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义陷阱:由纳粹一手缔造的德国经济神话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福利主义陷阱:由纳粹一手缔造的德国经济神话

每当后人回顾历史,总能发现不少吊诡之处。比如说挑起二战、制造种族灭绝罪行的纳粹德国,在给全欧陆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竟成功改善了自身经济,并配置有表现良好的福利系统。虽然免不了在1945年随着战争失败而灰飞烟灭,但纳粹党对德国经济的改造依旧有很高的探究价值。

1930年代初 经济凋敝的魏玛德国

首先,纳粹在德国的兴起与掌权,就有非常现实的经济因素。193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萧条,西方各国都出现有高失业率困局。其中,刚刚摆脱一战阴霾德国,因处在资本市场的低位而受损格外严重。到了在希特勒上台前的1932年,全国范围内的失业人口就多达560多万,创下了史无前例的20%记录。

魏玛时代的德国国会

虽然魏玛共和国当局努力出台各类措施,却面临着政治机器不能正常运作的尴尬处境。仅在布吕宁任总理的1930-32年间,就有过60多次紧急立法权推行法案。结果却是国会遭架空。街头骚乱屡禁不止。这迫使保守寡头为稳定局势而另请高明,选择押宝纳粹党和刚刚崭露头角的政治新星--希特勒。

希特勒与纳粹党的上位 离不开经济萧条因素

1933年3月,新一轮选举如期而至。虽然纳粹党已成功收获到43%的选票,但还不足以控制住整个国会。因而,在3月23日授予总理全权的《授权法》投票时,希特勒动员冲锋队员包围国会,强令所有的在野党赞成法案通过。依靠冲锋队的满腔热血与枪口威胁,让自己获得国会所赋予的独裁权力。整整4个月后,希特勒又变本加厉,宣布取缔除纳粹外的所有政党。接着在同年11月再启选举,用自己人将全部661个席位都占据下来。

在选举中大获全胜的希特勒

至此,希特勒建立起对全德国的独裁统治,并得以启动大规模经济与福利改革。1933年5月,纳粹党成立了“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福利机构”(NSV),专门负责全国性的福利发放工作。然而,该机构不过是纳粹党的私营部门,其组织方式也是完全按照纳粹党模式进行。他们借机吸收掉大部分慈善机构,将相关领域变为一家独大的专营事业。

由纳粹建立并推向全国的慈善机构 NSV

因此,NSV经营的慈善业务范围极广。从老兵、青年与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再到为工人子女提供幼儿园,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则就是“冬季援助事业”,也就是在本年10月到来年3月之间,为全德国的穷人提供各种援助。具体内容包括衣服、食物和用于取暖的煤炭。同时还高举“不让一个人受冻挨饿”的伟大口号,迅速将超乎政策经济水平的福利供应扩大到全国各地。作为必不可少的代价,纳粹党也在自己上台的第一个冬天,就为福利开支花费掉350多万帝国马克。

1933年 在法兰克福参加公路奠基仪式的希特勒

此外,纳粹党又祭出一系列经济政策来改善失业。从1933年起,希特勒宣布所谓的帝国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决定建设700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网。在海量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德国人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器,转而是尽可能的吸纳失业人口来负责搬砖。以至于到到建设最高峰的1938年,已经有12万人直接参与项目本身。同时还有10万人,以参加普通公路建设等方式,并从纳粹控制的国库中领取生活所需。

纳粹德国的新式高速公路

纳粹德国的另一个经济刺激点,自然是以扩军备战为终极理想的武器订单。截止1933年底,魏玛共和国的军费仅占公共开支的4%。但到不久后的1938年时,这个比例已急速飙升到50%。正是利用这些基建与军工建设,德国的失业率数据被迅速翻转,一度维持在仅有1.3%的极低水平线上。

军工订单 也是纳粹主导经济复苏的重要推手

当然,如此亮眼的数据统计,背后必然含有大量水分。比如对那些难以参加重体力劳作的女性,最佳的缓解措施便将她们全部赶出就业市场。为此,德国政府还提供过名为“家庭贷款”的补助政策。每个妇女只要愿意在家生孩子,就可以拿到1000马克贷款。随后,女性每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减免1/4的偿还额度。换言之,当孩子的数量增加到4个,便不再需要再还贷。至于由此诞生的大批青年人,通常会在18-25岁间被要求参加6个月义务兵役,并无法被计算进失业人口。

正在接受强制军事训练的德国青少年

最后,纳粹德国的失业率降低,还是离不开对普通民众的高压措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放弃本职工作,为好大喜功式的建设提供无偿劳力。于是,宣传部门炮制出专业词汇,用于描述这类不接受组织安排工作的坏蛋。纳粹党会强制他们他们都挂上黑色倒三角形,直接与同性恋、瘾君子等非主流群体划等号。若是被进一步判定具有反社会人格,则将立即被执法部门送去集中营进行全面改造。如此一来,即便存在有大量不合理的资源错配,失业率数据依然光鲜亮丽。更为讽刺的是,德国竟然在1938年前后出现了用工荒。

集中营内的德国“非主流”群体

然而,天底下从没有免费的午餐。强制干预就业市场的代价,便是每年高达300亿马克的高昂开支。同时期的财政收入,却仅有区区177亿马克。这就为纳粹党的迫害犹太人政策,提供了非常现实的经济动因。先是从上台之日起,就通过特别法来剥夺犹太人参与各类公职的权利。受此影响,仅在1937年就有近40000名犹太人选择逃离德国。有关部门则借机向他们收取高额移民税,并将留在原籍的地产直接充公。到了1938年,纳粹党又要求那些来不及跑路的犹太人申报财产数额。据信这些犹太财产的估值,合计高达70多亿马克!

喜提游街待遇的德国犹太人

同年9月,德国境内还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事件。由于驻法大使在巴黎遭当地犹太人行刺,纳粹党又徒借机在国内发起排犹活动,并鼓励参与者大肆抢夺犹太商店。11月12日,作为本次事件的一个延续,戈林再次向滞留的犹太群体勒索到10亿马克“罚款”。理由则是他们参与行刺事件的“赎罪金”。事实上,彼时的德国财政已濒临崩溃。这笔勒索无疑给纳粹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的福利体系得以暂时度过难关。

在水晶之夜遭受冲击的犹太店铺

当然,纳粹治下的德国也想过靠外贸来充实营收。但糟糕的经济基础与财政储备,却注定了上述努力会朝截然相反的方向挺进。此前,德国总是从更加落后的东南欧进口原材料,等加工完成后再把成品出口至西欧,使自己永远处于贸易逆差位置。于是在央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领导下,德国制订出以物易物的扭曲贸易方案,直接用本国的工业制成品交换原料。此举竟成功让德国转为贸易顺差国。但这些收入并不能维持庞大的军费需求,无法改善眼前的入不敷出困局。同时,对方因原料涨价而选择直销西欧,等同于在实际上放弃了以物易物模式。沙赫特的方案便随之破产,本人也不得不在1939年引咎辞职。

联通德国与东南欧国家的铁路

于是,希特勒为保证德国的战争机器和福利体系运作,踏上了更为渗人的以战养战道路。随着二战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德国人又成功将针对犹太人的搜刮方式,进一步扩展到全欧洲头上。例如在1941年的希腊战役结束后,强制向希腊央行“借”走了4.76亿马克。至于更早陷落的荷兰,贡献出的各类费用竟然比全年财政收入还多。

在雅典卫城升起万字旗的德军士兵

此后,纳粹德国还通过嫁通货膨胀模式,对其他地方实施无差别掠夺。通过在占领区发行无准备金纸币,德国士兵便能轻易购买大量产品。当时的一个在前线服役的普通士兵,每月可得300马克薪金,而普通工人的月入只有50马克。但能从占领区不断寄回包裹,里面往往装着法国香水、比利时巧克力或挪威的三文鱼等紧俏商品。尤其是后者,还一度因士兵的过量扫货而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以至于德军当局为安抚挪威傀儡政府,不得不推出限购令,宣布士兵每人每月只能购买10斤三文鱼。

驻扎在挪威前线的德军士兵

与此同时,广大不能参军的德国女性,成为受战争红利滋养最多的群体。管德国的工厂已面临人力不足,但是希特勒坚持传统价值观,执意将妇女都留在家里带娃。作为补充手段,强征占领区内的斯拉夫人到德国做苦工。在整个二战期间,约有7000000人被带到德国强制工作。而日耳曼妇女们只需要在家等候包裹,并以能收到更多礼物为荣。

即便战争爆发 德国妇女也继续被强制留在家中生育

1945年春季,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确定,由希特勒亲手缔造的经济神话也立即灰飞烟灭。早已习惯于舒坦日子的普通民众,也在饱受战乱之余,开始为当初的肆意妄为买单。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正是由于贪图纳粹的福利政策,从而将自己绑上了末日战车。

1945年 已是满目疮痍的柏林街道

结果,整个国家被分割占领半个世纪。先前掠夺的巨额财产,也以赔款形式被全部吐了出来,其数额高达可怕的640亿。因为过往的历史早已证明:看似诱人的免费午餐背后,往往是通向奴役的不归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