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江苏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用奋斗书写现代化篇章,努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在扬州市委八届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张宝娟说道。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高光时刻。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扬州,似乎是一座与大运河历史同频的城市。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带来了扬州的早期繁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唐代的扬州,客商云集、经济繁盛、雄冠天下;清康乾时期,扬州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更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销售中心。

2020年11月13日,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这既是对扬州的赞许,更是对城市未来的殷切期望。

10月22日上午,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开幕,市委书记张宝娟代表中共扬州第七届全委会所作的报告中,“好地方”作为高频词被提及高达28次。扬州,到底“好”在哪里?

“好地方”扬州的千年灿变

扬州自建城起就是带着光环出场的。在成书最早的先秦典籍《尚书》中的《禹贡》篇,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即为九州之一。大运河的开凿为扬州的光环加持,襟江带湖的水运枢纽地位,扬州这座城市尽享旖旎风流。长期以来,扬州是整个长江-运河漕运体系中的“咽喉”,又是古代南方和北方、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链接点,是把“漕运经济”发挥到极致的城市之一。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依托“咽喉”优势,两千年来,扬州发展并延续着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娱乐业、文化出版业的繁荣,前两项直接依托漕运经济,而后两项则是漕运经济发达后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对“漕运经济优势”的过度依赖,也无形中让古代扬州成为一个消费主导型城市。

扬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可能与城市定位以及产业结构有关。首先,扬州的城市发展定位摇摆不定。早在多年以前,扬州就喊出“接轨苏南”的口号,却缺乏具体、清晰的思路和战略;“对标苏锡常”,但拿不出有竞争力的对标项目。

2020年,扬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08%、46.07%和48.05%。

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扬州明显有些吃力。2020 年,扬州市GDP首破6000亿大关,排名列全国城市第35 、省内第7(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和高度发达的苏南城市相比,扬州仅比最弱的镇江市略强,其GDP总量远远落后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万亿级城市”,在长三角区域,扬州只能位于二线城市之列。

按照扬州人自己的话说,今天的扬州市是“兵头将尾”——在“苏中”数一数二,但同更发达的苏南“苏锡常”比,就相形见绌。

“后进生”的崛起

扬州似乎成了世人眼中的“后进生”,好在扬州底子够强,有资本迎头赶上。

扬州崛起,首先是旅游业。2019年度年度扬州旅游业总收入达1010.2亿元,占比GDP近20%,并斩获了“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官方荣誉,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城再度在全世界擦亮了扬州的“名片”。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扬州支撑旅游业发展一大举措,扬州的城乡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已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在强化文化引领方面,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扬州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连冠”,扬州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今年,扬州全市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1.86亿元、2313.96亿元、2341.78亿元,分别增长3%、10.4%、5.3%。

据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扬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突破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跃升至全国城市第16位……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展现了扬州这个“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韧性。

扬州的工业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扬州的工业布局,以汽车、农业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主,拥有中外合资的汽车制造基地,发展前景向好。

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也对此做了补充,扬州大力推动创新发展,聚焦“323+1”(“3”: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2”:微电子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3”: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百亿级集群;“+1”:航空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组合拳,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11家。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2020年,扬州取得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破1600 家,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8.1% ”的成绩。虽然和省内诸强相比差距较大,但也可以看出这位长三角“后进生”不甘落后的决心。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无疑是扬州这个“好地方”将要面对的一道持续性课题。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扬州奋力破局的信心与决心。

锚定争先“好上加好”

一个“好”字印在了扬州过去五年的成绩单上,如何“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近年来,不断更新的交通格局,使扬州再次焕发了生机活力。随着宁启铁路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贯通,扬泰机场通航,连淮扬镇高铁交付运营,曾经的交通枢纽再度回归。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扬州的视野也愈加开阔。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扬州从“运河时代”一路走来,到如今拥抱“空港时代”“高铁时代”。搭上高铁“大动脉”之后,扬州实现了苏中地区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无缝衔接,区位优势正在失而复得。

不断优化的交通布局,是扬州城市发展全面起势的外部利好,而想要下活全域发展的整盘棋局,更需要依靠城市的内在努力。

党代会指出,扬州将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纵深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让扬州的发展在全省更有地位;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全力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研究与传播、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与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在全国前列。

透过刚刚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扬州将要全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共同富裕人民幸福、文化繁荣文旅共兴、治理高效活力彰显的“好地方”,这不仅是对“好地方”建设要求的积极呼应,更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自我加压。

让规划愿景真正达到实效,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实干。尤其是对于“关键少数”,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将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过程中,势必要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提出要确立争创一流的目标追求、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练就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奋力推动扬州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千年名城崛起 扬州如何做到“好上加好”?

未来的扬州如何下好“先手棋”,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靓丽出列,党代会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坚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使命追求。自觉把扬州的发展放到新时代坐标中去考量,放到新发展格局中去审视,不沉湎于历史辉煌,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在纵向比较中超越自我,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

大运河孕育了扬州极尽繁华的往事,洗尽铅华,扬州欲振“天下之盛扬为首”的雄风,如何将“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这是一道时代赋予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