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何以成为“典型样本”

环球老虎财经
2022-03-28 21:06 来自上海

“绿城前三年怎么做的,未来三年还要怎么做。”谈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用三句话予以回应——“战略战术清晰”、“贯彻执行有力”和“品质效益提升”。

走过波云诡谲的2021年,房企年报季来了。

与以往相比,这个三月并不平静:有规模房企延期披露、有中型房企公告预亏、还有知名房企遭遇股债双杀……资本的潮水退去,昔日高杠杆黑马们纷纷搁浅,却也有长期主义者迎着风浪扬起船帆。

又是一年3月23日,绿城中国如期对外披露了2021年度经营业绩。财报显示,在被视为“关键一年”的2021年里,绿城实现合同销售额3509亿元,较去年增长21%,创新高;实现收入1002.4亿元,同比增长52.4%;实现净利润76.87亿元,同比增长33.4%;股东应占利润44.69亿元,同比增长17.7%……

行业陡然转冷之际,绿城用一连串的盈喜数据向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反映在二级市场上,3月23日当天,A股和H股地产板块掀起涨停潮,港股绿城中国大涨8.36%。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从去年六月开始,绿城中国的股价就始终保持着波动上行势头。纵观行业,如绿城般稳中有升的企业,近乎凤毛麟角。

穿透绿城的发展路线,其何以成为房企突围的“典型样本”?

穿越周期的“优等生”

房地产市场调控迈入深水区。去年下半年,地产行业雷声阵阵,粗放式增长数年的高杠杆房企们踩下刹车键。

克而瑞数据显示,从累计业绩来看,2021年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增速持续放缓。截至去年12月末,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金额较2020年同比降低3.5%,规模房企销售增速罕见出现负增长,8成房企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

当以往唾手可得的“低垂果实”不再处处可见,属于质量房企的时代悄然来临。而以高品质住宅享誉行业的绿城,是其中的佼佼者。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绿城的全年合同销售额350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比年初的销售目标高出了13%。来自多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以目前的规模计算,绿城已在业内排名第七,较去年上升一位;至于销售增速,绿城则位列TOP10房企第一。

具体来看这3509亿的销售额,当中,绿城自投项目累计取得合同销售面积约93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约2666亿元,同比增长24%;归属于绿城集团的权益金额约1452亿元,同比增长22%;代建管理项目累计取得合同销售面积约619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约843亿元。

简单总结,无论是自投、合营还是代建业务,绿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多点开花。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前三年工作落实到位的成果。”2021年度业绩会上,绿城董事局主席张亚东如此说道。

时间拉回三年前,2019年年中,时任绿城总裁的张亚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外界给绿城三年时间,“一定会把各项指标调整好,成为行业优等生。”

2021年是三年之约的最后一年,考虑到地产行业的结算周期,其恰好也是绿城2019年、2020年布局体现在利润表中的一年。

数据显示,2021年绿城实现营业收入1002.4亿元,同比增长52.4%;年内利润为76.87亿元,同比增长33.4%;股东应占利润为44.69亿元,同比增长17.7%;扣除永续债所占盈利后为32.55亿元,同比增长31.6%。

又是一组领先行业的数据,有投资者直言,这是绿城近几年来最好的一份年报。

在外界看来,绿城身上似乎“看不到”地产下行周期的影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克而瑞数据显示,在整个行业融资环境偏紧的形势下,今年前两个月绿城逆势新增货值391.5亿元,排名第一。

面对外界有关逆势拿地的提问,绿城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郭佳峰回应称,从维持绿城重资产板块一年2500亿左右销售规模来看,这样的拿地节奏是属于正常补货。

业绩会上,张亚东把绿城的2019年至2021年称为“健身期”。从各个角度来看,“健身”三年后,绿城已然成为了穿越周期的“优等生”。

三年“健身期”与绿城“护城河”

房地产企业,土储是“粮草”,现金是“命脉”。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因经营风格不同,各家自成体系。当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体系”的坚固与否就将面临检验。

谈及近几年的房地产调控,张亚东讲道,“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为了让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去伪求真的过程,让一些问题企业出清,行业才能逐渐健康起来。”

张亚东口中“去伪求真”的过程,也是验证地产行业良性发展模式的过程。三年健身期过后,绿城如今的模式,或是可供参考的一个典型样本。

一般来说,在地产企业的经营中,“拿地”、“去化”和“现金流”是三个重要指标。

在张亚东看来,前三年的规模和投资是未来三年营收、利润增长的基础与前提,没有销售规模层面的增长,就谈不上未来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拿地正是规模的先导。

2021年,绿城在42个城市新增项目101个,总建筑面积约1751万平方米,新增货值3137亿元,收并购占比提升至34%。

新增土储中,归属于绿城集团的权益货值约1834亿元,对应成本约938亿元,当中21%实现当年转化。

截至2021年底,绿城持有土地储备项目256个(包括在建和代建),总货值9488亿元,对应总建筑面积约5881万平方米,权益部分约3267万平方米;总可售面积约为3980万平方米,权益部分约为2199万平方米;旧改方面,2021年内,绿城在深圳和上海的城市更新落地。

土储在手,企业下一步则要考虑的是去化、回款。据绿城介绍,新获取项目均位处安全性高、风险可控、利润兑现度高的重点城市。从区域布局来看,绿城以长三角、京津冀和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为主,资源聚焦在一二线城市。绿城9488亿的总土储中,一二线总货值占比达74%。

当棚改红利期成为过去式,房地产市场的重心已经重回一二线。一般而言,与三四线城市相比,一二线城市无论是去化速度,还是利润空间,亦或是销售规模都具有明显优势。这样的优势在长三角体现得更为明显,近几年间,长三角区域公司已经成长为大多数规模房企的“利润奶牛”。

长三角地区恰恰是绿城的重仓以及优势地区。数据显示,去年绿城的整体去化率为69%,其中。一二线城市及新增供货去化率均超过70%,人均销售额同比提升12%至1.05亿元。体现在销售上,一二线城市的合同销售额达2139亿元,占比80%;长三角地区提供的合约销售额约1765亿,占比达66%。

正确的地块加上品质的产品,自然不愁去化;而去化率上去了,回款也水到渠成。绿城方面给出一个数字,销售回款率高达106%,按揭贷款方面回款则超千亿。这直观展现出绿城在现金方面的“造血能力”。

复盘整个模式,品质推动规模、规模又带来发展。螺旋向上的逻辑闭环需要有安全的现金流支撑,这是绿城穿越周期的密码。

绿城的“翅膀”

2021年,绿城的降杠杆成果更进一步。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绿城的总借贷金额为1274.59亿元。其中1年内到期金额为320.53亿元,占比25.15%;1到2年内到期的金额为483.26亿元,占比37.91%;2年以上到期的金额为470.8亿元,占比36.94%。

与此同期,绿城手中的银行存款及现金总额高达714.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63亿元。

以更为直观体现房企负债的“三道红线”为参照,截止去年年底,绿城的现金短债比是1.7倍,2020年末是1.4倍;净资产负债率为53.5%,2020年末这个数字为64.6%;剔除预售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0.3%,2020年末这个指标为71.2%。

管理层方面在业绩会上表示,绿城将确保2023年能够进入绿档。此外,管理层还透露出一个讯号,“同时也根据今年的内外部环境情况,做好了提前进入绿档的准备。”

现金流安全是房企活下去的首要任务,现金流充沛是房企保持增长的重要助力。中交入主后,绿城的融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境内融资方面,期内绿城通过发行公司债、供应链ABS、供应链ABN、项目收益票据、中期票据等方式共募集资金257.18亿元,平均成本为3.55%。截至12月31号,在手的公开市场未发行额度382.49亿元。

至于境外融资方面,去年6月,绿城通过成功重组9.4亿美元债务,提前置换了银行贷款,并于去年12月份以及今年1月份、2月份连发三笔美元债,共募集资金7亿美元,用于偿还永续债券。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绿城永续债为107.5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百亿。

综合来看,绿城中国2021年平均融资成本已从4.9%降至4.6%。

践行长期主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好处不止如此。据绿城管理层透露,现阶段,“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各大银行把资源向优秀房企倾斜。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满足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资金需求,所以现在的感受是整体融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无论是开发贷还是按揭,紧张态势得到了缓解。”

2014年入主绿城时,中交曾说:“我们会给绿城插上一双翅膀。”站在2022年的关口,业绩引领行业的绿城似乎摸到了这双“翅膀”。

在绿城管理层看来,经过去年一年的调整,行业政策底部已见,市场底部还未见。但是对行业整体的判断,绿城认为可以简单用三句话来进行描述:一是行业总体稳定,二是结构逐步调整,三是长期趋向健康。

“住房是一个基本需求,这一点不会改变,但全国商品房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8万亿元,可能已经到顶”,张亚东表示,“虽然行业已经到顶,但总体趋于稳定,商品房销售额会从18万亿元有所下降,依旧是个大行业,未来五到十年还会保持在15万亿元以上水平,仍大有可为。”

随着融资逐渐向优质房企倾斜,留给“绿城们”的空间仍有很多。谈及绿城未来的发展,张亚东用三句话予以概述:战略战术清晰、贯彻执行有力和品质效益提升。

“绿城前三年怎么做,未来三年还要怎么做。”

热点新闻