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北师大教授杨赛霓:摸清国内风险底数,加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

红星新闻
2021-10-16 17:45 来自四川

10月18日-20日,以“大变局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将在湖南长沙举行,旨在探讨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和结构性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其中,“风险社会的应急管理”也将成为大会上热议的话题。

如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灾害,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全社会如何做好应急管理与处置?如何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应对区域性、全球性重大风险,共同建设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前,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杨赛霓。

我国已开展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将用三年时间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底数

杨赛霓介绍,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掌握我国的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尤为重要,也是一个系统性强、复杂性高的工作。

今年5月18日,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国新办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灾害风险普查从2020年开始,至2022年结束,主要有三个目标。

一要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22种灾害致灾信息,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查明区域综合减灾能力。

二要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客观认识当前全国和各地区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种特征,提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

三要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健全风险评估与灾害防治区划等技术方法体系,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制度体系。

杨赛霓介绍,此次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减灾能力、隐患、防治等,既查明了各地的致灾信息、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如人口、GDP、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又对各地应急力量、装备、人员等具体情况进行了摸底,这些数据非常宝贵。以往我国在制定应急政策或进行应急决策时,有可能因为缺少具体数据作为支撑而产生偏差。此次普查对于补齐目前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短板,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撑,也为国家下一步实施重大工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

领导干部要掌握职权范围内灾害应对基本情况

建议立法为应急处置赋权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全社会如何做好应急管理与处置也是公众十分关注的话题。对此,杨赛霓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要具备基本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应急管理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有全局的认识。”

杨赛霓举例,在应急管理领域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清晰掌握职权范围内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减灾能力等情况,即有哪些灾害、风险和隐患,以及人口、经济、房屋、公共服务系统、防灾减灾设施力量的基本情况。同时,做好相关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和演练,确保灾害来临时,能按照应急预案作出快速反应和处置。同时,杨赛霓指出,当今社会出现的突发应急事件愈发多样化,极端事件频发,事件之间还有群发、耦合、级联等多种复杂关系,其影响往往超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原本的职责范围。有些人或因怕担责,不敢及时拍板处置,因此错过避免危机扩大的最佳时机。

对此,杨赛霓建议,在现有的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及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为突发状况下相关人员充分的处置决定授权提供法律保障。此外,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对他们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应当常抓不懈。

建议加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交流互鉴

对于如何应对区域性、全球性重大风险,共同建设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杨赛霓建议,我国应同世界各国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极端事件就是因为罕见,所以当它来临时人们往往难以应对,措手不及。”杨赛霓表示,世界各国在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多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应对此类事件的经验教训就会变得尤其重要。

“加强国际、区域间交流合作,学习不同的国家、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时到底怎么做的,吃了什么样的亏,有什么样的经验。不可能等所有的灾害我们自己先经历一遍,再吸取经验教训,那样的代价太大了。”杨赛霓说。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