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小记者非遗行系列:感受鸟虫篆和晶石造器的魅力

财经科技
2021-12-13 00:03 来自北京

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非遗真谛。2021年12月12日早上九点整,大河报小记者们不惧严寒,准时来到郑州市管城区商都双创基地,体验鸟虫篆和晶石造器的传统文化魅力。此次活动由大河报小记者运营管理中心联合郑州一平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郑州文化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支持,共同举办——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系列活动。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鸟虫篆,它是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字的先祖。鸟虫篆艺术起源于商代,郑州管城作为商代都城,孕育产生了鸟虫篆文化。

鸟虫篆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大地的通用文字,它源于图腾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一直伴随着篆书整个时代。秦代统一六国后,废除诸国文字,独把鸟虫篆保留下来,成为秦代八种书体、汉代六种书体之一。直至汉代以后,随着篆书时代的结束,鸟虫篆渐渐走下历史舞台,成为后世王朝专属的贵族文化,不为一般通用,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被历史尘封。近代国学大师郭沫若、容庚、钱存训先生经过大量研究认为:中国文字的艺术便是从鸟虫篆开始的。

“听”,聆听鸟虫篆文化艺术的故事,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典故。

鸟虫篆第五代传承人王战举老师正在讲解鸟虫篆每个字的由来和故事

“观”,观看鸟虫篆从古至今的历史渊源

大河报小记者们正在认真观察鸟虫篆的文化魅力

“写”,练习书写鸟虫篆古文字的“鸟”字

鸟虫篆第四代传承人王会周老师现场教“鸟”字的书写技巧

“问”,小记者们的采访时间,从古至今,从天文到地理的问题,好似打开了《十万个为什么》。

知识渊博的王战举老师正在解答每一个小记者提出的问题

通过鸟虫篆馆的四个实践环节,让孩子们了解、感知和学习中国古文字艺术,培养其连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人文视角与素养,既丰富了他们的周末生活,又起到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知识的多重作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

晶石造器,通过晶石由来、造器、传承,以历史为轴,以生活器、法器、礼乐器等精美水晶器物,勾勒出中华先人的生活风貌和历史传承,追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

郑州晶石造器博物馆是王泽林女士创办的一家非国有博物馆,主要展现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晶石造器”技艺。

晶石造器传承人王贵峰老师正在讲解关于晶石的知识,小记者们一边赏心悦目,一边赞叹工艺品的巧夺天工。

晶石造器博物馆馆长王泽林女士正在讲解晶石制品在生活中的奇特功效

晶石造器是对华夏文明中以水晶、石器、矿石造器为特色的晶石造器和精诚精神的追溯、保存和传承。晶石造器以新石器为起始点,梳理旧石器到新石器的琢磨过程。以其石制品的硬度、精美、出处为序。记录脉石英 (晶石),从实用主义的硬度(切割兽皮),到文明之刃,武器的形成。有纹理的玉文化雏形。蘸砂磨孔、晶益求精,呈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分工从石匠起始。氏族逐步分化出了以加工业为生的匠人,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阶级,“晶”同“精”——衍生出社会精英阶层。

镇馆之宝之一:水晶编钟

《史记・乐书》载:乐者,德之华;金石丝竹,乐之器。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乎心,然后乐其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德音之音,然后钟罄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

巧夺天工的技艺

晶石造器博物馆以时间轴,藏品以新石器(砍砸器,刮削器,生活器), 法器、礼乐器、石刻器、水晶器、晶瓷造器和复古造器为主体,以历史逻辑关系为叙述指南,勾勒还原出中华先人的生活风貌、历史传承以及到现代人们对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生活中还在转换使用的生活器皿。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