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罗尼经》
笔记(2):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作 者 / 观 诸 法 如
一、释经题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这一部经的题目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一是先解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本经上说到千手千眼的因缘,经里面有解释怎么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拜大悲忏,我们常会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义怎么样解释,多数还不大明白,在此经里边有解释。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释,怎么样解释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作用,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真有千手千眼。
这也说明一件事,观世音菩萨久远以来,广度众生。众生里边,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这些成就的人,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意义,有人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也很好,经里边的解释,当然也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种种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在经文里边是说:观世音菩萨真实有千手千眼。
在观世音菩萨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应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或者说报身,不需要说有千手千眼的。在经文里面有解释,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千手千眼乃是显现观世音菩萨威德的法相,千是广大无量的形容字,也是表现观世音菩萨弘深的愿力,与救度众生的无量功德。历来对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图绘和造像,都是左右各有二十只手,每只手中各具一只眼,依密法五部:如来、金刚、摩尼、莲华、羯摩之各具八手,而成四十只手,四十只眼,每手又各摄二十五界,乃合为千手千眼亦为象征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达广大圆满无碍的庄严境界。
延伸阅读: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
观世音菩萨,我们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那上面有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是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就是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广度众生这一方面解释他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为圣人,他是经过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反闻闻自性」,由此得名为观世音。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得名为观世音。这样合起来说,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者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两方面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
延伸阅读:
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又观自在者,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种不同,故译者随异,而法华观音品中云: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具三业摄化即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二身业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今取义圆故云自在。然观即能观,通一切观,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一切机。若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
3、《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观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观自在,梵名逋卢羯底摄伐罗,逋卢羯底此云观,毘卢此云光,以声字相近是以有翻为光,摄伐罗此云自在,摄多此云音,勘梵本诸经中有作摄多,有摄伐罗,是以翻译不同也。观世音经中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解云等观世间随声救苦名观世音。彼经中具有三轮,初语业称名除七灾,谓水火等,二身业礼拜满二愿,谓求男女等,三意业存念除三毒,谓若贪欲等,并如彼说,若偏就语业名观世音,以业用多故,若就身语名光世音,以身光照及故,若具三轮摄物无碍名观自在。」
4、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翻译名义集一》:「阿那婆娄吉低输,文句名婆娄吉低税,别行玄,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应法师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云观世自在。雪山已来经本云娑婆罗,则译为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名廅楼亘,此云光世音。西域记云,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大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讹谬也。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
「菩萨」这一称谓,虽然是梵语,但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的圣号。「菩萨」的具足名称是「菩提萨埵」,「菩提」之意为觉,「萨埵」是有情。也就是有情的觉悟者。什么是有情呢?简单的说:有情就是有生命知觉而且与佛菩萨有缘之人。《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无别能有,或假者能有此情识故亦名有情。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所以菩萨又称觉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