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美国一个工程师查理斯·E·门罗在一次寻常炸药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当炸药爆炸以后,起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上是沿着炸药表面的法线向外飞散的,当炸药爆炸以后,起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上是沿着炸药表面的法线向外飞散的,由此导致带凹槽的炸药,在引爆以后,在凹槽的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在一起的,速度和压强极高的爆炸金属射流。在一定范围内将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可以穿透非常厚的物体,这就叫做门罗效应。
而空心装药,顾名思义,是按照门罗效应设计的,在战斗部中存在空腔部分的破甲弹头。
一般来说,破甲弹头在弹头的前部,或者弹头前方都会设置一个圆锥形的金属罩,锥口超前,锥尖朝后。金属罩的后面是炸药,前面是空腔。
从这张图来看,
这就是我说的锥体,里面是空腔。这个战斗部撞击目标,导致雷管起爆,战斗部爆炸以后的零时,我们用t0表示。
当爆炸物开始向外飞散的时候,原有椎体发生坍缩,锥尖开始融化,这个时刻被称为t1。
从t0——t1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金属罩锥顶点被迅速融化,整个锥体就像一个凹面镜一样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
t2时刻——锥体罩1、2、3、4部分被快速压缩成为一根长棒,称为杵体。
t3时刻——4、3、2部分相继快速向下传递能量并发生压缩性位移,形成一股金属射流。这股金属射流的压强和速度都极快,能达到最大11000米/秒。可以在一个非常小的面积上把装甲“冲”出一个洞来。冲破装甲之后,金属射流毁伤里面设备和人员。
举个例子,大家很多人用过高压水枪,你用它对准一块厚纸板,就会快速的冲出一个洞来,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空心装药。
二战时期的破甲弹主要采用圆柱形药柱,当战斗部炸药爆炸的时候,爆炸产物沿着近似于垂直于原药柱表面,向四周飞散,作用于钢板的仅仅是药柱端部的爆轰产物,作用的面积等于药柱端面积。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锥体的顶高多少,锥体的底面半径多少,两者是不是有一定正负相关关系?二战前,经过德国一批科学家研究发现,锥角为120度,炸高为底面直径四倍到五倍的锥体,是破甲效率最好的。越接近5倍,破甲效率越好,但五倍是个上限,一旦超过,穿甲效率大幅降低。
所谓炸高就是指发生爆炸的时候,锥体底面圆与装甲之间的距离。
这张图展示了不同结构的破甲弹在穿甲时候的效率。有炸高的破甲弹,可以穿透更深的装甲。
但是如果把这个药锥变成金属的,比如紫铜,则破甲效率更是大大提升。
也就是说,所谓的空心装药破甲原理,其实就是起爆以后,爆炸能量压垮锥体,使之形成金属射流,使用高能金属射流穿透装甲。
需要补充一点说明的是,为什么需要炸高,因为要给t3时刻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原有椎体的4\3\2部分下移,将杵体形成高温高压金属射流。
技术方面就是这样,有些地方可能晦涩难懂,大家可以多看看我讲解的具体过程。
那么下一部分我说说空心装药技术的发展。
自1888年门罗发现这一聚能效应(史称门罗效应)之后,1930年,美国另一个科学家伍德将他的实验进一步改进。他在圆锥孔的孔腔位置加上金属罩,并发现可以大大提高穿甲效率。
但这一发现,被瑞士人窃取,并于1938年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坦克炸药试验。后来英国人探究其中内涵之后,将这一技术在本国开始研发。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空心装药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武器——空心装药反坦克枪榴弹,并应用在李恩菲尔德步枪上。
穿甲弹是靠硬碰硬,动能穿透;被帽穿甲弹是在这基础上将被帽压扁,造成更大的接触面,穿杆穿透。HEAT是反坦克高爆弹,应对轻装甲目标和无装甲防护目标的。破甲弹就像我刚说的这些,而碎甲弹完全不同,碎甲弹是像一块胶皮糖一样,直接沾到对方装甲上面,然后靠爆炸威力崩落装甲背面的部分。造成毁伤。
也就是说,穿甲弹也好,破甲弹也好,都是有一个创面的,而碎甲弹你是在表面看不见多大创面,也没有穿透痕迹,但里面的人可能都死完了。根据不同目标运用不同弹药。
二战期间,为了提升穿甲效率,主要欧美参战国都使用了这些技术。比如美国,他们研发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里面的M1型火箭弹,就是用空心装药破甲弹。德军为了改良已经成为敲门砖称号的PAK36,在炮管前方加设了长柄破甲弹。
要知道PAK36的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仅能击穿22毫米的垂直装甲,在大战初期就非常过时了。但加装了这种长柄破甲弹之后,该炮穿甲能力能够达到110毫米以上。但这种武器有个致命的缺点,再装填是个很危险的事。射手必须绕到炮口前面装填,这样很容易造成伤亡。因此这种东西应用起来,除非旁边挖一条沟,要么就是打一炮以后人就赶紧跑。
于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德军还是为步兵装备了大量的各型反坦克武器。
其中就包括这种磁性反坦克雷。大家可以看来,它也是一样应用了空心装药破甲原理。下面有三块永磁铁,直接吸在敌军坦克上。
坦克杀手反坦克火箭筒。
以及后来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德军的坦克杀手是在北非缴获了巴祖卡以后,重新设计研发的。破甲效率能达到150以上。铁拳100的破甲效率能达到200毫米。
这是进行实弹测试之后的苏军坦克炮塔。
是这货干的。
至于坦克炮应用破甲弹,那就得是老虎的主炮应用的弹药了。右下方的这就是破甲弹,只不过人为加了一根穿杆。使之具备了穿甲弹和破甲弹两者的优点。
那么,对于这么强的弹药,作为坦克来说如何抵御呢?
这是第三部分——
可以通过加装附加装甲,放沙袋等手段,让破甲弹在到达装甲本体之外就提前引爆,从而改变金属射流方向。这样做对于预防破甲弹效果非常明显。
那么对于苏联人,没有安装附加装甲的习惯,他们怎么办?
柏林战役之前,为了有效抵御大量装备了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军国民掷弹兵,苏军在坦克侧面用了不少钢丝床改来的临时附加装甲。这些钢丝床都是苏军从德国老百姓家里“借”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破甲弹和穿甲弹,碎甲弹等等不同,它完全不需要动能和距离限制。所以破甲弹不需要太快的速度。拿铁拳来说,它的初速仅有不到100米/秒。关键在于聚能和金属射流的形成,而不是靠弹药本身的速度。
最后,我需要再强调一点,为什么我们见到的RPG、巴祖卡还有坦克杀手,他们的火箭弹都是尖头的?
我们仅就RPG而言,它的尖锥是为了形成更高的炸高(大于锥体底面直径4倍,接近于五倍),这样的炸高可以造成更高的穿深比,也就是说,当尖锥顶点撞击敌军坦克装甲的同时,战斗部就已经爆炸并在t1时刻形成聚能,加长的尖头更有助于射流的形成,并确保它的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