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椅子最初被称为倚子,最早出现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碑阴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
在椅子出现前,中国传统的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古人坐在筵席上进食,后来,酒席就称为筵席。《说文解字》中说“床,安身之坐者”,《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之句,《三国志·吴书》中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是说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而不是躺在一张榻上喝酒。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流行以后首先冲击的是中国的坐礼,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以至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