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咏春诗,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莫过于孟浩然的《春晓》。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又因更年长,备受李白、王维、王昌龄及杜甫的敬重。其诗风也别具一格,被学者戴建业评为“清淡”、“散淡”(佛系)、“韵致高雅”。
话虽如此,哪怕在这大好春光,大多数人也很难再有从“春晓”中琢磨些什么的兴致了。戴建业在课堂上讲孟诗时,也说到了自己的苦恼,有一次,他劝不爱诗的儿子多读读这首,提高提高人文修养,反而被小孩子“怼”:“这有什么好读的?他不就是睡了一个懒觉呗。”
可是我们中有谁享受过这样的美好时光?“这种心境,这种情趣,今天的小孩子是不太容易懂得的,”戴老师说,“他不是被老板喊醒的,也不是被噪声吵醒的,是屋外的鸟儿把他啼醒的”,“一个大男人早晨一睁开眼睛,他什么都不关心,却关心花掉了几朵,你说他是不是清闲得叫人嫉妒?”
本文摘自《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之《韵致高雅》,经出品方授权发布。
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孟浩然比盛唐其他诗人年长,是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位关键人物,所以,无论是李白,还是王维,抑或王昌龄,盛唐诗坛上第一流的诗人,无一不十分敬重他,更年轻的杜甫同样对他赞不绝口。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他的家境相当殷实,家中富有产业,自己饱读诗书。四十岁那年,他已经是名扬天下的诗人了,同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自我感觉更好,于是就赴京去考进士。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能一举登科,他自己也是志在必得。
古往今来,人们多少都有点世故,原以为孟浩然考进士唾手可得,大家都争着和孟浩然交朋友,京城的交际圈中,人们一开口就说“我的朋友孟浩然”,在这种迎来送往中,孟浩然享尽了风光。考试前,有一次诗人之间的聚会,那时诗人聚会时联句是“规定动作”。这次联句让孟浩然大出风头,他有两句联得最为漂亮,“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刚一出口,举座皆惊,众贤敛衽。
这两句代表了孟浩然的语言特点:清淡。
你看,云不仅是“微云”,还“淡”“河汉”;雨不仅是“疏雨”,还“滴”“梧桐”。“淡”是写视觉,“滴”是写听觉。孟浩然的诗歌很少使用大红大绿的字眼,也很少用激越火爆的动词。云就说“微”,看上去自然很“淡”,在天上似有若无。雨又是“疏”,落在梧桐上只是“滴”,可见雨点稀疏轻悠。对偶这么工巧,色彩这么淡雅,难怪一夜传遍了京城。
孟浩然影视形象
孟浩然的诗歌语言清淡,他的情调也散淡。我们先讲一下散淡的特点。
一个人办事情不那么严谨,而且比较拖沓,我们过去就说这个人很散淡,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说他很“佛系”。孟浩然也许真有一点佛系,当然他的散淡与他的佛系态度有关,也可能与他无官一身轻的处境有关,日子过得十分清闲,心情又非常悠闲,看上去当然就比较闲散。
孟浩然写于中晚年的那首《春晓》,被选入了小学生语文课本,咿呀学语的小孩都会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注意,这首诗是押的仄声韵,“晓”“鸟”“少”都是仄声。在五言绝句中,是可以押仄声韵的,古人有时把这种绝句称为“古绝”。五绝中押仄声韵的诗不少,如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
这首诗表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是现在学界中比较主流的说法。在这一讲,我们通过文本细读,看它到底表现了什么情怀。
“春眠不觉晓”,外面的太阳爬得老高老高,孟浩然还在梦中逍遥,根本不知道天已经大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对于今天的年轻人,甚至包括我这一代人来讲,这简直是天大的享受。我还没退休的时候,如果八点钟准时上课,连续搞几个“春眠不觉晓”,我肯定就会被校领导炒鱿鱼。
“春眠不觉晓”五字,渲染出一种闲散甚至懒散的生活情调,说实话,我现在对这种生活很向往。
“处处闻啼鸟”,大家注意,第一句是说他没有醒,这句是说他醒了。他是怎样醒的呢?他不是被老板喊醒的,也不是被噪声吵醒的,是屋外的鸟儿把他啼醒的,这句不仅交代了他醒的原因,而且间接地告诉我们他醒后的心情。
被鸟啼醒以后,他还是睡眼惺忪,慢慢地伸了个懒腰。春天的鸟儿正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鸟鸣声是那么清脆欢快。我估计大都市的朋友很少听到这种声音。眼睛一睁开,“处处闻啼鸟”,欢乐的啼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真的是又美又静又闲。
我们中有谁享受过这样的美好时光?
电影《四个春天》
大家注意,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是写没有醒;第二句“处处闻啼鸟”,是写醒了,而且告诉我们醒后的所闻,也暗中交代了他醒后的心情。
第三四句越写越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落知多少”是个反问句,孟浩然知不知道“花落知多少”?他根本就没有起床,怎么可能知道花落了多少呢?要是知道,还用得着明知故问吗?
顺便说一下,今天很多记者往往误用了这句诗,反问句“知多少”就是不知道多少。可我们的报纸经常有这样的标题:今年的钢产量知多少?今年的小麦产量知多少?原以为记者不知道多少,最后告诉我们说今年钢产量是多少多少,今年小麦产量是多少多少,其实这是个相沿成习的误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醒后的所思所想。刚刚把眼睛睁开,还迷迷糊糊睡眼惺忪,他马上就关心什么东西呢?一个大男人早晨一睁开眼睛,他什么都不关心,却关心花掉了几朵,你说他是不是清闲得叫人嫉妒?你说这个男人是可爱还是可笑?
我所住的华中师范大学在桂子山上,春天来临,既有鸟语,也有花香。实话实说,我从来都没有关心过花被吹掉了几朵,也从来没有听过“处处闻啼鸟”。早晨醒来我都烦死了。结婚之前,每次洗袜子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说,戴建业你忍耐一下,结了婚就好了。我没想到结了婚更惨,我不仅要洗自己的袜子,还要洗太太的衣服,还要洗孩子的尿片子。我的个天!有时候,我真的是烦得想跳楼。孩子大一点以后,要送孩子上学,自己要写论文,还要挣钱养家糊口。
总之,无论是青年,还是壮年,甚至到老年,一直都很紧张,现在比我年轻时更紧张了。扪心自问,我这辈子眼睛一睁开,从来都没有关心过花吹掉了几朵,你们说说看,花落了几朵,关我什么鬼事?
戴建业
那么,这句写得好在哪个地方呢?你看看,一个大男人,早晨一起来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外面的花被吹掉了几朵,这是真正的散淡,无官一身轻,无事一身轻。
这首诗,诗人用一种平淡的语言来表现他散淡的生活态度,表现一种远离世事的自得其乐,表现他心境的闲适自足和恬淡安逸。
诗的语言和诗人的心境,达到了高度和谐,难怪它一千多年后还家喻户晓,而且老少咸宜。
我认为这种心境,这种情趣,今天的小孩子是不太容易懂得的。当然我们可以说他热爱自然,但我认为这样讲太表面化了。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不妨把孟浩然的这首诗,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做一比较。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年轻时候的手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雨疏”就是雨下得很稀,“风骤”就是风刮得很急。“浓睡不消残酒”,是说头天晚上她喝了很多酒,倒床后一直睡得很沉,一整晚都没有醒。
大家注意,这里面有很多跳跃。诗词中的“跳跃”,要是写得特别好,一是能增加诗歌的容量,增加语言的密度,尽可能以最少的字句,包蕴最丰富的内涵;二是能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她说“浓睡不消残酒”,直到第二天她才醒,一醒来她急切地关心什么呢?
“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就是专门侍候李清照的丫鬟。那个丫鬟把门帘一卷起来,她马上就“试问卷帘人”,问的是什么呢?词人问的内容蒙后省略了。
她跟丫鬟说,昨天刮了一晚风,下了一夜雨,花园的海棠花情况怎么样啊?
越剧《李清照》
那个丫鬟早晨起来要伺候小姐,要拖地,要清洗,要烧水,要叠被……忙得要命。再说,即使没有这么多杂务,她对海棠也没有什么兴趣,可李小姐问海棠情况怎么样,身为丫鬟又不能不回答,回答吧又不了解情况,这时那丫鬟就想糊弄过去。你们听听丫鬟怎么说:“海棠依旧。”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海棠花还像昨天一样呗”。
一听她的回话,李小姐立马就火了,她前面用了两个字“却道”,意思是:“她竟然说‘海棠依旧’,哼!”
一发火,你们看看她的语气多急,“知否,知否”,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不是“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因昨晚“风骤”,很多红花被吹落了,就有了“红瘦”。又因昨晚“雨疏”,叶经雨变得更绿,这就有了“绿肥”。
因为我只有一个弟弟,没有姐姐,也没有妹妹,所以结婚之前,我老想象女孩子是多么温柔,多么贤惠。结了婚以后,我才领教了,女孩子一急起来,比我们男人还要急。你朗诵一下这首词就知道,“知否,知否?”像在和人们吵架,“应是绿肥红瘦”,更是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这首词通过对花事的关心,表现了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孟浩然《春晓》所抒写的,是那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调。他们虽然题材上都写对花事的关心,但二者的心境、情调、韵味却大异其趣。
我们再讲孟浩然高雅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他高雅的韵致,超然脱俗。我们看他的一首诗——《晚泊浔阳望庐山》,这首诗非常有名,是神韵派所推崇的代表作。大家知道,清朝的神韵派追求空灵淡远。
我们看看这首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之后,从绍兴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发思古幽情而作此诗。
他一起笔就写得好,“挂席几千里”,“挂席”就是扬帆走水路。首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使用修辞中的反衬手法,称自己坐船到江浙去玩了那么长时间,完全没有看见一座名山。吴越的山川如此秀美,好山好水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他竟然说“名山都未逢”,显然这是欲扬先抑,为的是凸显庐山才算真正的“名山”。
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
颔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古代的“郭”指外城,古人为了安全,在城的外围筑一道城墙,里面的城才叫城,外边这道墙叫郭。傍晚泊舟浔阳城外,这时才看到了一座真正的名山——美丽的香炉峰。
前四句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从“名山都未逢”到“始见香炉峰”,前四句形式上分为两联,但又像散文一样意脉连贯,诗人挥毫一气贯注,读者也应该一气连读。这四句的另一妙处是,用平静的语调,用平淡的语言,写自己看到“名山”后意外的惊喜,没有故作惊讶,没有大呼小叫,这叫力透纸背,你们听懂了没有?
二、颔联的对偶在似对非对之间,初看似乎对偶了,如“浔阳郭”对“香炉峰”,细看又未全对偶,如“泊舟”与“始见”就没有对。这是初盛之交诗坛上的常见现象,当时的格律不像后来“诗律伤严近寡恩”。孟浩然这种律诗反而没有匠气,更加浑朴自然。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有东晋高僧慧远法师的传记。慧远当年在庐山,所以诗人就想到了他。“永怀尘外踪”,是说一直向往那种飘逸、高雅、脱俗的精神境界。“尝读”“永怀”,可见景仰和追慕慧远,并非一朝一夕。
你们看,“始见香炉峰”以后,如果是其他诗人,通常会接着写香炉峰是如何美丽,可是孟浩然出其不意,笔锋一转去写“尝读远公传”,香炉峰只是点到为止,庐山到底美在哪个地方,全部成了诗中的“留白”——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精舍”即僧人的居所,“东林精舍”就是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虽然没有了慧远,但是钟声不断地飘下来。“日暮”切题中的“晚泊”,“但闻钟”间接交代斯人已去,现在只能听到缥缈的钟声,寺庙一般日夕敲钟,“日暮”才会“闻钟”,“闻钟”又加深了“日暮”。
时断时续的钟声,把我们的思绪和想象带向远方,前人说结尾一片神行,空灵无迹。
晚清桐城派代表作家吴汝纶称此诗“一片空灵”(《唐宋诗举要》引),这首诗的确写得淡泊超然,空灵悠远,清初的王士祯把它作为神韵的代表作,信然。
图源网络
我们再看孟浩然的另一首散淡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标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夏天在一个南亭子旁边怀念辛大。南亭在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是诗人的朋友,其人生平不详,“大”指在家里排行老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就是傍晚的夕阳,“忽西落”是说太阳一转眼就下山了。“池月”指东边水池上的月亮,月亮冉冉升起,天色也就慢慢黑下来。一开头便交代时间和地点,古诗中这种写法很常见。大家要细心玩味“忽”“渐”二字,它们表面是在描写日落月升,实际上写自己细腻的心理感受,日落而说“忽”,一天转眼就过去了,可见他的日子过得轻松自在,对于那些在痛苦和贫困中煎熬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眼巴巴地盼着太阳赶快落下去。月升而言“渐”,又可见他心情的悠闲,悠闲才会去关注到月亮的东升。
大家注意,“散发乘夕凉”,“散发”紧承题目中的“夏日”。唐代男性出门,要在头顶上盘一个发髻,用簪子簪上,再戴一顶帽子。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就是写自己脱发太厉害,头上没几根头发,簪子一簪就掉了。“开轩卧闲敞”,就是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卧闲敞”很舒服,表现他的散淡、闲散。这两句让人想起陶渊明的一段自述:“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荷风送香气”,这句紧承前面的“池”,也紧扣题目中的“夏日”,不然“荷花”就没有着落。因为他把窗子都打开了,荷花的香气飘了进来。“竹露滴清响”,夏天到了傍晚,露珠不断地滴下来。“滴清响”是说露珠滴在池子里的声音十分清脆。
“欲取鸣琴弹”,他为什么想弹琴呢?因为前面有个“竹露滴清响”,有清远、清脆的响声,所以就想到了弹琴。“恨无知音赏”,可惜没有朋友来欣赏我美妙的琴声,所以我想到了辛大。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一直到半夜,还在想着辛大。
环境非常幽雅,生活非常清闲,情趣又非常超然,在这首怀人诗中,我们同时也见识了什么叫韵致高雅。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首诗的情感脉络:因为“竹露滴清响”,诗人起了“欲取鸣琴弹”的念头;因为想要弹琴,才产生了没有“知音赏”的遗恨;因为“恨无知音赏”,这才“感此怀故人”,才“中宵劳梦想”。朋友们,能体会什么叫“意脉连贯”,什么叫“一气贯注”了吗?
以千古名作《过故人庄》为代表,我们来看看孟浩然淳朴自然那一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标题“过故人庄”,就是到老朋友的家里去做客。“过”此处是探望、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初读孟浩然这首诗,你就感觉到他简直不是在写诗,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
我的儿子学数学,我总是想让他提高一点人文修养,曾多次叫他读这首诗,他硬是读不下去。他说,这有什么好读的?不就是去人家那里吃了一顿鸡饭。我说,你这狗东西,人家吃一顿鸡饭就能吃出诗来,你吃了那么多鸡饭,至今还没有吃出一句诗来呵!
我叫他读《春晓》,他也是读不下去。他说,这有什么好读的?他不就是睡了一个懒觉呗。孟浩然睡懒觉睡出诗来了,我们睡那么多懒觉却睡不出诗来。
水墨画中的孟浩然
我们来看看孟浩然这首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起笔就写得很妙,以“故人具鸡黍”发端,那位老朋友先备好鸡黍,再请他去做客,这么写是为了突出老朋友的盛情。“故人具鸡黍”,是说把鸡肉煨好,把小米饭煮好。
从孔夫子开始,古人就把吃鸡肉和小米饭当作农家很隆重的款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典型的田家饭菜,既简朴又温馨。
首联完全是脱口而出的口语,这两句都属散文句式,第一句主谓宾完完整整,第二句主邀宾至,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全是平平道来,一点也不着力。
他“至田家”后,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呢?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斜”不读xié,读xiá。你看晚唐的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斜”不能读xié,读就不押韵。
“绿树村边合”,写得太美了,整个村庄都被绿树围起来了,“田家”在浓荫掩映之中,满眼都是一片翠绿。
“青山郭外斜”,绿树“合”已经够好,而青山“斜”就更妙,“青山郭外斜”,好像青山依偎在城郭肩膀上似的,连画都画不出这种景致。这是走进田家时的所见。
“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对偶得这么工巧,读来又是这么自然。后人倾尽全力也写不出如此奇句,而孟浩然却是随意挥洒而成。
颈联写做客时的情景。“开轩面场圃”,“开轩”就是把窗户打开,“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农家的活儿,聊种麻种桑的事情。“开轩”则“面场圃”,“把酒”则“话桑麻”,看到的是农家景,吃的是农家饭,谈的是农家话。
两个人谈得特别投机,一直到吃完饭,他将要离开了,主人还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到重阳节那一天,再来边喝菊花酒边赏菊花。
图源网络
“就”字至今没有讲清楚。因为我是湖北人,我们老家要留客人,便对客人说别走了,家里还有点猪耳朵,“就”着这点猪耳朵下酒。“就”猪耳朵下酒,就是趁这点猪耳朵下酒喝。在湖北这里,“就”是“趁”的意思,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用法。“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说,老兄,等重阳节的时候,再来趁菊花下酒。我们现在歌中还在唱“重阳独酌杯中酒”,古人在重阳日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诗中没有昂贵的美味佳肴,没有语惊四座的风雅谈吐,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田家”,一顿备有鸡黍的农家饭菜,一次与农民的家常话,读来却兴味无穷。诗人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发现了浓郁的诗意。诗中平易自然的语言,与朴实淳厚的农家气氛,达成了高度的和谐。全诗找不到一点人工的痕迹,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它写景状物简洁浑融,村边绿树环合,郭外山峰斜立,语言虽工,但不纤巧,一切都是那么简朴,那么清新。
以单纯素淡的语言,写农家淳朴厚道的民风,很难再找到这么好的田园诗了。
此为孟诗中风格最接近陶诗的一首。
本文节选自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作者:戴建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磨铁图书
出版年: 2022-2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新版微信修改了公号推送规则,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种规则下,读书君和各位的见面会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数据大潮中,如果你还在追求个性,期待阅读真正有品味有内涵的内容,希望你能将读书君列入你的“星标”,以免我们在人海茫茫中擦身而过。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