙”,编号216,加入人民海军。
1949年6月至9月间,“长沙”舰奉命在上海、南京、九江、武汉之间的长江水域巡航,接送海军学员,期间多次遭到国民党空军轰炸,但没有造成大的损坏。
图15. 可能是解放军海军时期的“长沙”舰
1950年1月,“长沙”舰在武汉受到了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的视察。后日式武器全部拆除,重新安装了两门苏制100毫米舰炮和5门37毫米副炮,配备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成为很适合近海作战,火力充足的千吨级火炮护卫舰。
1975年6月,“长沙”舰开到舟山外海试验区,供东海舰队潜艇第22支队242号艇打靶。要说这艘舰的质量还真是可以,被鱼雷直接命中也没有沉没。后来东海舰队又派出了其它舰艇和轰炸机,连轰带炸,才最终击沉了这艘二战老船。
接13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92号”(“同安”舰,第二批赔偿舰)
1945年2月28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1947年7月31日赔偿给中国,1948年5月1日本舰获得了新舰名“同安”(舰名取自福建省同安县),后被闲置在吴淞口无所事事,1949年5月上海弃守前夕因尚有修复价值而被拖去台湾基隆,10月1日被编入训练舰队准备修复,但由于本舰舰况太差,配件缺乏,经费不敷,1950年本舰放弃修理,再度被降格为封存保管舰,1951年3月1日,本舰报废并送去拆船厂解体,仅留下尚可使用的零件用于充当其余的日式赔偿舰艇的维修备件。
图16. “同安”舰,原丁型海防舰“第192”号
接14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98号”(“西安”舰,第二批赔偿舰)
1945年3月31日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1947年7月31日赔偿给中国,1948年6月26日与接5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4号”)由行政院转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为巡逻船,由于无法使用,又于12月底交还海军,一直搁置在黄浦江畔。
图17. 接14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98号”,未被国民党海军使用,弃置上海黄浦江
图18. 解放军海军时期的“西安”舰(舷号220),原丁型海防舰“第198号”
1950年5月,两舰开始送入海军江南造船所维修武装后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2舰艇大队,1950年4月23日命名为“西安”,舰名取自陕西省西安市,列编华东海军第6舰队。1975年前后退役。
接20号舰:丁型海防舰“第40号”(“成安”舰,第三批赔偿舰)
1944年12月22在藤永田船厂竣工,幸存到战后。与通常用于特殊运输船的日舰不同,该舰先被改装为扫雷舰,用以扫除密布在日本沿海的水雷,解除扫雷舰任务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正式被引渡给中国。
由于无法征集足够的舰员,该舰一直被闲置在青岛,处在保管舰的状态,1948年3月才重新武装完成并在5月1日改名“成安”,舰名取自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成军后暂时编入海军第2舰队在渤海和黄海配合陆军作战。
随着国民党军在平津战场的溃退,该舰先后参加烟台、威海撤退、塘沽撤退和青岛撤退。1949年12月17日改属海防第3舰队的该舰参加了湛江撤运和海南岛作战,在此期间该舰被解放军炮兵击伤舵叶,12月24日由“武功”舰拖往澎湖马公维修,1950年4月22日该舰参加海南岛撤运行动,6月1日编制改属第2舰队第8分队,定舷号72。
图19. “成安”舰,原丁型海防舰“第40号”
1951年9月8日该舰在附近沿海目屿岛附近海域击沉解放军武装轮船“赛江”号。1953年7月16日该舰参加了支援突袭福建东山岛的作战行动,以失败告终。1954年该舰在海军第2造船厂强化武装,用40毫米机关炮替换了部分20毫米机关炮,1955年1月1日该舰改属巡逻舰队,1958年10月1日退役。
接21号舰:丁型海防舰“第104号”(“泰安”舰,第三批赔偿舰)
1945年1月31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扫雷舰用以扫除密布在日本沿海的水雷,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正式被引渡给中国。该舰闲置在青岛处在保管舰状态直到1948年10月1日重新武装成军,期间于5月1日命名为“泰安”,取自山东省泰安县。
该舰随后的经历和“成安”号高度类似,1950年6月1日该舰改属第2舰队第8分队,舷号71,6月22日该舰在广东外伶仃洋抓捕大陆民生公司商船“太湖”号,1952年该舰参加突袭南日岛作战,1955年1月1日该舰转属巡逻舰队,1958年10月1日退役。
图20. “泰安”舰,原丁型海防舰“第104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