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过持续129年的大火?真是孤陋寡闻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新疆确实出现过一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大火,而且随着火势的蔓延,许多地方都遭到了侵蚀,每年都要烧掉1.7亿元。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大火的发生?最后又是如何熄灭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新疆在古代被称为西域,从汉朝起就被纳入版图并且设置了地方政府机构。
都说地大物博,这一点确实不错。
从古代典籍对新疆的记载来看,这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生物资源都极其丰富。
此外还有许多矿产资源,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储备量也很大。其中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的储备量更是惊人。
其实许多矿产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比如煤矿,《后汉书》就记载,当地有“石炭两倾,可燃”。
众所周知,古代对于煤炭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用于冶铁以及家用取暖等各个方面。
因为煤炭有着开采方便、安全性高、燃烧持久等特点,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开采煤炭。
不过因为古代的开采技术相对落后,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火灾。比如《清史稿》中就记载,乾隆时期就有过“煤气化火伤人,暂行封禁”的规定。
不过每年冬天全国各地都需要大量的煤炭,一味的暂停开采也不是办法,所以皇帝只能解除禁令。
到了光绪初年,在新疆昌吉硫磺沟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煤矿。
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煤商都来到了这里肆意挖掘。
如果是一些大的煤商还好,他们有预防火灾的措施,出现火灾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扑救。
但是一些小煤商就没有这样的资源和条件,一旦引起火灾他们能扑灭就扑灭,扑不灭就卷铺盖逃走。
这不,在1874年的时候,一个小煤商的煤窑发生火灾。因为扑得不够彻底,最终越烧越旺,将周围的煤炭全部点着。
按照《新疆地方志》的记载,从1874年开始,硫磺沟的地面裂缝中经常喷发火焰。
几年之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地缝之中不仅常年喷发明火,连附近的岩石山都被烧红,有点火焰山的味道。
其实挖煤时出现火灾在古代是常有的事情,只不过人们非常不理解,本来好好地,也没人故意纵火,为什么煤矿就会着火呢?
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后发现,是因为煤炭含有硫,而且常年深埋地下,与空气隔绝,一旦接触空气中的氧气,只要具备了环境干燥以及40度以上气温这2个条件,那么就很容易点燃煤炭而发生火灾。
虽然硫磺沟位于北疆,但该地区本身就干旱少雨,因此夏天的温度达到40度并非难事。
按照历史的记载,硫磺沟最高气温能达到42度以上,加上干燥的环境,这足以让煤炭点燃。
既然火灾已经发生,那么清朝统治者自然不能不管。皇帝下旨,命令地方官员全力灭火。
然而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加上火灾发生在地下,在技术落后的清朝,实在是没有能力进行灭火。
就这样,这场大火就这样一直烧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能扑灭。
按照后来的计算,大火不仅每年至少消耗170余万吨的煤矿,而且释放了超过10万吨的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粉尘,迫使周边的居民被迫远迁。
时光荏苒,时间一晃就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已经燃烧了129年的新疆大火,新中国决定采取措施,成立项目组将这场大火扑灭。
经过项目组反复商定,最终决定使用剥离平整、打钻、注水等5个步骤进行灭火。
说直白一点,就要先把凹凸不平的地面打平,让水车顺利通过,然后才能打孔并把水和泥浆注入,这样才能彻底将大火扑灭。
尽管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但大家万众一心,在坚持1年并使用了300万吨水的情况下,最终将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大火扑灭。
事后技术人员进行测算,大火每年要燃烧180万吨煤炭,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7亿每年。
这还不算被烧毁的220万平方米的植被,以及周围居民的损失。
如今的硫磺沟已经焕然一新,因为一个多世纪的燃烧所沉淀的硫磺,使得这里的山石变得五彩斑斓。
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红色的霞光照耀在这些山石之上,格外好看,让人有种置身于外星球的感觉,非常惊艳。
除了美景之外,地下还有很多完整的煤矿,因此国家重新进行开发并因地制宜研制出了专门的“地下煤火治理方案”。
这个方案不仅可以快速扑灭煤火,而且可以将火灾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场大火可能并非故意人为,但也是人们因为胡乱挖掘所导致的。而这也是再次告诫世人,要合理且科学地使用自然资源,尤其是要提倡可持续发展,不然大自然会发出警告,甚至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参考资料:《清史稿》、《新疆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