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苏维埃•德涅斯特河沿岸见闻(六)战争与和平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最后的苏维埃•德涅斯特河沿岸见闻(六)战争与和平

本文是关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游记之一,请参考阅读:

德涅斯特河沿岸见闻(一)前言

正文共2472

约需8分钟

最后的苏维埃

德涅斯特河沿岸见闻

(六)

战争与和平

宾杰里是我们此行拜访的第一个“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尔达维亚(德左)”政权管理下的城市。这座城市无论是面貌上还是气质上都与我之前的想象非常不同,更与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的所见所闻有着天差地别。

宾杰里是比萨拉比亚(Basarabia)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德涅斯特河的右岸,因此无论在地里上还是在行政区划上其实都并不应该属于“德左”地区。但是这座城市距离德涅斯特河对岸的“德左”首都蒂拉斯波尔(Tiraspol)仅有几公里远,在经济上和民族构成上也都与“德左”非常接近。1992年的德涅斯特沿岸战争期间,宾杰里选择与紧邻的“德左”地区站在了一起,并因此成为了那场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之一。

↑笔者借用谷歌地图绘制的示意图,红色区域为“德左”政权控制的区域;对于狭长的“德左”来说,位于右岸的宾杰里给首都蒂拉斯波尔创造了难得的战略纵深,更何况它还扼守着跨过德涅斯特河的主要桥梁 来源:小宁摄影,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今天,作为“德左”政权在德涅斯特河右岸仅有的两块桥头堡之一,宾杰里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冲突的最前线。从军事上来说,宾杰里没有德涅斯特河天险屏障,3面暴露在摩尔多瓦军队的威胁之下,一面背水且仅有德涅斯特河大桥与“德左”相连,可谓不择不扣的“死地”。一旦战争突然爆发,可能宾杰里的战略意义便是作为一处缓冲区和消耗品。在这里尽可能迟滞摩尔多瓦军队的攻势,可以为“德左”首都蒂拉斯波尔争取宝贵的备战时间。

↑ 1992年正在试图阻止摩尔多瓦军队穿过宾杰里向“德左”进攻的民兵,图中可见其中不乏老人和妇女 来源:Transnistria News

↑ 在1992年摩尔多瓦军队与宾杰里民兵巷战时,“德左”武装部队的卡车正通过德涅斯特河大桥支援宾杰里城内的民兵 来源:Monkbel

在我的想象中,像宾杰里这样一个朝不保夕、活在枪口下的城市,想必应该是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的。但是当我们进入市中心区时,感受却很意外:这个所谓的“重镇”里基本没有什么近现代风格的高层建筑,也没有苏联时期常见的爱国主义标语和装饰物。市区主要的建筑物都还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巴洛克”风格的一、两层住宅,不过这些建筑修缮的非常美观整洁,外墙也都涂上了浅色系的色彩,非常漂亮。这些房屋门前的街道不少都是石板路,中间栽种了修剪过的树木。隆冬时节,依然有些黄叶飘下来,散落在石板之间。

↑宾杰里的街道,颇有西欧某个小镇的感觉 来源:小宁摄影,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这个时候,恰好持续了好几天的阴霾天气也渐渐的散去了,瓦蓝的天空映衬着城里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给人感觉非常明快清新;早晨的阳光在漂着金色落叶的石板街道的那些轻微起伏的石块上映出一片粼粼的波光——四周的一切都充满了祥和美好的气氛。很难想象这里距离摩尔多瓦只有咫尺之遥,城里的一切与之前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的那些通体乌灰、布满涂鸦、没有一块完整玻璃的建筑物比较起来,对比是如此的强烈。

沿着科托夫斯基大街(Strada Kotovsky,科托夫斯基是苏俄内战期间的红军领导人,出生于摩尔多瓦)向北行驶,我发现城区的东边就紧邻着奔腾的德涅斯特河。站在河边高高的平台上扶栏俯望,感觉有点儿不敢想象眼前就是比萨拉比亚的北部边界,铭记着历史上诸多事件的那条大河。如今德涅斯特河两岸树木茂盛,雪白的德涅斯特河大桥横跨两岸,在碧蓝的天空下分外醒目,一派和平的气息。几只不太大的小猫懒散的趴在马路上,更是好不惬意。

↑宾杰里街头的小猫 来源:小宁摄影,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这时一个身穿羽绒服,虎头虎脑的路人小哥在街道另一侧看到了我们。可能是很少见到东方人的缘故,他突然隔着马路大声地用俄语问导游纳塔丽娅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听到了“中国”的答复之后,小哥立刻又大声吼着叫我们好好玩,还嘱咐我们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其他人。突然经历了这个插曲之后我们都觉得很有趣,如果只听他刚才大吼大叫的语气,可能还以为是想要跟我们打一架。这个风格像极了我之前在西伯利亚见到的那种毫无礼貌可言的、硬朗的热情。

在大桥桥头附近,有一座纪念碑建筑和一辆安放在石质底座上的BMP-1型步兵战车,提醒着人们这里也有过血雨腥风。这辆BMP-1涂着原苏军标准的橄榄绿色涂装,炮塔上还绘有苏联近卫军部队的标志,只是车身的白色编号被改成了“德左”的俄文缩写“П М Р”,在车身后部还插了一面摩尔多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旗。

↑被当作纪念碑的BMP-1步兵战车 来源:小宁摄影,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当我围着这座纪念碑观看的时候,突然感觉街对面似乎有几个身穿迷彩服、带着钢盔和突击步枪的身影一闪而过。仔细定睛一看我才注意到,在不远处德涅斯特河大桥桥头有一块不大的三角形空地,空地上拉着低矮的伪装网。沿着伪装网向下看,又发现了一辆车身隐蔽在战壕掩体中的BMP-1步兵战车,几乎只露出炮塔在伪装网的阴影下时隐时现,炮塔上的73毫米2A28 Grom主炮几乎刚刚露出地面,直直的指向通往摩尔多瓦的城际公路方向。在战车旁边还有一片经过伪装的沙袋掩体和哨所,几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那里紧张的观察着四周。这个小空地上的战备气氛是如此紧张,以至于之前小城带给我的安详气氛似乎ji瞬间就凝固住了。

其实,经过了一战、苏俄内战和二战中德军的“巴巴罗莎”计划闪击之后,突袭与被突袭已经深深的植入在了苏联武装力量的军事思想里。几乎在整个冷战时期,苏军一方面在时刻准备着对西欧国家发动全面的闪电战式突袭,另一面却也一直保持着随时准备迎接外国突然入侵的神经质心态。深受这样的军事思想影响,地形狭长、战略纵深极短的“德左”军队保持高度警戒的心态便不难理解了。

↑ 电视新闻中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期间的宾杰里,一队坦克正在公路桥上射击(上图);同一队坦克中的一辆正在城区内机动,旁边的另一辆已经被击毁(下图) 来源:Unbounded Journalism

不过在这里真正让我感觉难以理解的,却是宾杰里的居民在过去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为何能在战争一触即发的高压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他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炮口下装饰自己的房屋,打扫街道和美化绿地景观的呢?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为何能在这几十米的距离内做到互不干扰、相安无事?是对自身力量与制度的自豪?是对本乡邻里的充分信任与依赖?是对敌人的不屑?还是对未来的盲目自信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