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104 年前,朱自清与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告别。
如今,朱自清先生嫡孙朱小涛来到浦口火车站,诵读家喻户晓的散文《背影》。他说,追寻祖父的文字,当年曾祖父用力地爬上月台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12 月 28 日,《背影》文学沙龙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保区举办。现场,朱小涛分享了《背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文化学者薛冰、室内设计师陈卫新和朱小涛一起畅谈浦口火车站的历史。
△朱小涛现场分享
重走浦口火车站月台,他试着脑补曾祖父的 "" 背影 ""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现在的浦口火车站月台
时隔百年,又是一年冬天,如今的火车站轨道上散落着枯黄的梧桐叶,空荡荡的月台早已不见了当年的繁忙。朱小涛行走在月台上,追忆祖父的散文《背影》。他细细揣摩着当年曾祖父爬上月台的艰难,还和随行的人分析讨论,试图通过脑补还原那个场景。追寻祖父、曾祖父的足迹,他曾经先后八九次来到浦口火车站,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慨。
""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普通的场景,一个普通的父亲送儿子北上求学 …… 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因为一篇散文而流传到现在。"" 朱小涛认为,《背影》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追忆先人、讲述故事、承载历史、传播文化、弘扬精神、传达感情的载体。"" 它用非常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
他说,今天的浦口火车站,虽然交通功能有所减弱,但它的历史文化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散文《背影》自从 1930 年进入教材至今,已经影响了四五代人。"" 希望将来,人们能像熟悉《背影》一样熟悉浦口火车站这个文化地标。""
△朱小涛、薛冰、陈卫新三位文化名人在浦口火车站
散文集《背影》一出版,朱自清就寄给了老家的父亲
1917 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8 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接到两年多 "" 不相见 "" 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回想起父亲在浦口火车站月台前的那道背影,终于放下了与父亲之间的芥蒂,读懂了父亲的深情,提笔写下这篇饱含热泪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小涛介绍,1928 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就以《背影》为题出版,书寄到朱自清老家,家人就连忙拿到父亲卧室。那时候,老人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的欣慰。
朱小涛解释说,一边是受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一边是受传统伦理观念左右的父亲,这对父子在生活中产生了诸多的小摩擦。但是,当朱自清看到久违的父亲寄来的家书,当父亲看到这篇情感饱满的《背影》,一切都释然了。毕竟,这背后都是父子骨肉相连的爱。
时至今日,《背影》一直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也为浦口火车站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温情。
△现在的浦口火车站月台
100 多年前,南京浦口火车站是全国交通枢纽
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浦口火车站项目顾问陈卫新主持了这场沙龙,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分享了南京浦口地区以及浦口火车站的历史。
"" 浦口位于南京的江北。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只限于江南的。"" 薛冰介绍,3000 多年前的湖熟文化时期,当年的湖熟人就已经越过长江。浦口地区、六合,甚至扬州,都有当年湖熟文化的遗址。
△文化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薛冰说,津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沟通南北的铁路干道。津浦铁路修筑以后,南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浦口火车站的存在,不仅是作为一个交通枢纽,也是当年南京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跨越。那时候,下关、浦口地区成为南京发展得最好的地方。""
通讯员 栾永胜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 文 钱念秋 / 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