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地铁站名英文改拼音,就更爱国?

风声丨地铁站名英文改拼音,就更爱国?

| 福州地铁一号线福州火车南站,采用的是拼音式翻译,曾引来热议。(图源:东方IC)

作者张丰

很多网友反映,全国不少地铁站,已普遍把英文翻译改成了拼音。最明显的是,过去都是“xx Station”,现在都变成了“xx Zhan”。

有人专门到某大城市地铁公司的官方微博留言,建议把“Zhan”改回“Station”,“谁能看得懂啊?只会让不懂中文的乘客误解。”但地铁官方回复称,“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汉语拼音方案》等相关规定要求,先期在地铁部分车站进行了更换。”

这个回应非常规矩,但它并不能打消网友的疑虑。

一个在上海、广州乘坐过地铁的外国人,到了中国的其它城市就可能发蒙。他所熟悉的“Station”和表示东南西北的方位词,都变成了纯粹的拼音。《地名管理条例》确实强调了地名的统一性原则。但是,你在指路牌上,用xi来代替West,有多大意义?

因为所有的牌子上都有汉字,对能够看得懂汉字的中国人来说,拼音是多余的;而对那些在街头一脸茫然的老外来说,看到North才真的是“找到了北”。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绝大部分受过初中教育的中国人,也都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英文是什么,不会产生任何困惑。在车站和路牌中,把West改名为“Xi”,除了对文件负责外,没有实际意义。

现实中,我们看到那些拼音,可能会比看英文要耗费的时间还长,类似“Shengwu Yiyao Jidi”这样的拼音,会让人长大嘴巴纠正发音,才能琢磨出它是“生物医药基地”的意思。过去经典的“关庄”和“管庄”,本来用“Guanzhuang”和“Guaanzhuang”来区分,这也是方便外国人的,因为英语中就是这样区分“山西、陕西”的。

现在,新的标准是在拼音上标音调。这有着语文教科书一般的严谨,但也存在着傲慢。举例而言,对南方各省的人来说,要搞清楚声调非常困难。即便是我这样的河南人,在高中的时候对语文试卷第一题中经常出现的声调,也感到恐惧。

| 天津地铁站名

据媒体报道,类似天津地铁站以及其它城市地铁站的更名,已经过几轮,趋势就是不断统一和标准化。但是,经过这一轮“改革”,它仍然是混乱的。很多车站已经改成拼音,但还在后面加上括号,标注原来的英文,或许再过几年,括号和里面的英文才会消失吧?

把英文改成拼音,无疑更标准化和统一了,但网友不认账。除了容易造成混乱之外,人们还有更深层的担心:去英语化,是不是意味着文化上会走向封闭和保守?有网友就激愤地表示,不如把卫生间标示为“Maokeng”(茅坑)算了。

这种调侃当然有点过分,却也非常精准地反映出这次“统一名称”让人担心的地方。大城市在文化上,有着某种风向标和示范意义,大家真正担心的是城市在文化上会走向封闭。“去英语化”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是相反。

实际上,国际化大都市地铁的指示牌和语音播报,遵循的都是方便原则。在广州有普通话和粤语,也有英文播报,在上海;有普通话,也有英文播报。在东京的地铁上,站名是日语和英语双语,而语音播报有时是日、英、汉三种语言。

车站导示,从来不会对本地人造成困惑,区别只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方便“外来者”。使用拼音,一点都不“更爱国”实际上,现代语言学者发明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和国际接轨的结果。

最初的目的,不仅是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方便中国人学习掌握自己的语言,因为人们认为方块字太难了。

语言总是流动的,即便是最“保守”的辞典编纂,推出新版的时候也会考虑吸收新词,一些外来词也会被收编。这才是“统一”的正确姿势,它应该是遵循方便交流原则,而不是总想回到“更简单”“更标准”“教科书一般准确”的状态。

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现有公号“城市的地得”。

编辑措雪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转载事宜或加入读者群、转载群请联系风声君微信:jfscs125

风声丨地铁站名英文改拼音,就更爱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