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沙漠之鹰手枪VS解放军防弹盔:国产盔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黄金沙漠之鹰手枪VS解放军防弹盔:国产盔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随着中国综合技术的迅速进步,一些看似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单兵用品也在质量上跻身世界一流,例如头盔。在枪械管制相对放松的他国,经常有射击爱好者用不同种类的枪和弹药测试不同的靶标,而中国等国的头盔自然也在其测试之列。

某外国视频主首先用一支9毫米格洛克手枪对解放军头盔进行射击,然而子弹却只在其表面留下一个痕迹都不明显的凹痕;

随后这位小哥先后使用黄金版沙漠之鹰手枪和大威力步枪对其进行近距离测试,这下国产盔扛不住了,虽然没有被击穿,但.50AE口径不是吹的,盔面直接发生了凹陷,和被击穿也没什么两样了。

▲没能抗住沙漠之鹰

屡次失败后,外国小哥不得不动用史密斯维森M500特种左轮手枪这种“大杀器”,该枪发射的12.7毫米子弹甚至可以打死一头野牛或棕熊。在M500射击下盔面出现更大面积塌陷,这种威力饶是其它凯夫拉钢盔也顶不住。不过头盔本就是用来防御破片的,对于轻武器直射能抗住9毫米手枪弹也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了。

▲盔面塌陷明显

“白旗专业户”发明了钢盔这种单兵保命装备

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速射武器和火炮地得到了数量推广和技术升级,这也让战争更为残酷,而战争中的基本单位:步兵,活命或避免负伤的难度也会明显提升,因为密集的流弹和此起彼伏的炮弹破片会随时带来致命威胁。一战中,双方士兵都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然而正是后来在二战中素以迅速挂白旗投降著称的法国,发明了真正意义的单兵钢盔。

▲亚德里安钢盔代表法国的军事成就

当时作为协约国成员的法国和德国陷入残酷的拉锯战,而注重重炮打击的德国经常对法军阵地重要目标进行猛烈轰击,在一次战斗中连法军战地厨房也遭到连射,最终该区域内只有一个法国炊事兵幸存。原来他在恐慌中紧急将一口锅倒扣在头上,所以避免了横飞的弹片伤及头颈要害。此事引发了法国将军亚德里安的注意,他发现铁锅本身的弧面会让弹片和远处飞来的流弹被划走,因此责令法国工程师们根据炒锅的形状研发了最早的钢盔,即亚德里安头盔。

不久后,法军及其盟友的军队都开始配备钢盔,不甘落后的德国也研发了M16/17/18系列钢盔,德国钢盔的特点在于增加护板和透气孔,其实用性甚至超过了对手同类产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军事强国都推出了自己的制式钢盔,并在二战中广泛配备部队。它们包括英国的Mk-2、日本的90式、苏联的SSH40/60、美国的M1以及德国的M35,这些钢盔中有不少甚至直到今天还出现在一些动荡冲突区域。

▲美军水兵也大量配备钢盔,也是其战舰损管高效率的关键

二战的残酷比一战有过之无不及,实战证明佩戴钢盔的士兵在同样面对冷枪和各类炮弹和爆炸物的破片攻击时有着更高的生存率。以美军为例,M1系列钢盔借助防弹强度和构型优势很快取代了英式碟形钢盔,不但配备了陆战队和陆军,连海军水兵也在战时大量使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舰艇的损管效率往往表现出色,这其中也离不开美军水兵普及头盔的因素,正是因为那些头盔才使得被攻击的美军舰艇官兵获得较高的生存性,进而有机会投身消防作业。

中国军队的钢盔也曾是“万国博物馆”

解放前的中国,工业和科技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尽管中国各派武装力量也注意到一战带来的技术变革,但却很难跟上列强的进度,自然也难以生产出国产代表性钢盔。与枪械火炮等作战武器一样,中国的钢盔基本上也只能通过向他国购买,而且普及率相对很低,特别是对一些步枪数量都严重不足的部队而言,钢盔无疑是彻底的稀罕奢侈物。而中国第一批钢盔,则配备在云南军阀龙云的部队,这是由于云南毗邻法国殖民地越南,所以龙云得以顺利购买。

▲英式和法式钢盔曾在抗战中装备中国军队

在中国北方,英式的Mk1以及其美国山寨品M1917钢盔则较常见,这两种型号都有着类似飞碟的外观,也是一战时英美两军主要配备的钢盔。虽然西方因中国长期内战而选择武器禁运,但中国各派系力量还是从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少钢盔等所谓非作战用品,甚至仿制了不少。虽然这两种碟形钢盔的防弹面积不足,而且以低碳钢为主,相对较为落后,但对中国军队依旧弥足珍贵。抗战早期,29军等西北军部队以及其他非中央系列部队大量配备了这些钢盔,而抗战后期的远征军中,不少人还得到了Mk2这种掺入锰钢的升级版钢盔。

抗战早期,国民党中央军德械部队的一大招牌M35钢盔,这种德意志工业技术的代表作的确堪称二战钢盔中的杰作,不但颜值高而且防御力几乎无人可比。在中德合作期间,德国相继出口了近32万顶M1935,它们曾大量出现在淞沪抗战以及其他抗战早期的大型战役中。其优点在于透气性强而且内部缓冲设计好,而且大量使用坚固耐用的钼钢,但这也使其工艺复杂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后世评价中德交易时都表示那些高价买来的德国钢盔未必物有所值。此外该钢盔并未考虑东方人的身体特征,所以戴起来舒适度较低,也容易在形变时导致二次传导伤害。

▲抗战初期的德械师最大特点就是M35钢盔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得到了美国物资援助,而美式M1钢盔这种“招牌美国货”也装备到远征军和驻印军。M1有着新颖的内外盔双重设计,其中内侧由壳体、悬挂和封带三部分组成,这种设计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让使用者带来很好的体验。而其外侧有着圆润的外观和回卷包边,还有3毫米锰钢,所以M1钢盔面对直接冲击和弹片冲击都有很好的防御效果,有时甚至可以抵挡300米外打来的步枪弹!此外,战场上不少士兵还将其作为烧水和煮汤的锅,甚至尿盆。由于设计出色,这款钢盔在美军中甚至服役了几十年!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中,它也成为衡量国民党军某部队是否“精锐”的尺度。

日本的90式和98式钢盔在中国同样很常见。其中90式是日军最常见的钢盔,其重要特点是头盔和皮质悬挂中间增设了麻布内衬,所以可靠性相对较好,而且由于其外缘外飘,整体曲面明显,因此抗弹设计也不错。但由于其使用高碳钢(1毫米厚),所以硬度高而柔韧性不足,甚至可以在上千米被步枪弹击穿。而98式则改用厚度更大的镍合金钢,并增加前铁,防御力大增,但价格也明显提升,因此并未能取代90式。抗战结束后,解放军也曾大量配备90式,甚至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也能见到其身影,由于90式的设计适合亚洲人体征,所以也影响了建国后国产钢盔的设计。

▲解放军曾配备很多日本90式钢盔

此外,苏联钢盔在中国也有一定装备。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逐渐以SSH40钢盔作为主要的制式型号,这种钢盔的外飘外缘全部收回,采用可以调节的六铆钉内衬。从其内部悬挂来看,显然是较为寒酸的,毕竟它在定型时的目标就是在SSH36的基础上大幅简化工艺。尽管如此,但它还是和著名的T-34坦克一样,具有出色的防弹布局设计。抗战刚结束时,东北民主联军曾少量配备,苏军撤离东北后,解放军则得到了更多该钢盔,从抗美援朝后期开始,这种钢盔又在解放军中装备了一段时间。

国产钢盔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装备五花八门的现状,解放军开始将制式化和国产化作为重要发展方向。而钢盔的意义也得到了很大重视,钢盔本质上最主要的防御目标之一,就是炮弹破片和爆炸后引发的碎石。我军历史上曾长期被“火力不足恐惧症”困扰,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对手往往具有绝对优势的炮兵火力,而我军很多伤亡也都是因头部遭到破片所致,所以全军普及钢盔自然也是大趋势。

▲GK80钢盔依旧存在技术差距

为迎接建国十周年阅兵,中国军工厂曾生产了一批专用头盔,这种头盔的款式与日本90式有近似之处,由玻璃布、丝和酚醛树脂热压制成;同时它的内衬则借鉴了美国M1的特点,内盔、汗圈、下颌带、皮制和固定片为铜制品,由总后军需生产部监制。总体而言,这种钢盔的性能还算不上先进。后来,总后勤部装备研究所和鞍钢决定研发中国第一种真正的防弹头盔GK80,该钢盔总重约1.1-1.25公斤,采用232防弹钢,其内衬采用纤维尼龙和海绵橡胶,延展性和耐磨损性较为出色。这种钢盔在1979年试验后投入对越反击战,并于1982年正式列装。

然而GK80也有明显不足,首先它的佩戴舒适度不足,长时间佩戴容易磨损皮肤,而且其抗弹能力不足。军用钢盔的抗弹标准是V50值,即1.1克重的斜边圆柱体弹丸在规定距离以不同初速射击头盔10次,通过调整装药量后,必须5发击穿头盔,5发无法击穿,而它们的平均值也就是V50值。而GK80的V50防弹值为336米每秒,相比之下越军大量配备的东德产M56钢盔则达到550米每秒,这就说明击穿GK80所需的子弹速度要低得多。此外,M56的悬挂系统和缓冲设计也要出色得多,所以佩戴起来不但更为舒适,而且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也很低。

▲QGF芳纶头盔的抗弹性有了很大提升

认识到不足后,中国开始了新式头盔的研发,而GK80则随着时间退役逐步退出一线部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军工人经过不懈努力研发的新一代国产军用芳纶头盔QGF02终于问世。它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强度合成纤维作为主要材料,改变了传统头盔“以钢克钢”的特点,与美国的凯夫拉纤维有类似之处。它的防御面积、隔热性和抗钝器击打能力已不亚于凯夫拉,而且重量更低,而且在设计时还参考人体工程学采用内控结构,确保了舒适和紧凑合理特性,顺应了东方人的身体特征。同时,QGF02的侦视和环境适应能力也超过了凯夫拉系列。

QGF02最大的进步,莫过于抗弹能力的大幅提升,它的有效防御面积为1266平方厘米,比GK80提升16%;其抗弹能力则提升了38.4%!面对54式手枪发射的51式标准弹时(初速420-450米每秒),即使在距离仅5米的垂直入射条件下,其抗弹率也能达到百分百!从测试数据来看,QGF02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它的V50值为630米每秒。作为对比,美国的PASGT凯夫拉也只有609米每秒,而北约通用版芳纶头盔甚至不足500米每秒。可以说,QGF02的抗弹性能达到了世界尖端水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头盔的品质还在升级

在QGF02头盔列装部队后,新一代头盔的研发也提上日程,这就是2005年投产的QGF03式芳纶头盔。它在延续了QGF02主要优点的同时,制造成本也大大下降,而且总体功能上也更顺应快速数字化特种战的需求,因此它一经问世后不久就逐渐普及到很多一线部队。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又结合一线官兵对QGF03的评价和建议,经过进一步的研发测试,又将可集合通信、观察和瞄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头盔作为新的技术攻关目标。

▲部队佩戴的03式防弹头盔

2015年九三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QGF11头盔就是当初攻关成功后的一个代表,它采用了全新技术合成的复合碳纤维材料,虽然重量明显降低,但防御性能却有了很大提升,这无疑进一步符合了战士们在不同任务中的需求。这种头盔去掉了凸出的盔檐,与美国的MICH有不少相似之处。这种头盔投产后,主要用于海军陆战队、武警特战分队等单位,但它并未进一步列装,只因为更先进的国产头盔W-15问世了。

▲QGF11头盔配备了武警特战分队

W-15在QGF1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并列装到了多支特战单位。它的两侧都有导轨,正前方还有专用接口底座。有人认为它们的样式参考了美军的FAST头盔,但其区别也是存在的,例如W-15的底座采用类似燕尾槽的设计,与他国明显不同。而它的导轨和接口底座还能附加多种组件,例如头盔战术灯、风镜、夜视仪和摄像机等。此外W-15的顶部和两侧都有魔术贴,这就可以附加携带标志、频闪灯和夜视仪电池。从这一点来看,W-15头盔已彻底不再是单纯的防御设备,而是一种迎合高尖端特战需求的多用途设备。

▲W-15头盔代表中国头盔的新发展方向

从无到有,从引入到自产,从落后到先进,从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这就是中国头盔百年来发展的最好总结。尽管小小的头盔本身并不是杀伤性作战武器,但这种小物件上的进步,也正是中国国防技术不断发展的证明。中国品质,值得信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