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爸爸想帮女儿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提前体验了两条栈道,引起热议。嘉宾刘毅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信任,孩子要走的路就让孩子选择;嘉宾王弢分享小时候父母逼自己练琴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好,不建议父母为孩子做选择;嘉宾傅首尔觉得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选择,给到一些暗示还要让孩子保持自信。
很多父母都觉得帮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为孩子好,实际真的对孩子好吗?你是如何看待家长口中的我是为了你好呢?
01“我都是为了你好",其实是一种伤害
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其原因很可能是父母不会爱。
“我都是为了你好”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了父母不会爱孩子,因为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控制和伤害。
这句话,以爱的名义向孩子们提出他们达不到、或不情愿达到的要求,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让孩子们无力反抗,反而将责任归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暴力或勒索。
就像《情感勒索》一书中说的:“情感勒索者对他人的侮辱和幼稚的举动,都会被他们合理化为‘这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在这里,情感勒索者确实不像你想的那样充满恶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自认为是为你上了宝贵的一课。”
可见,“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的伤害是隐蔽的,不易觉察的,甚至很难应对,这也是被伤害的孩子们,不知怎么办的重要原因。
02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受到创伤的孩子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他们可能非常内向;他们可能非常焦虑、脆弱 ,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习。
那么这些孩子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感到被接纳
●他们需要感到被理解
●他们需要感到安全
●他们需要在学校和家里得到支持
●他们需要避免再次受到创伤
德雷克斯嫡传弟子Frank Walton这么说:“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最常犯的两个错误是:过于控制孩子或者过于溺爱孩子。
当我们过度控制‚或试图将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孩子最常见的反应是反抗。没学习过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的孩子‚通常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自卑的位置‚让他们处在优越位置的方法是‚通过公开或秘密的对抗来反抗过度控制。”
很多人当了父母之后,就没有了自己,觉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是为了孩子活着。这样的父母与其说爱孩子,不如说是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自己的人生。
一味牺牲孩子的需要去满足父母,孩子就无法获得很好的照顾,无法获得爱的满足,也无法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灵的距离很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光和热,那就只有封闭的孤独和寒冷。当沟通的桥梁被折断,那就只能如同两个孤岛,不通来往。很多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03 “都是为了你好”只不过是父母内心自负感的投射
1、形象的自负感
孩子跟别的孩子打架了,被叫到学校的家长却无法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打架,于是家长坚决不承认自己孩子犯错,开始指责老师,指责学校,甚至指责对方孩子。这种事在生活中常见吧,我们总认为这样的家长不讲理,其实他们不过是出于形象自负感,因为孩子打架,害怕别人质疑自己不是合格父母,所以就拒绝承认,以此维护自己的完美父母形象。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误区:把孩子的行为同自己的尊严联系在一起。比如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开家长会时被老师指责后,父母回家就会打骂孩子,觉得孩子让自己丢人。
这种心理其实就是父母形象自负感的表现,因为父母总在心里幻想自己是完美家长,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就会怀疑自己。
2、身份自负感
很多父母棒打鸳鸯,拼命逼婚,其实就是出于身份自负感,比如觉得女儿找的男朋友没有高薪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房,所以就武断判定这个男孩不合适,逼着女儿分手。但实际上女儿的男友可能是个潜力股,善良正直,未来会大有作为。
出于身份的自负感,父母总会把自己想要的或者自己曾经想得到的强加给孩子,却不问孩子是否愿意要。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放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需求,学会放手。
3、规范的自负感
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跟自己顶嘴,觉得孩子跟自己顶嘴是不听话大不敬的行为。
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应该是乖巧听话学习好,所以一旦自己的孩子没有违背这个理想形象,父母们就会惊慌失措,拼命把孩子拉回固有轨道,却从未反思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是否真的理想。
出于规范自负感,一旦孩子不屈从不听话,父母就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冒犯,会认为孩子在挑战我们的权威,但实际上孩子不过是在勇敢追求自我。
4、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渴望控制的心态会一代代传承,比如曾被父母严格控制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父母,可能也会严格控制自己的孩子。
被父母严格控制长大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很执拗,而且容易表现出不成熟,被同龄人排斥。所以父母要推翻自己的自负感,允许孩子表达出真实的自我,才能解放孩子,解放父母。只有父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孩子才能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才能更好爱自己
其实,作为父母,尽量少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很可能毁掉孩子做事的全部热情;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自发为自己做事儿,就要保护他们的内在动力,从心底里相信他们可以为自己负责。
作为孩子,尽力做到不和父母较劲,哪怕他们喜欢指挥、下命令,甚至不信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