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三国演义》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便对历史上一些真实的人物进行了或多或少地加工。正是因为这些加工,才使得蜀汉后主刘禅成为了一个庸碌无能、没心没肺的一国之君。而更令人感到可悲可叹的是,这个形象还非常地深入人心,也让刘禅从此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三国演义》中,刘禅是位妥妥的丑角皇帝,“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词语令他出尽了洋相,被世人所诟病,也令他沦为了千年笑柄。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作为蜀汉的一国之君,刘禅难道真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昏庸可笑吗?
蜀汉丞相诸葛亮之所以青史留名,这与成就他的先主刘备、后主刘禅是密不可分的。刘备在世时,对诸葛亮的倚重不用多说,刘备去世前,对诸葛亮的临终托孤一事,就足以证明对其有多么地信任。
再看被托孤的阿斗,也是谨守父亲的遗命,事事都听从相父诸葛亮的决定,将一国军政大权都交付诸葛亮手中,活脱脱一个礼仪上的天子。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诸葛亮死后,面对益州官吏李邈对诸葛亮的控告与辱骂:“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不但没有事后清算,还将这个极进谗言的小人李邈诛杀了。
不仅如此,刘禅还为相父诸葛亮修建了祠堂,以便后世纪念,这也是开创了君主为臣民修建祠堂的先河。
可见,刘禅对于相父诸葛亮是有多么地尊敬。在封建社会中,如刘禅与诸葛亮这般的君臣情谊,其实并不多见。这恰恰就说明了后主刘禅的心地善良且重情重义。
刘禅最令后世诟病的就是当他在面对曹魏的“灭蜀之战”时,并没有像明末时期的崇祯皇帝那样自挂歪脖树,而是选择了将自己五花大绑,不战而降。
自古以来,投降主义者都是人们鄙视的对象。因此,就连身处宫中的花蕊夫人也曾作诗讽刺道:“四十万人齐解甲,中无一人是男儿。”
所以说,刘禅被世人唾骂也是理所当然的。
蜀汉与曹魏之间的这场战争,说白了也就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混战。刘禅选择投降,对于百姓来讲,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得过且过;但对于自己来讲,他就不再是当初那个一国之君了。而刘禅选择不战而降,却能令百姓们远离生灵涂炭,手下将士们不再尸横遍野,这也是一种让社会免遭破坏的保全方式。
实际上,蜀汉投降曹魏一事,真正受到影响的还是刘禅自己。当他从一国之君沦为异国的阶下囚时,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是马上调整好心态,打开了他“乐不思蜀”的人生新模式。
在宴会上,司马昭专门为刘禅安排了一档蜀国歌舞,就在众人都为这位亡国之君感到悲怆的时候,刘禅却没心没肺的嗑着瓜子欣赏节目,就连司马昭都忍不住感叹:“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其意思是说,真没想到,这丫竟没心没肺到了如此地步!
后来,司马昭试探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因事先早已有人教导,于是刘禅答道:“祖先的坟都在故地,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说完还不忘挤出了几滴眼泪。不出所料,刘禅当场就被司马昭拆穿了,他便坦白承认所说之话是别人教的。从此以后,司马昭对于这个没心没肺的傻家伙,也就再无毒害之心了。
蜀汉后主刘禅的戏精演技,令他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亡国后还得善终的皇帝,同时也令后世诟病嘲笑了一千多年。
试问,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样的话,为什么就只能用在像越王勾践这样的人身上,却不能用在刘禅身上?
原因其实很简单,越王勾践为报仇隐忍了十年,他不但成功了,还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所以,勾践在敌国所受到的屈辱也一并成为了被人们歌颂的事情。而后汉主刘禅却至死也没有报仇,他所做的就是安度余生,因此刘禅的“苟且偷生”,在世人看来是不可原谅的。
综上所述,就是刘禅沦为千年笑柄的原因。但是,可曾有人想过,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在司马昭面前所有近乎弱智的表演,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他打消了司马昭毒害自己的念头,同时还保全了从蜀国带去的五十多位臣子的性命。
所以说,刘禅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他被命运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年月和特殊的位置上,因此,有关他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质才会被无形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