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是否有传言那么强?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解放军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是否有传言那么强?

2015年9月3日,国产东风-26和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横空出世,以早就批量装备的强悍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时至今日,仍然是国产反航母领域的中流砥柱。但受制于种种因素,外界对其的印象也一直都是简单的速度快、威力大、难以防御等等,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因此,本文就立足国内外披露资料,对反舰弹道导弹这种跨时代的武器做一个简单分析,对其技术状态、使用方式和战略意义进行大体描绘,只不过,这可能与许多人印象中的反舰弹道导弹不太一样。

▲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

反舰弹道导弹并不是国内最先研发的武器,苏联作为更早面对美国海军压力,在反航母领域投入资源也更多的国家,在反舰弹道导弹领域早就有所涉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就开始了代号P-27K的反舰弹道导弹研发,经过十余年努力,共进行31次发射试验(其中有11次是在潜艇上发射),共成功26次,表面上看起来性能很优秀,但背后的问题也很大。反舰弹道导弹与陆基弹道导弹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目标是运动的军舰,速度极快的弹道导弹,如何寻找并精准命中目标,是反舰弹道导弹自诞生起就面临的难题。苏联当时虽然在P-27K上应用了二次点火技术(P-27K使用液体燃料),但由于采用的末端被动电磁信号引导方式不够可靠,使得苏联在P-27K上搭载了一枚核弹头来保证杀伤力,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P-27K的使用。同时,苏联以远程轰炸机,大型巡洋舰和巡航导弹潜艇构建的反航母体系,在70年代末期基本成熟,其杀伤力和有效性都比P-27K更加优秀。因此,苏联最终将P-27K技术冻结,反舰弹道导弹这一武器也随之沉寂,直到中国在21世纪使其再次焕发生机。

▲“光荣”级巡洋舰搭载的大型反舰导弹就是为大型航母准备的

2006年,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中国开始研发一款反舰弹道导弹的消息,并指出是在东风-21弹道导弹基础上进行开发,但由于没有真实图片或视频,在当时被也仅仅被认为是一款大开脑洞的“奇妙武器”。直到美国随后也加入渲染行列,并在2014年前后确实有确切消息流出,国产反舰弹道导弹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而外界之所以对反舰弹道导弹接受得如此缓慢,与其本身在技术上的巨大难度有直接关系。从表面上来看,弹道导弹速度极快,对于体积偏小的海基反导系统来说,是很难拦截的存在。但由于航母或大型军舰本身是一个能以30节左右航速,快速机动的活动目标,弹道导弹在重返大气层之后,想要在茫茫大海中精准命中目标,必须要调整飞行姿态以对准或预判目标轨迹,然而,这与弹道导弹本身保持高速,在技术上是严重冲突的。

▲大型航母的机动能力不可小觑

弹道导弹能够在再入大气层时,保持10马赫甚至更高的速度,与其本身比较光滑的外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为了保证末端机动能力,像普通反舰或巡航导弹那样加装气动舵,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下坠时气动阻力,倘若再加上调整姿态所消耗的动能,那么弹道导弹的高速性能基本上也就消失殆尽。因此,末端机动性与末端高速地权衡,是反舰弹道导弹最核心的技术。而在这一点上,东风-26和东风-21D都运用了双锥体技术来解决。所谓双锥体技术,是在弹道导弹中前部表面加装一个小型锥体,在高速飞行时,会在表面形成激波以保护后面的气动舵,虽然同样会损失部分速度,但也使弹道导弹具备了一定的机动能力。这项技术最开始应用于美国潘兴二中程弹道导弹,随后被国内火箭军看中并发扬光大,并广泛应用在多款弹道导弹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潘兴二技术发展阶段,高速飞行器控制理论并没有发展到如今的高度,使得潘兴二的末端机动速度最高只有2到3马赫,相比之下,国产反舰弹道导弹则要明显超出,两者在技术上有所延续,但实际水平则是远远超出。

▲东风-21D和东风-26都应用了双锥体技术

就目前来看,国产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在再入大气层时,速度大致在4400米每秒左右,而此时,东风-26其与目标的水平距离,就基本上就决定了对目标造成伤害的概率(东风-26使用固体燃料,理论上不具有二次点火能力,全球也没有过先例)。如果这个距离在10千米以内,那么东风-26在双锥体技术的加持下,能以5到六6马赫的末端速度飞抵目标附近,这是目前及未来10年内,任何海基防空、反导系统基本都无法拦截的高速。倘若目标是大型航母,那么其被重创就已基本是板上钉钉。但倘若距离超过30千米,那么东风-26调整姿态消耗的能量就大大增加,动能急剧衰减,即使有双锥体技术加持,末端速度也不大可能超过3马赫,完全在大型驱逐舰的拦截范围之内,实际上已不可能造成太大威胁。而这个水平距离,与目标航母离国内海岸线的距离,有着直接联系。

▲大型驱逐舰的拦截能力有限

距离越短,国内海洋侦察体系发现航母信息,并确认情报的时间就越短,弹道导弹飞行需要的时间也就越短,一般来说,在发现航母到反舰弹道导弹发射需要15到18分钟左右的时间(情报确认、下达指令、导弹发射前准备等都需要时间),再加上弹道导弹的飞行时间,一般认为1500到2000公里,是目前国产反舰弹道导弹比较有效的杀伤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外,对航母打击群的威胁就会降低偏弱的水准,然而,即使这个距离也已经够用了。航母舰载机虽然经历多年技术迭代,但受制于平台及舰载加油技术的发展,其有效作战半径始终没有突破1200公里。因此,在国产反舰弹道导弹技术成熟后,其他国家的航母打击群就需要冒着巨大风险穿越数百公里的距离,才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国内,这意味着整个航母打击群上下都需要有视死如归的精神,现实中已基本不可能。因此,反舰弹道导弹实际上已成为悬在来犯航母头顶的浩荡天劫,但凡其敢于触及禁忌区域,迎接它的就将是灭顶之灾。

▲空中加油能力限制了航母舰载机的作战范围

2020年8月,火箭军从内陆东西两面,发射多枚东风-26和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并成功命中在南海行驶的靶船,是国产反舰弹道导弹在公开亮相后,首次公开向外界展示打击能力,使得某些对国产反舰弹道导弹实战能力质疑的观点,也随之烟消云散。就目前来看,东风-26和东风-21D射程都明显超过1500公里,理论上有继续向外延伸的技术潜力,但这一步并不容易。国内的海洋侦察体系目前仍然更多地局限在海岸线以内不到2000公里的范围之内(南海情况特殊),而仅仅依靠卫星侦察体系,也不足以支持反舰弹道导弹的使用,需要水下、空中、水面多领域同时发展才能保证可靠性,这是一个非常繁琐同时又要求极高灵敏度、可靠性的系统,每向外推进100甚至50千米,都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因此,在这一领域,还需要慢慢等待。

▲数量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此外,任何一款武器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反舰弹道导弹虽然在针对大型航母的表现时非常优秀,但对于巡洋舰、驱逐舰级别的水面舰艇,就有些勉强,这也是国内仍然大力发展普通反舰导弹的重要原因。而美国海军则在2015年前后提出了分布式杀伤概念,试图将原本集中在航母身上的打击能力,分散到巡洋舰、驱逐舰甚至核潜艇上。因此,虽然国内在反舰弹道导弹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对手也没有坐以待毙,其应对方式为国内带来了新的挑战。反舰弹道导弹在下一个10年里,是否有更新、更强悍的型号诞生,是否有更优秀的搭载平台,能否继续创造奇迹,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